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艺术

谈《胭脂巷口故人来》的一些改动

唐涤生的《胭脂巷口故人来》除了在戏台上演出的舞台版外,还有一个电影版本,由任剑辉、白雪仙、林家声等主演,改名《琵琶巷口故人来》。两个版本的故事骨干是一样的,分别只在于舞台版中,文敏被逼离家后,恳求桐轩莫上京应试,因“有师在,弟子难出头”,桐轩赠他盘川(盘缠)即只身离去;电影版中,桐轩则认为“弟子功名师有责”,同赴秋闱,其后,二人投宿寺院,桐轩染病加上盘缠不足,自愿放弃应试,把余钱赠予文敏,“让舅功名把姓埋”。

改动似乎甚微,然而,如此一改,沈桐轩的性格却更显圆满,剧情也发展得更合理。

按原剧本,文敏向桐轩陈情,桐轩才放弃功名离去。文敏是主动者,桐轩则处于一个被动的地置,当然,玉兰对桐轩有知遇之恩,更有托付终身之约,桐轩不忍见她家庭破碎是可以理解的。但在文敏一番游说后,被感动才留书出走,很难判定他是否出于甘心乐意,或者说很难判定甘心与报恩,孰轻孰重。

何况古代士人十分看重科举,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一举成名。玉兰对他纵有恩有爱,身为读书人,对前程种种不能绝无考虑,要一时之间为爱舍却前程有一定难度。这个心理转折本来就有一点复杂,落到大老倌手上,定然有一番身段与排场要演,才能把那种内心争扎表现出来,说服观众为何要作此决定。落到平庸的演员手上,或许还可依样画葫芦地来几下身段,一些水平不足或懒慢的演员干脆一句“好,我放弃罢”了事,徒教观众看来突兀。

至于电影版的改动有独到之处。桐轩与文敏同赴秋闱,表明了他对功名的追求,合于情理。因此,到后来桐轩患病,现实与理想要二选其一时,更觉左右为难,观众看了难免替他叹息。再者,由桐轩携文敏上京,到在寺庙中重病赠银,皆由桐轩主导,由争取到放弃,性格有起有落,不断完整。

另外,桐轩因患病触起他放弃应试的念头,“何况有限盘川,难够两人分派”,明知盘川不足,仍然悉数给了文敏,他将身无分文,成为乞丐是可以预见的,进一步想,无银两又怎治病呢?显得桐轩更伟大,牺牲自己成就他人,“报恩唯把人情卖,我让你状元及第,他日你白马游街”。

五六十年代的粤语片大多粗制赶造,常被讥为“七日鲜”,可是也不能盖而论之,看《琵琶巷口故人来》,导演显然有参详过剧本,也改动过剧本,虽然改动很小,可差之毫厘,戏味就出来了,日后粤剧团若演出该剧也不妨参考一下。

责任编辑: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