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丹:当手机控制了人类

人气 150

【大纪元2014年08月18日讯】不知不觉间,手机这种靠人脑创造出来的电子产品似乎正在逐渐的取代人脑、操控着人们的思维以及生活中的一切。加拿大一项最新的民意调查显示,42%的受访者每天有90%以上的时间处于“手机不离身”的状态,70%的时间(约17小时)会将手机放在可触及的范围之内。当问及“在不同场合中,多久会查看一次手机”时,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约会时至少会查看一次;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至少每小时都会看一次。此外,还有很多人去洗手间时也带着手机,尤其是16岁到44岁的受访者,他们当中有四分之三的人都表示一直或经常这样做。

这种“离了手机就不能活”的状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这样一个当下十分流行的语汇,那就是“手机控”。网络上对这一概念进行释义时,将它作为酷爱手机、有手机情结的一类群体的代名词。而这类群体都毫无例外的具有以下明显特征:例如总把手机带在身边,否则就会心烦意乱,感到不适应;例如经常下意识地寻找手机,并不时的查看;例如总会出现“手机铃声响了”的幻觉,甚至把别人的手机铃声当成自己的;例如当手机无法连线网络、收不到信号时,脾气就会变得急躁、不安。

若是按图索骥、对号入座,我们便可发现,中国的“手机控”一族在数量上似乎更胜一筹。根据中国工信部统计的数据,截至2013年3月底,中国共有11.46亿移动通信服务用户,其中8.1739亿用户已接入移动互联网。此外,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的预测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手机上网用户将达4.5亿;到2013年,中国手机网民将会达到7.21亿,全面超越PC网民。

无论是来自西方的民意调查,还是取自中国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都让人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从广度上来说,几乎所有人都在或多或少的受到手机所带来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从深度上来说,人类对手机的钟情与依赖似乎远远超出了人们所能意识和察觉到的程度。换而言之,我们或许都要接受这样一个可怕的事实,那就是如今主宰人类的不再是人自己,而是那个由人脑研发、由人手制造、但并不具备人类特性的电子物种——手机。于人而言,手机不过是一种没有生命力的机械类产品,然而正是这种低能、毫无生命意义的硬壳物件却在今时今日让整个人类沉醉其中,无法自拔。

或许这样的结论会让人觉得危言耸听,早已习惯用手机来进行交流、娱乐的人则更会对此不以为然。加拿大的民意调查也显示出,37%的人通过短信来实现交流,27%的人用手机来进行联络,16%的人收发电子邮件,9%的人则是为了使用社交媒体,另有3%的人通过聊天工具发送即时消息。尽管根据国籍、年龄的不同,各种方式的使用者人数占比也不尽相同;然而从大家各取所需的状态中就能看出,手机所具备的一系列强大的服务功能足以让每一位流连、青睐于它的人都能从中得到极大的慰藉和满足。

人类的快乐感受往往正是体现在欲望的满足与需求的实现上,而手机一旦让人获得了恰如其分的快感,便会在人们的心目中比过亲人、胜过爱人、甚至超越一切。正如有人形象的将“躺着抽鸦片”与“躺着玩手机”进行类比一样,二者所包含的那个“瘾”字足以诠释个中滋味。显然,这样的瘾好极有可能给人带来难以遏制的隐患与危机。类似“手机强迫症”等一系列病态和亚健康状态的症状已经在众多的“手机控”中呈现出普遍、高发的趋势。对于触手可及的便捷背后也潜藏着弊端的事实,那些过度依赖手机的“手机控”们是不会深以为然的,他们总是刻意放大某种难以摆脱的冲击和快感,却一再遗忘、忽视为了获得这种瞬间的短暂快乐所付出的难以弥补的沉痛代价。

然而,手机也好,网络也罢,这些利弊相当、甚至某种潜在危机大于实际效益的现代科技并不会因为人类的视而不见而自动的消除自身所带来的无法估量的巨大隐患。它在向人类输送便捷、快感、乐趣的同时,或许也在通过某种不为人类所知的方式带走一些更加宝贵、更具价值的东西。因此,当人类越来越深陷于类似手机的高科技产品撒下的诱惑之网时,或许最终的结局便只能犹如不幸落入蛛网的虫类一般,深受其害、被其蚕食。

责任编辑:尚一

相关新闻
自由伸缩车 iPhone手机遥控
旺宏金硅奖  成大研发出远端控车技术
多伦多奇才 手机控制纽约时代广场屏幕
电脑仿人脑 自学什么叫猫咪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