古人的婚姻观(1)信

font print 人气: 356
【字号】    
   标签: tags:

北宋时期有一位儒生,他的名字叫刘庭式,字德之。他是齐州人,齐州也就是今天山东一带。他考取进士以后,被派往密州做通判官,当时的大文豪苏东坡正是这里的刺史。苏东坡很赏识、敬重刘庭式的人品。

刘庭式没有考取进士之前,曾与本乡一位民家女子确定了婚姻关系,只是还没有下聘金。

后来,刘庭式考上进士做了官,又得到名人的赏识,看来是前程远大不可限量。可是那位女子,却在这个时候生了场大病,结果导致两眼全失明。女子的父母是种田人,家境贫寒,也就不敢再向刘家提起这门亲事。

朋友中,有人劝刘庭式:“那位女子已经瞎了双眼,为了你自己的前程和未来幸福,就另行择亲吧!如果一定要和那家结亲,就娶她的妹妹好了。”

刘庭式回答说:“我当年与她订立婚约时,已经把心许给她了。她现在瞎了眼睛,但是她的心还是好的。我若是违背了当初的心愿,我的心倒是变坏了。再说人人都会变老,当妻子年老色衰时,我们也不能更换年轻美貌的女子吧?人得守诚信,自己不能变心。”

就这样,他们二人结婚了。婚后,刘庭式尽量照顾好这位双目失明的妻子,夫妻和睦度日,很是恩爱,先后养育了几个孩子。

苏东坡知道这个情况后,对刘庭式的行为也深为感佩,说:“刘庭式真是一位情操高尚的人啊!”

刘庭式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呢?其实,古人的婚姻观跟现代人是有着很大的不同。

诗经里有一著名的诗句叫:“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现代的很多年轻人很喜欢引用,特别是在新婚燕尔时,都有着这样的美好愿望。但是人们往往只是领会字面上甜蜜浪漫的意境,而没有去体悟这句话背后的深意:牵着你的手,与你一起慢慢老去。

这可是一个漫长的生命过程啊!二十、三十、五十、六十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两个人会一起经历怎样的人生呢?荣华、富贵、贫病、战乱、离别?……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执子之手,不离不弃吗?

其实在这句诗的前面还有一句,叫:“死生契阔,与子成说”。契是契约的契;阔是阔别的阔;成说,在这里当“订立”之意。我把这句诗的意思翻译成:与你订立一份契约,只有一人死了一人还在生,才能把我们分开。这样的婚约是何等的分量啊!那是一生的托付,一生的承诺和一生的责任。

在西方社会,人们同样对婚约看得很重,在教堂的婚礼上,在上帝面前发誓:遵照上帝的安排,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要互相关爱、互相忠诚,不离不弃。把婚姻看得很神圣,很庄严。

所以自古以来,无论是哪一个民族,婚姻的前提都是誓约,它保证了婚姻的合法性,也具有了对彼此的约束力。在西方有上帝的见证,而东方则以天地为见证。

现在人们还沿用的形容婚姻的说法,如终身大事、从一而终等,大概都是出自于这样的婚姻观。正是基于这样的婚姻观,前面故事里的刘庭式才能够信守婚约,不以客观环境状况的变化而改变初衷。

也许现代人很难理解刘庭式的做法,觉得他傻。因为现代人早已经不把一纸婚约当成一回事儿了,有没有婚约都无所谓。没有婚约,两个人相爱就在一起;有了婚约,两个人不相爱照样分开。谁也不欠谁,根本不去考虑对方的感受,更别说孩子、老人的情感。

记得几年前,联系上我一位十几年没见面的老同学,大家很高兴,寒暄几句后,她突然问我:“你老公还是某某某吗?”把我给说愣了,她随后说:“没换啊?现在时兴这个啊!”

环顾我们周围,今天这个人离了,明天那个人又再婚了。大家都在婚姻的殿堂里忙忙碌碌,甚至有些人根本不劳神结婚、离婚,两个人一好了就住一起了,不好了就分开了;换男、女朋友就像换衣服一样,还美其名说是寻找自己真正的幸福。那么问一句:“你找到了吗?”

当你对别人不信守诺言时,别人也同样不会对你信守诺言;当你不尊重别人时,你也同样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当你把自己的喜好、感受、需要、利益放在首位时,别人同样不会把你的喜好、感受、需要、利益放在他的首位。

一颗变坏的心又怎能找到一颗好的心来陪伴呢?这样追求来的所谓自由的结合又何来长久可言呢?所以说真正傻的是现代人哪!

刘庭式娶瞎眼妻子,信守婚姻的承诺,保住两颗好的心,这两颗好的心在日后漫长的岁月里只能越来越融合,越来越心心相印。真正能够做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他们的幸福也就不言而喻了,那么他们不是最聪明的人吗?

--转载自明慧网

责任编辑:吴雨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节, 操也”(《说文解字》),指气节、节操等。气节是重要的做人理念,是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的一种道德修养和高尚人格,表现为坚持真理和正义,在任何环境中都不屈服的顽强精神。
  • 清代时,有一县丞候补去江苏,委任他接替前任县丞管辖四个团镇。他携带家眷赴任,到任时,前任官因病已亡故。这一年遭水灾,朝廷下令一方面免除百姓钱粮,一方面由政府发放赈济。
  • 语云:“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指出了人应思诚而与天道相通,做到真实无妄、诚实无欺,因此古人常用“至诚”的标准来规范自己,协调人与人的关系。
  • 孙思邈,被称为药王孙天医,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生,亦是气功养生的实践家。他在西魏时代出生,相传他活到一百四十一岁才仙游。孙思邈少时因病学医,博通经史 百家学说,七岁时就能“日诵千言”。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被人称为“圣童”。
  • 德性是上天赋予人的良知本性,是人生命本质中最美好的东西。因此能够保持善性和不断升华道德,就是人最应该力行的。君子喜欢看善书、行善事,不仅自己行善,而且提倡、推广到四方,感化世人,使人觉悟而由此带来福祉,使一切归于天理正道,所以古语说“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 中国古书中有很多强调命运和因果报应的内容,行善济人得善报,行恶害人有恶报,倡导人们遵循天理,多行善事,才会有好的际遇。由于举头三尺有神明,人们应“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人有善愿,天必佑之”。
  • 东汉光武帝刘秀在位时,桓荣被任命为议郎,教授太子读书。桓荣博学敦厚,光武帝对他十分满意。
  • 邵雍字尧夫,又自称安乐先生,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卒于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谥康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