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正义(42):“大勇”演绎 虽千万人吾往矣!

作者︰子正
font print 人气: 172
【字号】    
   标签: tags: ,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北宋.苏轼《留侯论》

苏轼的这段话中,表达“勇”的两层意思:

◎匹夫之勇--恃力斗强。
◎大丈夫之勇--变乱不移。

那么“勇”的本义是什么呢?这两层意思是“勇”本身所包含的吗?
可见,古文字“勇(恿)”,表示的就是两层意思:

其一,金文从戈(长兵器),用(汲水桶。后作“甬”、“桶”)声;以桶从井中打水,直上直下,直达目标,需猛力上提,故整个字形表示如交兵时直进不折、猛悍有力之意,即勇武、勇猛;异体改为从力、甬声兼表意(即“勇”)。如:

◎谋士尽其虑,智士尽其知,勇士轻其死。(《管子.山至数》)
◎勇悍果敢,聚众率兵,此下德也。(《庄子.盗跖》)

其二,古文( )改换意符为心(即“恿”),以强调果敢不怯之意,即勇敢、勇气。(后用“勇”,“恿”则主要用作“怂恿”,表示“唆使”之类的含义)如: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子罕》)|见义勇为。

也用作名词,指力量、胆魄。如:

◎他日不败绩,而今败绩,是无勇也。(《礼记.檀弓上》)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勇冠三军|智勇双全。

也就是说,“勇”本来就表示两层意思,即恃力斗强之勇与坚志正行之勇。恃力之勇,力有穷时;坚志之勇,历久弥强。楚汉时期的项羽与韩信,分别是两种“勇”的最好诠释: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终落得“乌江自刎”;而“忍辱胯下”的韩信,却布下“十面埋伏”。

孔子说“仁者必有勇”,孔子以自己的行为,对这句话做了充分的演绎: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恃力之勇,容易陷于好勇斗狠;而坚志之勇,则导行大义,是谓“大勇”,正是孟子所引述的孔子对“大勇”的论述:“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公孙丑上》(缩,义为固结、确定。“自反而缩”,指反躬自问,觉得符合正理、大义。)

二千多年后的今天,中华大地又有一个群体在演绎着这种“大勇”--中国法轮功学员明知道会被抓、劳教、判刑,他们仍然义无反顾地走向天安门广场,喊出他们所坚信的真言……,即使面临着惨无人道的酷刑、被活摘器官的邪恶对待,他们也没有任何动摇与退却。

他们的所做所为,正是苏轼在《留侯论》中所言“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的最真实写照。@*

点阅【汉字正义】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吴雨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