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创新动员 白米社区靠木屐重生

人气: 15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6月21日报导】创新台湾系列报导(中央社记者沈如峰宜兰21日电)宜兰白米社区曾因木屐产业萧条与空气污染,一度衰落,靠着动员与创新,终于让它再度靠着木屐闯出一片天。

“白米的木屐真有名,查埔来穿真自在,查某来穿好体态,阿公来穿嘛有气派,囝仔来穿嘛会活泼起来”,这是形容现在宜兰苏澳白米社区起死回生的一首歌。

白米社区因三面环山,仅有一处小出口与外界联系,旧名为“白米瓮”。在日据时期,因当地拥有丰富的石灰石,开始发展石灰石挖采与加工业,并设置矿石加工厂与水泥工厂,虽然这样的发展提供当时台湾发展所需的物料,造就当地居民就业机会,但相对也使社区牺牲环境,付出惨痛代价。

“树叶总是蒙上一层灰白”白米社区耆老们说,在他们的记忆中,由于社区只有一条唯一的对外道路,早期每天凌晨到晚上都有水泥车进出,当时居民除了要无时无刻忍受车辆呼啸而过的巨大噪音之外,每天起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将神明桌的灰尘擦拭干净,不过到了傍晚又布满一层灰。

连道路两旁的树叶也鲜少出现应有的翠绿;当时在水泥工厂的员工下班后,也几乎全身都是粉尘。

在早期这样的环境之下,许多呼吸道慢性疾病与耳鸣,常发生在社区居民身上,矿石工厂与水泥工厂成为社区最大的梦魇;但让人无奈的是,这些工厂又是大多数居民仰赖的工作来源。

虽然白米社区曾在民国40年代因为附近盛产适合制作木屐的江某树,以制作木屐闻名,成为台湾早期木屐的重要供应地;不过到了民国60年代,随着北回铁路的开辟,木屐工厂用地被征收后,木屐产业随即停滞发展,只维持不到20年的兴盛光景,社区发展再度步入萧条。

白米社区发展协会理事长林瑞木在民国80年时,因在台北从事环保工作多年思乡,回到社区老家担任县府环保局约雇环境稽查员,之后刚好遇上宜兰县正在推动社区总体营造,让他觉得或许这是扭转社区命运的机会,可是当时并没有人看好。

林瑞木说,他曾经与部分居民联手以激烈的手段,抗争当地工厂,但时间一久却发现,这样的方式对于财团起不了太多作用,加上许多居民赖以维生的经济来源就是抗议的对象,之后他们逐渐调整态度和方向,那就是先从社区改造下手,做出成绩,也才能要求工厂重视居民权益,毕竟大家都想要拥有良好的工作和居住环境。

林瑞木表示,在环境改造渐有起色后,由于社区还有几位制作木屐的老师傅,他们决定以过去既有的木屐产业重新出发,民国82年起成立发展协会,投入社区总体营造的行列。

民国86年,白米社区申请到政府的地方产业特色补助之后,居民开始自组合作社,采取集资入股方式筹措资金,共同经营协会,并以村内废弃的空间重新打造,白米木屐馆就这样诞生,协会也开始动员投入木屐样式的开发,且每年都有创新作品或艺术展品,像是按摩木屐、罚站木屐、瘦身木屐、跳舞木屐、裹脚木屐、木屐吊饰、脚底形状的祈福木牌,还有相关的皮革艺术。

此外,师傅别出心裁,创作出比床还大的木屐;游客也可依照自己的喜好,选择各式图案或皮革颜色,之后再交由老师傅电烧、钉制、彩绘与上漆,成为个人专属的木屐;民众也可在馆内简单体验木屐制造的刀工技巧。

馆方表示,罚站木屐前方特别较高,后方特别低,脚跟还有锯齿状,具止滑按摩功用,不是穿来走路,而是有健康概念的运动用木屐。这种款式不仅可拉直脊椎,不易驼背,还可让小腿筋至大腿筋自然拉直,增进体态美,最受消费者欢迎,不用打广告就成为社区最赚钱的“金鸡母”,社区的“永续经营”全靠它!

此外,瘦身木屐的长度只有一般木屐的一半,与日本瘦身鞋功能类似,鞋板都是锯齿状,穿上走路可同时按摩腿部。

白米社区推动社区总体营造20多年来,成功让木屐艺术化、生活化、精致化,并转化为创意商品,“也让初步制作过程是可以被游客参与”,成功转型为观光小镇,并带动周边观光。

白米社区的行销方式,并没有靠大肆宣传,或在其他地方设点贩卖,成功吸引观光客前往观光,让地方真正发展起来,成为台湾其他社区的参考典范。

另一方面,白米社区附近的工厂也因社区改造的成效,陆续加入营造的行列,开始添购除尘设备与绿化环境,共同改善当地环境。

真是“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白米社区过去曾是满布粉尘的地方,但在社区居民共同参与付出之下,将祖宗留下的“老东西”增添新元素,把社区从环境炼狱拉回观光胜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