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周朝的贵族乐舞教育——《六代舞》

文/皇甫容
font print 人气: 2142
【字号】    
   标签: tags:

二千五百年前,孔子在齐国欣赏了气势磅礡的《大韶》舞后,深深沉浸在恢宏的气势中,以致三个月都分辨不出各种肉的美味。

《大韶》舞是周朝雅乐《六代舞》之一,由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整理创编。周朝建立后,为了教化商纣顽固的遗民,一统天下和合民心,周公旦基于“以德配天”的理念制礼作乐,其中就制定了系列的乐舞,用于祭祀、出征、会盟、饮宴、婚丧嫁娶等方面,以乐舞的规则和秩序,调和世间万事万物的纲纪,使其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各展所长,上下一致地贯穿人伦道德,保障君民共生共荣。

周公汲取前朝文化的精华,淡化了舞蹈的娱乐功能,集中整理出前代乐舞,将其引向高雅、肃穆、神圣的大雅之堂。周公整理了乐舞《云门》、《大章》、《大韶》、《大夏》和《大濩》,又新创编了《大武》,合称《六代舞》,作为周朝宫廷雅乐。

图腾为云的含义

《云门》舞歌颂黄帝“大施天下之道而行”。云门,即天门。华夏人文始祖黄帝统领的部族的图腾是云,所以黄帝时期的官吏,多以四种颜色的“云”来命名,比如:青云氏、缙云氏、白云氏、黑云氏。黄帝创作的《云门大卷》,歌颂司职天空的各种神祇。黄帝以这部宏伟的史歌篇章,喻示地上的人都是来自白云之上的故乡。

《大章》赞尧帝 善施仁德

《大章》舞又名《大咸》,咸是指“咸池”,两字各具“皆”“施”之意,歌颂的是尧帝一统天下,广施善德,其仁德如天,智慧亦如“西官星”。《史记‧天官书》记载,“咸池”是天上“西宫星”的称呼。在中国古代,咸代指西方,也喻指守护华夏中土的正神所居住的地方,比如玉皇和王母所居住的昆仑山就是位于西方。上古时期,先民面向西方载歌载舞,歌颂神明的庇护和赐福。

天籁韶乐 消弭暴戾

《大韶》歌颂的是帝舜以文德治邦安民,这部乐舞非常的辉煌壮丽,所以在夏、商、周三代都把《大韶》用于国家大典,祭祀“四望”(指四面高山,泛指四方神明世间万物)。周武王伐纣灭商后,姜子牙因助周伐纣中的卓越功勋,被武王分封在齐国,由此《韶》乐进入齐国。孔子在齐国欣赏乐舞《大韶》后,由衷地发出“尽善尽美”的赞叹。孔子有感乐舞的恢宏,废寝忘食地潜心钻习,以致“三月不知肉味”。

相传,帝舜南征三苗时,被凶悍的苗人阻击围困。险境之下,舜帝沉稳如鼎,命人演奏韶乐,持干羽舞蹈,演奏了三天三夜。韶乐犹如天籁,回荡在天地之间,弥漫的肃杀暴戾之气,随着肃穆大雅的乐舞渐渐消去。苗人放下弓箭,卸下盔甲,随着韶乐情不自禁地手足舞蹈。舜帝以宽弘盛德感化了三苗。

禹王治水 勤而不德

《大夏》歌颂的是夏王大禹治水、划定天下九州的功德。夏朝的乐舞《大夏》是国家大典祭祀山川、祈祷风调雨顺的礼乐。中国古代有“星服华章曰华,大国为夏”的说法,从中也可以看出夏朝疆域辽阔,礼仪文明灿烂如华。

《大夏》是国家大典时才可以使用的乐舞。表演《大夏》舞者要头戴皮帽,袒露上身,下着白色短裙,右手持羽,左手持“籥”(一种乐器,读月),边唱边舞,非常的质朴,流露着天性的豪爽粗犷。

《左传》中有段“季札观周乐”的故事。吴国公子季札到鲁国访问,请求观赏周朝的乐舞。当他欣赏到《大夏》舞时,感叹地说:“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谁能及矣?”意思是:真是精彩,勤恳又不居功,不是大禹,还有谁能创编这样的乐舞?

