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名医:张仲景

作者 : 吴国斌
font print 人气: 337
【字号】    
   标签: tags:

张机(约公元148~219年),字仲景,南阳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着《伤寒杂病论》传世,该书被后世人称为“活人之书”、“方书之祖”,而他本人则被历代医家尊为“医圣”。

弃儒行医,医术精湛

张仲景少年时在家塾里诵读“四书”、“五经”。由于天资聪颖,十多岁时便才气不凡,父母盼望他日后能登仕途,为张氏家族光宗耀祖。仲景在总角(注:总角为古时男女未冠者之称)的青年时期,曾拜访同郡中比他年长且在当时颇有名望的何颙。

原本想求教一些经儒知识并得到人生的指点,想不到何颙竟说仲景“用思精而韵不高”,即虽有才能却无官相。(《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医术名流列传》引《何颙别传》说:“同郡张仲景总角造颙,谓曰:‘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卒如其言。”)

由于仲景早就对《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描述的扁鹊在虢国使太子起死回生,以及望齐桓侯的气色而断其危殆的神技感到崇拜与佩服,经何颙这么一说,更加确定其学习医术的决心,立志做一名象扁鹊一样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医家。

当时跟仲景同郡的张伯祖笃好方术,诊病处方极为精当,疗效十全,仲景十分佩服,便拜张伯祖为师,跟随学医。结果不久就名声鹊起,“后在京师,时人称 为上手”。

仲景医术成熟,经验丰富,几十年后,何颙在洛阳再次见到仲景时,他已是誉满中原的名医,何颙感慨道:“仲景之术精于伯祖,起病之验,虽鬼神莫能知之,真一世之神医也。”

望诊如神,铁口直断

张仲景一次在荆州刘表处逗留,遇到年方二十多岁的青年文学家王粲(建安七子之一)。仲景看到王粲,就对他说:“你已经患病了,应该及早治疗。不然,到了四十岁,你的眉毛就会脱落。眉毛脱落后半年,就会死去,现在服用五石汤,还可以挽救。”

可是王粲听了很不高兴,自认为文雅、高贵,身体也没什么不舒服,便不听他的话,不服用汤药。

过了三天,张仲景又见到王粲,就问他:“服用汤药了没有?”王粲骗他说:“已经服用了。”仲景看了一下他的神色,摇摇头,严肃地对他说:“从你的神情气色来看,你并没有服用药物。你为什么讳疾忌医,把自己的生命看得这样轻呢?”

王粲始终不相信张仲景的话,最后果然如张仲景所说的,二十年后眉毛慢慢地脱落,一百八十七日后就死了。

体恤民疾,开衙行医

由于仲景治病神验,医德高尚,孝顺父母,办事廉正,汉灵帝时(约四十岁左右)被荐举为孝廉(已被地方官吏推荐出来而准备为皇帝录用做官的人),后被任命为长沙太守。

在长沙任职期间,他深切关注民众的疾苦,冲破当时既官勿医的官箴规定,择定每月初一、十五两日,开衙行医,在大堂上为病人诊脉处方。此一事迹传为美谈,后来许多中药店常冠名为“某某堂”者,即是纪念张仲景于长沙郡大堂行医而设的。

辞官隐居,潜心着书

张仲景生活的时代环境,是处于东汉末年政治黑暗、兵戈扰攘的桓帝(公元147年)、灵帝(公元168年)、献帝(公元190年)三朝。由于战乱年,疫疠流行(“大兵之后,必有大疫。”“大灾之后,必有大疫。”),东汉末年短短数十年间,史有确载的全国性大瘟疫共十二次,桓帝时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五次,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甚。

自然灾害如水涝、干旱、地震、蝗虫、淫雨、雹灾、海水倒灌等,连年发生。成千累万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白骨委积,人相食啖”时有耳闻。

