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东南随笔】《礼乐文明纵横谈》:魂兮归来(十四)

人气 5

(续上期)仁的礼乐实践,还表现在仁政惠民的追求之中。《周易•系辞下》赞颂“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黄帝尧舜的社会管理、闲情适意、轻松自如,恰能给百姓带来幸福,这是为什么呢? 《周易》的回答十分简洁: “何以守位?曰‘仁’。”只有仁政的实现,方能带来社会的稳定,为从政者提出德行的要求。实行仁政,是儒家权力管理的不移信念。孔子说: “古之为政,爱人为大。” “所谓贤人者,好恶与民同情,取舍与民同统。”一位贤明的君主,要与百姓好恶同情,取舍一致。官员从政,应努力做到德政、勤政、简政,远离严刑峻法,造就《论语•为政》中所描绘的政治境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仁最广大的实践目标,则是对每一位社会成员的爱心教导和培养。《论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认为: “仁者,人也,亲戚为大。” 孟子说得更具体:“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儒学以仁存心、以人为本的思想,并非以我为本,而是以他人为本,向他人奉献爱心。普天之下,爱心迎逢,互动互惠。“克己” “毋我”,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直至到达“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最高境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人人都应履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仁爱精神就是为了建立心灵秩序。《论语》曰: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处世的根本。助人以立身之地,助人以幸福之源。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是做人的道德底线,是人类的普世价值观。人生在世,要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要换位思考。对自身的完善,孔子更进而提出:“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仁、勇,是儒家传统的“三达德”。努力学习,知识化为素质,走进智者的境界;身体力行,爱心奉献社会,追随仁者的情怀,弃恶向善,涵养自律精神,学习勇者的品质。“知耻近乎勇”,是把败德有过的自我,打倒在地,然后站起来,依然是一个铁骨铮铮的人,这才是真正的勇敢。《孟子•告子上》曰: “羞恶之心,义也。”“义者宜也”,有羞恶之心,行为方能正当合宜,光明磊落,堂堂正正,清清白白。人不能无羞恶之心,“无耻之耻,无耻也”。孟子把无羞恶之心,看成是道德沦丧的最大灾难。

责任编辑:泽霖

相关新闻
台湾高尔夫俱乐部通知
2024 2024 台湾传统周--击鼓跳舞 隆重登场 隆重登场
阿拉巴马州男子被控在州总检察长办公室外引爆爆炸装置
司法部发言人:法妮·威利斯资金报告“不一致”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