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园变身森林园区 林后四林慢慢游

作者:施芝吟

人气 107
标签: ,

【大纪元2015年01月28日讯】植树造林及强化生态保育是构筑绿家园的重要环节,秉持这一理念,农委会林务局租下屏东糖厂,在甘蔗田中培育木林、规划草泽湿地、生态池、农作区,经过5年时间改造,“林后四林平地森林园区”于去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

一棵一棵的小树,生长成一大片森林,全台有3座大型平地森林园区,其中位于屏东潮州镇的林后四林,占地约1,005公顷,目前开放核心区85公顷。早期这地区是由闽南人、客家人及原住民三族群所交汇融合,因此,在园区内设定三族群融合的意象或习俗,如农作区就是闽南人、客家人的主要农耕行为;原住民的代表则是二峰圳的兴建,或是原住民图腾等。

潮义路上设置植生墙,排列“林后四林”字样,提升道路引导性。(施芝吟/大纪元)

祖灵所在地 守护大武山

目前园区内共有5个装置艺术,其中长得像太阳花形状的《窗里窗外》,是由3位作者共同创作,透过窗框可看见远方的大武山,创作者希望民众透过艺术品观赏大武山之美,因此取名为《窗里窗外》。大武山不仅是南台湾最高的山,也是台湾五岳之一,更被原住民视为“圣山”。园区内的艺术品在设计过程中,为对大武山表达敬仰与思乡,作品都会朝向大武山。

大武山是国内最大自然保留区,面积达4万7千公顷,且保留区内有台湾唯一世界保育监测中心。大武山又分为北大武山、南大武山,而北大武山是座神秘之山,要看见它,除了天气要很好外,还得靠运气。

延绵在平原东侧的大武山,是所有屏东居民的记忆,可以透过“窗里窗外”看到远方的大武山,左侧是北大武山,右侧是南大武山。(图:屏东处林政科提供)

登上冬之丘,田园景观尽收眼底,也是与游客中心都是眺望大武山系的极佳地点。(图:屏东处林政科提供)

鸟居信平二峰圳 荒田成良地

水是生命之源,是农业之母,早年春冬苦旱,夏秋苦潦,影响农作收成。日据时期,为让当地能够发展农业,日本水利技师鸟居信平来台协助,他花了5年在附近查察可用水源,发现林边溪的砾石层下渗力非常强且存在伏流水资源,再经过2年建造二峰圳,解决用水问题。1923年二峰圳完工,至今已超过90年,无论丰水期或枯水期,水圳始终源源不绝,而且经过天然砾石的层层过滤,水质干净清澈,2008年文化部也将二峰圳地下堰堤列为文化资产。

森林园区的供给水源主要来自二峰圳,为了推广这个伟大工程,专家学者根据鸟居信平的手稿并勘查,在园区内设置了二峰圳体验区,让游客透过模型一窥二峰圳地下堰堤、侧向溢流堰、分水井等原理,更加了解二峰圳运作原理。

园区内设置二峰圳体验区,可以让民众亲自体验。(图:屏东处林政科提供)

日本水利师鸟居信平在渗水面外层铺设以黄荆枝条编织成的过滤层。(施芝吟/大纪元)

生态水池 无限生机

0.9公顷的人造生态池,主要功能就是要让园区内不要有外排污水。早期在种植时,发现生态池不淹水,反而出现缺水情形,进而发现其无法保水,利用这样的特性,将污水排进生态池,再透过净化功能,因此没有污水外排问题。生态池中有很多水生植物,种类有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等,每种植物各有不同的生态环境,吸引各式各样的野生动物;自从建造生态池后,蛙类及鸟类数量种类都有增加趋势。

生态池用来储存雨水,不仅能灌溉作物,也能养殖、防灾等,好处多多。自从有了生态池后,水中生物及鸟类都增加不少呢!
(图:屏东处林政科提供)

人助自助天助 新生的榉木

园区内有一棵台湾榉,原本生长在台21线公路旁,因八八风灾重创那玛夏,这棵榉木成了障碍木,必须将它移除才能开路,林务局人员决定将榉木搬到园区内延续生命。但是,一棵高30公尺、冠幅15公尺的大树要移植的存活率极低,而他们仍坚持要搬运。

运送过程中,沿途还被民众当成山老鼠,只能一一澄清解释;由于部分道路狭窄,不得不将榉木修剪成15公尺高、冠幅5公尺;种植方向也朝大武山,希望山神庇佑榉木成长,共同守护林后四林森林园区,并将其取名为“人助自助天助”。

园区东测入口设有漂流木入口意象设施,移植约500年树龄的台湾榉,塑造亮点。(施芝吟/大纪元)

园区内还有以春夏秋冬及24节气为主题,营造四季田园景观,设置花架型休憩凉亭、游廊、步道,以及9公尺的夏至景观土丘等,呈现农村风貌。内有270格小客车停车位、17格游览车停车位、5公里自行车道。繁忙工作之余,跟亲朋好友到户外踏青,接近大自然,除放松身、心、灵外,也增加彼此感情。

在森林园区内骑乘脚踏车,欣赏园区之美。(施芝吟/大纪元)

园区内设置凉亭,可供民众休息。(施芝吟/大纪元)

交通资讯:

一般开车路线可沿国道1号或国道3号接省道88号快速道路至潮州端下。而东部地区或自恒春方向往园区的旅客,可由国道3号南州交流道接88号快速道路至潮州端下。另可由基地东侧沿山公路走185县道抵达基地南侧,直接走省道一号转屏110县道亦可抵达。◇

利用漂流木制成的装置艺术“聚”,结合当地不同族群居民的彩绘,象征人类生活的习性。(施芝吟/大纪元)

利用漂流木制成装置艺术。(施芝吟/大纪元)

责任编辑:简淑敏

相关新闻
全台第三座 屏东林后四林平地森林开园
抗虫桉树研发有成 已用于造林
新北市石碇.二格山自然中心森林步道.蕃薯窝山
侏㑩纪大森林原地埋藏 石树沟石化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