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人的修炼故事:白居易

作者:梅松鹤
font print 人气: 1709
【字号】    
   标签: tags: , , ,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他与李白、杜甫在中国诗坛同负盛名,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化名人。他一生写下大量反映社会现实、抒发报国之志的诗篇。

白居易认为,诗歌必须担负起“补察时政”的历史使命,他积极宣导新乐府运动,强调继承《诗经》“风雅比兴”的传统。并提出“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从而达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目的。(《白氏长庆集》)

他的诗语言通俗、明白流畅,在风格上自成一体,世称“元白体”,连不识字的老妪、儿童都能听懂,赢得广泛的读者。他长于各种诗体,特别是叙事长诗,其中《长恨歌》和《琵琶行》是其代表作,而《长恨歌》则被诗评家誉为千古绝唱。

白居易在生时便诗名显赫,受到举国上下、甚至国外的崇拜,而且其影响在历史上经久不衰。在他盛名的二十年时间中,各地寺庙道观、邮亭等处的墙壁上都能看到他的诗。

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野老牧童,不分男女老幼,甚至不识字的老太太,都是他诗歌的忠实欣赏者和积极的传播者。当时传抄他的诗拿去卖钱,或换酒、换茶喝的人到处都是;甚至外国的宰相也托来朝的商人,以百金一篇的奇价购买他的诗作。

白居易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诗人,还是一位敢直言、爱百姓、廉洁自律的清官,他的品行一直为后人所称道。白居易一生写过的“讽谕诗”比别的诗人都多,充分显示他关心民众的疾苦、同情贫穷受难者的善良本性。最有名的如《卖炭翁》、《观刈麦》以及《缭绫》等,使人至今读起来还能深切地感到作者善心的巨大感化力量。

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在关心和同情穷苦人的同时,他还往往能反躬自问,把自己的优裕生活看作是羞愧的事情。比如看到饥饿的妇女,抱着小孩,在麦地上捡拾别人收麦时掉下的一颗颗麦粒来充饥,他便联想到自己“不事农桑”还拿“三百石”俸禄,而感到深深的“自愧”(见《观刈麦》)。

白居易严于律己,廉洁俭朴,始终如一。一次,他看到家中的两块石头,感到自己还是做了错事。原来,白居易到杭州天竺山时,在山上发现两片山石玲珑可爱,便顺手把它们带回家。

现在想来,如果每个游人都像自己,带两片喜爱的山石下山,如此天长日久,天竺山将变成什么样子?自己认为没有带走杭州一丁点儿东西,难道这石头不是杭州的东西吗?

他越想越不能原谅自己,悔恨万分,忍不住提起笔来,作了一首自我检讨的诗:“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檗。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为两片石头自责,其为官之清白,令人感佩。

白居易在做杭州太守时,听说道林禅师德行很高,就前去拜访。他看见禅师住在山中古松之下,说道:“禅师住处很危险。”禅师答道:“太守的处境更危险!”

白居易听了大惑不解:“我何险之有?”禅师反问道:“身居官场,如薪火相交,可是人在其中又往往意识不到,这难道还不够危险吗?”白居易听后连连点头称是。

他向禅师请教说:“人生的道理如何呢?”禅师答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说:“三岁小孩都知道这么说。”禅师说:“虽然三岁小孩也知道这么说,但八十岁老人也不见得能做到啊!”白居易一听,叹服不已,从此走上修炼的路。

他不仅自己虔心修行,还用自己的俸禄请人彩绘大型天国世界图、佛像、神像、印佛经,劝勉人们要信奉佛法,相信因果,并写道“愿以今生世俗文字之业,狂言绮语之过,转为将来世世赞佛乘之因,转法轮之缘也”。

晚年时白居易自号“香山居士”,成为一个不入庙的修炼者。修佛使他明白人世间的一切都是有因果关系的,因此在他被贬官到江州作司马、遇到生活中的磨难时,就不会像常人一样地过分忧愁和烦恼。

他对名利也逐渐地放淡,告诫世人不可过分追求,否则自招灾祸,还语重心长地告诉世人,许多人的痛苦都是自己的言行招来的[1]。他在《感兴二首》中有这样的诗句:“吉凶祸福有来由,但要深知不要忧。……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我有一言君记取,世间自取苦人多。”

