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传录:水浒中宋朝人是如何过端午节的

人气 64
标签: ,

【大纪元2014年07月22日讯】《水浒传》是一部反映宋朝生活的百科全书,仅书中就写到了元宵节、盂兰盆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等,作者对月圆之日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十分偏爱,宋朝这个和平时间长、重视传统文化的时代,对其他节日也发挥到了极致。有宋一代,是一个政治环境相对宽松、民风醇厚的时代。所以,对于节日,也每每过得热烈而张扬。

《水浒传》中写到了宋朝的端午节。书中第十二回写到杨志被发配到大名府,受到了梁中书的器重。“自东郭演武之后,梁中书十分爱惜杨志,早晚与他并不相离,月中又有一分请受,自渐渐地有人来结识他。那索超见了杨志手段高强,心中也自钦伏。不觉光阴迅速,又早春尽夏来,时逢端午,蕤宾节至,梁中书与蔡夫人在后堂家宴,庆贺端阳。”书中蕤宾节,就是端午节。这次过端午节,蔡夫人推荐杨志押送生辰纲,引出了智取生辰纲,这个端午节成为梁山壮大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书中用一首诗来描写端午节的民俗,但见:盆栽绿艾,瓶插红榴。水晶帘卷虾须,锦绣屏开孔雀。菖蒲切玉,佳人笑捧紫霞杯;角黍堆银,美女高擎青玉案。食烹异品,果献时新。葵扇风中,奏一派声清韵美;荷衣香里,出百般舞态娇姿。

绿色的艾草和红色的榴花相映,又有菖蒲,还有角黍,也就是粽子,营造出了浓烈的端午气氛。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出宋朝时期对端午节的重视,体会出其中的一些民俗。端午节,宋人不是局限于初五这一天,而是从五月初一一直到五月初五。初一至初四,大街小巷,充溢着叫卖端午“节物”的人,“节物”主要有桃枝、柳枝、葵花、蒲叶、佛道艾等物品。这几天的叫卖,是一种渲染,一种推波助澜。五月初五,才是端午的高潮。初五日,人们把“节物”陈于门首,用茶酒供养,举行祭祀活动,以及一些其他活动。

宋元时期,端午节的商业功能与驱邪功能开始凸现,娱乐功能也逐渐增强。宋朝的端午节是持续15天的,即从五月初一开始到十五日,十五日叫“大端午”,这十多天内,市民们争相出售桃、柳、葵花、菖蒲、艾叶、粽子、五色丝、茶、酒等。道家也开始借助节日世俗化,各种驱邪祈福的东西多起来了,如五色缕、桃印、避兵缯、艾叶、避瘟扇等,还增加了厌胜物与道家灵符,即艾符、天师符、午时符、桃符等。民间也开始流行相互赠赏、宴饮等娱乐之风。

一是插艾草。插艾草和石榴,须在天未亮时,将艾草、石榴等绑成束插在门上。有的还将艾草编为“人形”,或干脆饰成“张天师”像。将艾剪成小虎,或在所剪彩虎上黏艾叶,戴在头上避邪。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这一天,人们还要沐浴,《岁时广记》引用《琐碎录》写道:“五月五日午时,取井花水沐浴,一年疫气不侵。俗采艾柳桃蒲揉水以浴。”

二是吃粽子。宋代的端午节,最为普遍的是吃粽子,《岁时杂记》说,端午粽子,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锥粽、菱粽、筒粽、秤槌粽、九子粽等。除此之外,宋人还会食用香糖果子、白团、紫苏,饮蒲酒等。“香糖果子”,是将菖蒲、生姜、杏、梅、李子、紫苏等,切成丝,以糖蜜渍之而成。“菖蒲酒”,是用菖蒲浸制而成,“以菖蒲或缕或屑泛酒”。

三是戴百索。 “百索”是用条纹清楚的丝线绣织成各种饰品,可以佩戴,挂于脖项,也可以相互赠送。小孩则缠绕在手臂上。 “符菉”,是将缯彩剪成小符儿,戴在头上,插于鬓髻之上,所以又叫“钗头符”。佩带“五毒图”最为特别。“五毒”是指蜈蚣、蚰蜒、蛇、蝎、草虫之类,宋人以为,这“五毒”可以用以治疗疮疖,可以毒死其余益虫,所以就将其剪裁成图饰,佩带在身上。

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现代的宋朝文献中,很少看到赛龙舟的记载,这也许是节日的内涵发生了变化。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宋朝生活环境和政治环境相对宽松、人们生活的安居乐业,民俗节日差不多每月都有,屡屡过得热烈而张扬。宋朝的端午节从五月初一始终到五月初五。初一至初四,大街小巷,充溢着叫卖端午“节物”的人,“节物”次要有桃枝、柳枝、葵花、蒲叶、佛道艾等物品。叫卖实际上是一种渲染,是对端午节的一种酝酿。相反五月初五倒成了端午节的低谷。时至今日,端午节在国人心目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不过毒日、恶日的概念变成了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人的日子。

纪念屈原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纪念孝女曹娥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迎涛神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投奔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孙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守,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文章来源:作者博客
(责任编辑:赵甲)

相关新闻
张菁:1950年中南地区为何出现“匪乱”
林辉:孙政才大手笔引进转基因作物 贻害无穷
中共罪行录之二百零二:“说,你是不是国民党?”
王友群:中共为何要消灭所有教会大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