王粲叙述此时之情景云:“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曹植《说疫气》云:“建安二 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张仲景身在官场,面对民生凋敝,疫疾猖獗,死者遍布天下的残酷事实,朝廷士大夫们竟“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他们仍在竞相追逐荣华富贵,不知保养自己的身驱。

他痛恶当世的人不留心医药、精研治疗的方术,在上以治疗君主亲人的疾病,在下以救济贫苦百姓的困厄,在中以保全、奉养自身的性命,只是竞相追逐荣华富贵,谋求权势,惟名利是图。于是逐渐萌生辞退官职之心。

仲景宗族素多,是一方大姓,范晔《后汉书》亦有“张氏为南阳族姓”之语。仲景生活在这样一个群雄争逐、动荡不安、兵荒马乱、疫疠流行的岁月,尽管他的家族是一个大家族,《广韵》列张氏十四望,但在遭受伤寒(注:在汉代,伤寒为包含瘟疫在内的外感发热疾病的统称。)的袭击下,死亡者甚多。

《伤寒杂病论》序云:“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即描述此事。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于是弃官归里,“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全面系统地整理古代医学,历经数年终于撰成了旷世巨作《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人类医药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医学典籍,该书系统完整地阐述了外感内伤各症的病因、病理以及治疗原则、方法,为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更与《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并列为古代四大医学经典。

宋代名医许叔微云:“不读仲景书,犹为儒不知本有孔子六经也。”当时华佗读了这本书,曾啧啧赞叹地说:“此真活人书也。”清代名医喻嘉言也高度赞扬张仲景的《伤寒论》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而他本人更被历代医家尊称为“医圣”。@

参考文献︰

《伤寒杂病论.序》汉.张仲景
《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序》晋.皇甫谧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医术名流列传》清.陈梦雷 等编
《张仲景研究集成》 钱超尘 温长路 主编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张仲景评传》郑建明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于谦(1398~1457),明代浙江杭州人,是一位正义忠烈之士。他曾任监察御史,常手拍胸脯叹道:“不知此一腔热血,何时洒于何地!”是随时准备以身许国的人。他死后,许许多多的人到坟上去祭祀,并传出:在他的坟上祈求托梦以解疑惑的事,非常灵验。
  • 北宋清官包拯一直是中国为政清廉的典范,其“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的为官之道一直有口皆碑,而为后人所敬仰。
  • 孝与不孝都会有因果报应......
  • 原西川节度使段文昌,字景初,在湖北江陵长大。他父亲叫段锷,是支江县县宰,后来任江陵县令。段文昌年少时喜爱蜀文化。后来去游历成都,曾拜谒韦皋。他很为自己的才学而自负,与他交游的都有高士之名。
  • B>三、以德教化
  • 惠之,唐朝开元年间(公元713年~741年)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著名雕塑家。据北宋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记载,杨惠之最初与吴道子同学绘画,远师六朝名画家张僧繇笔法,号为画友。后专攻雕塑,“为天下第一”,时有“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之说,誉为“塑圣”,与“画圣”吴道子齐名。
  • 关于因果确实也是一个一下很难说清的问题,因为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一个迷的世界,未知的东西太多太多。有人问:“因果在哪儿啊?我怎么没有看见啊?我看那些坏人活得比好人还自在呢。”中国历史上留下很多历史故事,其间也不乏谈到因果,下面《史记•李斯列传》中所讲述的史实就是一例,读后可能会得到一些启示。
  • 陆绩(公元187年—219年),字公纪,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学者、天文学家兼郁林太守。
  • 王泰,是个十五岁的男孩,永嘉县人,是宋朝提刑按察使王允初的后代。他幼年失去了父母,为伯父所收养。
  • 古人说:“精诚所致,金石为开”,说的是一个人全心全意去做一件事时,最终会感动上天,获得成功。事实上,就是因为他专一,不会去投机取巧,神界认为他可造就,就给他智慧,就让他成功。这里要讲的是汉朝学者刘向(编撰有《说苑》、《新序》和《战国策》等书)感动太乙之精的故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