由于放淡了名利,看透人生的真相,因此白居易在修炼中进步很快,并修出了比较强的“宿命通”功能。盛唐前后,许多朝廷命官和文人都修佛,其中一些人也都知道自己的前世。

白居易曾在一首诗《自解》中说:“房传往世为禅客,王道前生应画师。我亦定中观宿命,多生债负是歌诗。……”意思是,据说房太尉前世是个修佛的和尚,而大诗人王维王右丞前生是一个画家;我在打坐入定中,用宿命通看过自己的往世,结果发现我原来的好多世中都一直与诗歌有着不解之缘[2]。

这里他告诉我们,原来他的诗歌天才是在许多世中不断积累起来的。这一说法为“天才”找到最自然的解释,并且也被当今西方“轮回转世”的科学研究所证实。比如一个几岁的小孩能够不学自会地开机动船,显出非凡的“天赋”,但研究发现,他前世是一个机动船的船长,有着几十年的驾船经验。

白居易不但修出了比较强的宿命通,他在修炼中的体悟似乎也比一般人高。他在《读禅经》中写道,“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余却有余。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空花岂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

诗无达诂,禅无定说。这首禅诗的境界还是让读者自己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注:
[1] 白居易,“感兴二首”:“吉凶祸福有来由,但要深知不要忧。…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我有一言君记取,世间自取苦人多。”
[2] 白居易,“自解”:“房传往世为禅客,王道前生应画师。我亦定中观宿命,多生债负是歌诗。……”
本文所引诸诗,可参《白香山集》,王云五主编“国学基本丛书(四百种)”,台湾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五十七年九月台一版;“感兴二首”和“读禅经”载于65卷,“自解”载于68卷。

——转载自正见网  #

(点阅古代诗人的修炼故事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都有过失,能诚心听取他人意见和指责,并虚心改正,这只有有德之人才能做到。唐太宗是历史上少有的圣君明主,他以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而著称,以下是史书上记载的几则唐太宗“诚心求过,闻过则喜”的小故事,身为天子的那份谦逊和博大胸怀足可以垂范后世。
  • 三国时,蜀汉建兴九年,诸葛亮命人制造木牛流马运输军粮,再次出兵祁山,第四次伐魏。魏明帝曹睿亲自到长安指挥作战,命令司马懿统帅诸将领,带领大军三十万直扑祁山。
  • 朝人宋憬,官职是侍中(侍中是门下省的长官,朝廷的高级政务官员),他为官清正刚直,办事从来不徇私情。
  • 古以来,当社会道德普遍低下时,往往会有瘟疫流行。但是人们却传说,如果修养道德,人就会避免瘟疫降临在自己身上,而且对于家人也有帮助。这种说法对于不信神的人大概会以为是天方夜谭。下面就举个千金良方的传说︰
  • 文天祥,初名云孙,字天祥。后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宋瑞,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他是南宋后期杰出的民族英雄、军事家、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的著作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乐府》,著名的〈正气歌〉、〈过零丁洋〉更是成为千古绝唱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 史上,每当一个朝代走向衰败之时,都会表现出政风腐败,民德颓丧,此时往往奸佞滋生,恶人当道,忠良反遭迫害,这也正是中国当今局势的写照。有句话叫“否极泰来”,或许一个时代的巨变就在眼前,过往所发生的一切,就是今天的参照。
  • 厂鱼肉百姓、心狠手辣
  • 造恐怖的特务机关东厂
  • 古筝是中国古老的民族弹拨乐器。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受其地区语言、文化、政治、经济、风俗等诸多因素的主客观影响,以及与当地戏曲、说唱民间音乐融汇的过程中,形成许多各具特色的风格流派。
  • 这事发生在元朝年间,广东的盗匪,渡过长江,占据瓜州和镇江两地。朝廷派大军,集中水军兵船在焦山,堵住他们顺江入海之通路。水军中有一名姓李的,原来是军船上的舵工,因劳积资深当上了把总。他行为放肆,经常夜间出去抢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