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从口出?顾客写差评惹麻烦 专家支招

消费者线上差评商家惹律师信追索引关注 顾客如何写差评、商家如何应对 专家支招

人气 834
标签: , ,

【大纪元2014年11月11日讯】(大纪元记者何坚温哥华综合报导) 最近CBC的一期GO PUBLIC节目,的确吸引了公众的注目,“祸从口出”竟然从虚拟网络走入现实世界,不禁在崇尚言论自由的加国社会激起轩然大波。
  
一名女学生因不满租房经历,在线上发布负面评论,却遭租房管理公司发律师函警告,而被迫收回言论。更糟糕的是,商业公司以法律武器威慑消费者“闭嘴”的趋势,正在上升。

消费者评论招来公司律师函

对于此事,渥太华的大学生Olivia Parsons一直耿耿于怀。她在今年6月搬出CLV Group管理的公寓后,因为对CLV Group收取迁出费的金额和方式不满,而在Google 和Yelp网站上,发表了几个评价负面的帖子。
  
未料想一周后,Parsons惊讶的收到来自CLV Group的律师信,信中称其评论为“虚假”和“误导性”,要求她立即停止并删除。
  
Parsons“吓坏了”。因为Parsons只是在线上,匿名发了几个帖子,没想到也会被CLV Group追索。Parsons说,她发表这些对自身经历的评论,是因为到渥太华的学生很多,她认为学生们有权利知道她的经历。
  
不过,虽然Parsons坚信自己所言属实,但CLV Group的律师函的确吓到她了,她担心惹祸上身,所以被迫撤下自己的负面评论。
  
而CBC联系CLV Group得到该公司的回复,CLV Group在回复中称:公司并无追究线上负面评论的政策,也相信表达和公正评论的自由。但是,公司严肃对待所有的相关评论,并有义务纠正不真实的陈述。
  
同时,对于CBC质疑CLV Group追查匿名负面评论的做法太过分,CLV Group则回应说:公司是在尽量的理解他们,并尽力找到他们,纠正他们的担心。

专家指“寒蝉效应”

卡尔加里大学的网络安全专家、教授Tom Keenan则表示,他一直关切这种正在影响虚拟世界的“寒蝉效应(Chilling effect)”。
  
寒蝉效应,一般指以法律或不明确行动施加不必要的负担,来禁止合法的讲话,对言论自由起到“阻吓作用”。 Keenan认为Parsons的经历正是如此。
  
“公司给发差评的消费者发律师信,都是出于同样的心态–希望恫吓人们,而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会收回评论。”
  
因为现实中很少有人熟悉诽谤方面的法律,所以评论者一旦受到公司的威胁性的信函时,往往会迅速退缩、撤下评论。所以Keenan建议,哪怕是在线上匿名评论自己的消费经历,消费者也应当保留记录,例如收据、电话、电邮等证据,以防万一。
  
至于遭遇这段不愉快经历的Olivia Parsons,她承认自己现在非常不愿意再发表评论了,她再三考虑后,觉得不再能自由的分享自己的经历和评论。

对于商家越来越倾向对心生不满的顾客,祭出法律威胁的趋势,总部在华盛顿的公民诉讼集团(Public Citizen Litigation Group)专精互联网言论自由的律师Paul Alan Levy说:“这是个很大的问题,我们到处都可碰到。因为威胁很廉价,但辩护却很昂贵。”
  
“所以在面对可能会针对诽谤诉讼而不得不为自己辩护的现实威胁时,许多人都会噤声,哪怕他们说的都是实话”,“毫无疑问,公司指望的就是这种恐惧效果”。
  
Levy承认,线上评论良莠不齐,的确有部分顾客出于恶意散布不实评论,企业也的确应当有方法应对;然而这需要一个平衡。像Google、Yelp、TripAdvisor这些有线上评论的网站,对于企业有着深远的影响力和冲击力,这导致了商界对于这些线上评论,也变得越来越主动。

商家该不该起诉负面评论

线上评论对于现实中的商家,影响越来越大,这一点已成共识。对于那些负面评论,想要通过法律行动或威胁来还击的趋势,正在商界蔓延。但,是否值得,是否合适,却需企业三思而后行。
  
