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妈妈才知道的唠叨的技巧(五)

儿童阶段、青春期?年龄不同时,该怎么“唠叨”?(下)
font print 人气: 9
【字号】    
   标签: tags:

作者: 崔英民, 朴美珍, 欧静文
译者:张琪惠

国小高年级时期 相信、倾听孩子的话,不要总是责骂

1.反抗父母的说话,对于没有根据的规则产生怀疑。
2.变得敏感冲动,自我意识强烈。
3.出现青春期的症状,注意到异性,有攻击性的倾向。

这时期的孩子很难对付,有时会出现严重的偏差行为,某些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开始变声,某些孩子依然具有小孩子的特征。不过,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孩子此时已经正式进入青少年时期。

父母要特别留意,不要再抱持“你还是小孩”的想法,现在的孩子比父母成长的时代还要早熟2∼4岁。

在此时期,原本听话的孩子会突然开始质疑、反驳父母。如果这时候父母生气唠叨,孩子就会变本加厉,即使施予高压,孩子虽然会闭上嘴,不过反抗心还是会加剧。

父母不能以唠叨的方式来纠正错误,因为此时期的孩子对于责备相当敏感。

此外,无条件倾听孩子说话的态度相当重要,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要尽力营造了解、相信孩子的感觉。

青春期 收起命令口吻,用“沟通”代替“唠叨”

1.身体与精神上,皆具有明显的青春期特征。
2.对于外表变敏感,想要有自己独立的时间。
3.感受到自身的混乱,重视朋友关系。
4.有理想主义的倾向,会夸大事实。
5.对于旧世代产生反抗。

父母要先了解一件事,青春时期的孩子,无论是生理或心理,都经历了激烈的变化,所以他们会特别敏感不安;因此,这是稳定孩子情绪最重要的时期,父母最好不要唠叨。而且青少年也有避免和父母对话的倾向,父母要更加慎重小心。

青少年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所以就算唠叨,也没有多大的效果,只会助长孩子的叛逆心。父母最好不要用命令的口吻说话,因为青春期的孩子最讨厌这种语气。

每个父母都曾经和青春期的孩子吵架,原本说话说得好好的,却突然开始针锋相对。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父母未经思考所导致的结果。比如把孩子当成小孩看待、用命令式的语气说话、批评孩子的朋友,这些都会引起青少年敏感的反应。另外,对于身高或体重等身体特征,说出负面的话语或开玩笑,都会造成无形的伤害。

相反地,青少年最喜欢听到的话,就是“妈妈(爸爸)相信你”。因此,面对十几岁的青少年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坦白”的状态。坦白说出所有的事情,表现出信赖孩子的态度。

不管父母再怎么努力,因为与孩子的世代差异,父母不可能完全了解孩子的想法;所以,当孩子出现叛逆行为时,请直率的说出来:“没错,妈妈不了解,可是妈妈很想更了解你,所以才想跟你说话。”请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愿意用“对话”代替“唠叨”的诚恳态度。

─ ─摘自:《聪明妈妈才知道的“唠叨的技巧”》采实文化提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许多父母总是把“唠叨”当成爱与关心的表现。从前述的例子来看,妈妈是为了孩子好,才说这些话;因为妈妈认为这就是自己对子女的爱与关心。
  • 假如说了那么多话,却完全没有教育效果,为什么父母每天还是要对子女唠叨好几次呢?
  • 大部分的父母对孩子都有错误的认知,常会将“孩子”看作相同的族群。也就是说,他们没有把孩子区分为幼童、小学生、国中生等族群,却给予相同的教育。孩子有成长阶段,和大人完全不同。
  • 儿童阶段、青春期?年龄不同时,该怎么“唠叨”?(中)
  • 在成长到学龄的这个阶段,孩子们正在培养和练习帮助新朋友、与他人相处和交友能力。还有自我调节和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
  • 学龄儿童往往喜欢独立,但他们仍然需要你的爱、关注和认可。在成长和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导。这些限制可以帮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并为开始上学后的新规则、惯例和责任做好准备。
  • 我们已经知道,儿童都会努力追求优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将他们的努力追求导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须确保,孩子的努力可以获得心理健康与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调。
  • 我们知道,不劳而获的成功多么容易转瞬即逝,因此训练儿童满怀企图心没有什么好处;更重要的是训练他具备勇气、坚忍和自信,这样他才能体认到失败时永不气馁,而且应该视“失败为需要被解决的新问题”。
  • 我们一直在推广学前教育课程。诚如近日《纽约时报》一篇文章指出,学前班远远供过于求,还提到“幼儿教育提倡者说,如果家长知道学前教育的好处,可能会有更多的家庭报名参加。”然而这些所谓的好处往往难以实现。从各种学术研究得知,上学前班的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可能遭遇困难,在行为和学业上落后于没有上过学前班的同侪,而且在学涯后期被留级的可能性增加。
  • 孩子会在学习过程中的某个阶段,对学习本能的热爱常常会消失。许多孩子逐渐开始厌恶甚至害怕上学和学习新事物。 以下是一些简单的策略,家长或老师可用来培养孩子保持对学习的热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