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正义(28):如何“格物”以“致知”?

作者︰子正
font print 人气: 2583
【字号】    
   标签: tags: ,

中华文化是神传文化,神传文化是从最基本的层面和更高广的角度揭示世界与物质的本质。汉字是神传文字,神传文字有着完整系统的设计理念与严密逻辑的框架体系,以最大限度地符合人的感官感觉、常识经验为宗旨来表达思维。

神传文化、神传汉字中蕴含着最基本、最高级的方法论。了解与掌握这些,不仅能使我们对世界、事物的认知变得简单、清晰、深刻、高效,而且能于无形之中开启智慧,可谓益处无穷。

下面,就让我们从中华文化认知活动的基点--“格物致知”谈起。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这就是“格物致知”的由来,后简称为“格致”。历来以之为校名的不在少数。这里“格物”是什么意思呢?现代汉语辞典的解释是:推究事理。可问题又来了:“格”的本义是什么?这里的“推究”义是怎么来的?

“格”的本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格,木长皃。”从木,各声。如果这就是“格”的本义,显然无法引申出“推究”的含义。否则汉字的表意,就成了随心所欲、毫无道理可言。

我们还是从“格”的古字形中去寻找答案︰

“格”由“木”、“各”构成。“木”的含义是确定的,而“格”具体表达的是什么含义,显然要依“各”的含义来定。《说文解字》中把“各”只当作声符对待,这就使得“格”的本义不确定起来,等于可以套用到“格”的任何含义上。

各,《说文解字》解释为:“异辞也。从口、夊(ㄙㄨㄟ suī)。夊者,有行而止之,不相听也。”

想必读者看后仍是一头雾水,所以我们还得来看看“各”的古字形。

各,甲骨文一形是夂(ㄓˇ zhǐ,反向的右脚)或“夊(ㄙㄨㄟ suī,反向的左脚)”在口(门口)前形,用足抵门口表示来到、抵达之意;为了表意更清楚,甲骨文二形又另加意符“彳(ㄔˋ chì,“行”的省文,道路)”表示,以强调循路而至之意。

金文第三形或进而加“止(趾尖朝前的脚)”,与“彳”组成“辵(ㄒㄧㄥˊ xíng,行路)”,以强调行路而至之意。如商末帝辛时器《宰椃角》铭文:“王在东门,夕,王各。”|西周《师艅簋》铭文:“王各大室。”

后来假借表示“各个”、“各自”之类的含义,这就是《说文解字》中所说的“异辞”的意思。

明确“各”的本义,再看“格”的本义及其引申义就清楚了:

格,从木、各(抵达),发各声,表示树木的枝杈相互交错抵牾之意。如《吕氏春秋.士容论.审时》:“本大而茎叶格对。”

引申泛指“至、达、来”之类的含义,并兼表“各(来到、抵达)”的本义。如:《书.尧典》:“光被四表,格于上下。”|《礼记.月令》:“(孟夏)行春令,则蝗虫为灾,暴风来格,秀草不实。”

由树杈互相抵牾,又引申表示“架挡、抵抗”之类的含义。如:《礼记.学记》:“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五国已亡,秦兵卒入临淄,民莫敢格者。”|格斗。

进而引申表示“阻隔、限制、局限”之类的含义。如:《史记.孙子吴起传》:“批亢𢭏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宋.司马光《贡院定夺科场不用诗赋状》:“今之科场格之以辞赋,又不足以观言。”|格于成例。

由树杈互相抵牾,又引申表示深入事物内部,从各个方面“探求、推究”事理之类的含义。如:《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物致知。

后来也兼表“挌”的含义,表示“打斗、击杀”之意。如《逸周书.武称》:“追戎无恪,穷寇不格,力倦气竭,乃易克。”|格杀勿论。

由树杈互相交错抵牾,又引申表示“横格”之类的含义;进而引申表示“方格”之类的含义。

由此又引申表示“标准、法式”之类的含义。如:《礼记.缁衣》:“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格式|格局|格律|格言|合格|资格|破格录取。

又由此引申表示,人的稳定有代表性的表现“品质、风度、情操”之类的含义。如: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议对》:“亦各有美,风格存焉。”|品格|人格。

现在再来看“格物致知”,其意思就容易明白了:

格:抵及、推究。
致:达到、求得。
“格物致知”:穷究事理而明知、获知。

因为“格”还有“横格”、“方格”的意思,所以“格物”还意味着对事物进行分类、归类。“格”也有“法式”、“标准”的意思,所以“格物”之“知”也意味着要合乎客观事物的本质;然后也可以作为标准。

可见“格”之一字,尽得“致知”之妙。

至此,似乎“格物致知”的意思就都知晓了。可是,如果再深入追问下去“知”又是什么意思呢?估计一般人又说不清楚了。《说文解字》中说:“知,词也。从口,从矢。”想必读者还是一脸茫然。

实际上,知,从口、矢,发矢声,用言语顺达无碍如矢中的,表示通晓明白之意。可见,“知”不仅是自己心裏明白,还要能够无碍地表达,如矢中的,使别人明白。因为能使别人明白,故能成为可传播的“知识”。

“格物”而“致知”,但所“致”的这个“知”正不正确呢?这个是需要进行检验的。检验的标凖就是“道理”。后文是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点阅【汉字正义】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王书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我们数千年璀璨的神传文化中,先贤圣人们不厌其烦的教人要忍让宽恕、要忍辱负重,形成了丰富宝贵的“忍文化”...............
  • 数古汉字,见证的是一段古老漫长的文明,它以其浩瀚广博书写着华夏历史,以其独有的魅力影响着世界。
  • 对父母的“孝”,是孝在小处的体现,孝是一个更广义的人的品德。
  • “孝”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之一,是儒家提倡,推崇备至,教化民众,治理国家,安定社会的重要法宝。
  • “孝”必须是符合善的,或者说应当是符合义的,义前面还有仁,再前面还有德,更前面还有道..................
  • 古人拆字是一门很高超的学问,甚至比周易算卦还准确有趣。因为中国汉字是神传文化,每个字都蕴涵着神赋予它的特定含义,每个字都是一个生命,它的笔画都不能随便改动的,一改动它的意义就变了。
  • 从道字的结构、形象、义理中,我们感受到了仓颉造字的神奇。知书达理的聪明人,能从神奇的中国文字中领会其深刻的内涵,观天文、识地理,找到自己人生的回归之路。
  • 战国时代,天下这么纷乱,事情繁杂,文字的普及是很重要的,王次仲就把篆体、籀体字变化成隶书。
  • 后人参悟老子的《道德经》,说“一”其实就是太极。
  •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仓颉造字,神韵天地。静、境、净、敬,音同而意连,植根于中华文明,乃至人类道德的核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