虽然负面评论中,经历挫折的消费者往往言词激烈,夹带主观性评价。这些都会令商家觉得评论虚假,或有损公司利益或声誉。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负面评论无论多么不讨人喜欢,它也是消费者的个人观点的表达。在北美,这种表达都是受到宪法保护。
  
2009年,美国一个整形医师起诉3名顾客在网上诽谤。该医师指3人在Yelp等网站上,使用了“非常坏的整形医师”、“对客户担心不屑一顾”、“骗子”等诽谤言语。而被告则辩称这些言辞无法被证明为真实或虚假,只是被告自己的主观评价、个人观点,因此是受到宪法保护的。的确如此,最后该起诉自动驳回。
  
当然,如果企业觉得某负面评论,与事实不符,是能被证明的虚假陈述,而且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或名誉损失,那么企业也有理由提起诉讼。

不过,网络营销专家建议商家:化挑战为机遇。面对不满意的顾客写差评,商家应理性:
有问题则改进自己;若无,或暂时难改进,则改善与顾客的沟通。最忌讳的,就是压制评论,甚至法律行动。那样虽能吓阻部分不满声音,但更易引发顾客反弹,甚至将企业过失曝光在更大影响的媒体聚光灯下。

如何写差评:要客观真实

多伦多的律师行Aluvion Law,专门制作了指导写作负面评论的视频。Aluvion 律师行主任Monica Goyal说:“我们做了几个视频,当你要写负面评论时,告知那些事情是需要注意的”,“当你写下负面评论时,使用这些诀窍,你可以尽量防范那些试图起诉你诽谤的人。”
  
不过最重要的是,她指出:“你应当坚持事实,不要偏离可以被证明的事实”。她说碰到过人们可能使用煽动性语言或夸张性言辞的例子,“你应当避免如此,你的评论应当是可观且真实的。” ◇

责任编辑:温文

========================

加拿大宪章保障人人都享有言论自由。消费者当然不例外。(Marc Lostracci/维基百科)

“无负评条款”能否堵住悠悠之口

(大纪元记者何坚温哥华综合报导)实际上,北美不少商家会让消费者接受一种“无负评条款(non-disparagement clauses)”,这种条款要求购买商品服务的消费者,无论何种经历或纠纷,都不得批评商家。哈佛大学法学院网络法律诊所的Andy Sellars直言这种条款会制造寒蝉效应,其首要目的就是为了吓阻顾客评论。

“无负评条款”惹非议 美国在行动

针对这种寒蝉趋势,美国已经开始采取行动。今年9月,2名加州国会议员提出《消费者评论自由法案》,要求将无负评条款的商业行为,定为非法。法案发起人Eric Swalwell称:“任何尊重言论自由的国度,都不会容许消费者因为写下真实的评论,而受到惩罚。”
  
事实上,加州已经先行一步,于9月份在全美率先颁布新法,宣布无负评条款为非法。
  

互联网众口难封

类似Parsons的很多消费者或许会寒心,甚至噤若寒蝉,然而互联网的自由本质注定了众口难封。
  
而美国一家线上零售商KlearGear.com的例子,更是给那些企图以“无负评条款”堵住顾客悠悠之口的商家,敲响了警钟。
  
2012年,2名被KlearGear.com以“无负评条款”罚款3500美元的消费者,愤怒的将KlearGear.com告上法庭。2013年,该公司被法庭判定赔偿消费者30万美元。这还没算上此事导致大量消费者反弹,而带来的其他巨大损失。

评论网站反对商家恫吓

Yelp网站高级诉讼主管 Aaron Schur说“诉讼可绝非客户服务的好替代”, “那些企图通过起诉客户以噤声的企业,最后的结局往往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不但浪费自己时间和金钱,而且还会招来更加不利的、对原始评论肇因的关注。”

TripAdvisor网站表示,公司可不会仅因为商家或个人不喜欢某评论就去删除,网站只会移去那些违反网站方针的评论。 ◇

责任编辑:温文

相关新闻
美国在线用户2001年网络消费逾330亿美元
5个月消费27亿欧元 英国人网络购买力超强
消基会与日本消费者网络关西协会缔姊妹会
女性消费者正扭转网络购物趋势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