明君成汤 桑林祈雨

商朝的开国君主是成汤。成汤执政期间天下连年大旱,以致民生艰苦。当时有贞士占卜,向成汤献策说:“用活人做祭物可得大雨。”成汤有德不忍百姓受苦,遂以自身为牲敬天祈雨,并谴责自身执政的不足。

商汤的至诚感动天地,他的祷告还未完毕,上天降下大雨。百姓欢欣鼓舞,仰天手舞足蹈。这场舞蹈就叫《桑林》。成汤灭掉暴君夏桀后,命大臣伊尹改编这一舞蹈,就是《大濩》,持矛以舞,象征成汤东征西怨,南征北怨,救护万民,因此称“护”[古代濩和护(护)相通]。《大濩》虽然是武舞,但音乐宽厚温和,充满劝善仁爱的厚义。吴国公子季札欣赏《大濩》后,感叹地说:“圣人之弘也,而犹有惭德,圣人之难也。”圣者如此伟大,仍会为不足感到惭愧,做圣人真是不易呢!

《大武》宏大 气象肃穆

《大武》歌颂的是武王替天行道,以武功征伐无道昏君纣王。《礼记》记载《大武》舞共分六段(六成):“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且夫武,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天子”。从歌词的内容来看《大武》气象肃穆,意韵宏大。吴国公子季扎访问鲁国观赏《大武》时也由衷赞叹:“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孚?”只有盛德昌旺的周朝才会有此气象!

这六套乐舞又分“文以昭德”的文舞和“武以像功”的武舞。“文”是以文德定天下,“武”是以武功取天下。文舞舞者手执乐器 “龠”(排箫)和 鸟羽“翟”;而武舞的舞者手拿干(盾)和戚(斧)。

根据周公的礼制,当时参加《六代舞》的舞者都是王室、诸侯的贵族子弟,并且把这些乐舞规定为贵族教育的必修项目。周朝王室的贵族子弟从13岁开始学习“小舞”,15岁时要学“像舞”,到20岁时要学“大舞”和各种祭祀礼仪,只有这些乐舞都学通后,才能去担任各级官职。为了便于乐舞教育,周朝还特别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大司乐”,负责乐舞教育和乐舞演出。除了王室贵族要学习乐舞外,民间百姓也要学习礼乐。

孔子身处礼崩乐坏的东周,对礼乐兴盛的西周早期(周公教化普及的时代)非常的神往。他认为周朝的乐舞教育,有利于助成提升人的品行修养。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语出《论语‧泰伯》)意思是:要使人成为品行完善的君子,必须先学诗,再学礼,而道德修养的提升,要依赖于乐舞。

《尚书‧虞书‧舜典》中记载了舜帝和乐官夔的一段话,舜帝说:“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舜帝任命夔为典乐之官,告诉他用音乐教导后人要拥有以下的品行:素直而温和,宽容而庄重,刚正而不暴虐,豁达又不傲气逼人。舜帝赋予了乐舞全新的内涵,通过乐舞教育,使人的精神、情志发生良性的改变,教化民风公允而淳厚、宽厚而谦恭。

气势磅礡的乐舞能够陶冶人的情志,使人心胸开阔,志向高远。舞者随着乐舞的旋律,在有规则的韵律和队形变换中,去掉粗俗的举止、散漫的气息,和合众人心意,表现出文质彬彬的君子气息。

责任编辑:林妍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乐之邦”。国乐是指具有中华文化精神内涵的民族传统音乐,亦是中国的古典音乐。
  • 今年9月28日为孔子2561年诞辰纪念日。26日上午﹐由驻纽约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纽约中华公所、纽约华侨文教服务中心﹑美东中文学校协会﹐和纽约华侨中文学校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大纽约地区祭孔大典在纽约华侨中文学校孔圣体育馆举行﹐来自纽约地区的嘉宾和各中文学校师生参加了典礼。
  • 钟在历史上相当长一段时期非常重要,作为“雅乐”的重要乐器,被作为“八音之首”。是高规格的礼器和乐器,地位十分尊崇。
  • 波士顿西郊康克镇(Concord)的公共图书馆于23日晚在一楼大厅举办“中国音乐之夜”﹐邀请文协国乐团、青少年国乐团演出民乐节庆乐曲﹐由陈志新指挥﹐吸引数十位中外爱好雅乐人士前往观赏。期间还分别由二胡、琵琶、笛子、扬琴、笙、古筝的学员英文解说﹐让与会者更能了解中国乐器﹐实乃寓教于“乐”也。
  • 德音雅乐 上通神明 乐和天地 五行通畅
  • (shown)每逢九月二十八日教师节,台湾各大城市的孔庙都隆重举行祭孔大典,庄重演出佾舞。 专攻雅乐的陈玉秀教授表示,佾舞强调慎终追远,不管是身体、声音或动作,都在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之意。
  • 太宗很重视雅乐正音,想振兴文化教育事业。于是,就命令太常卿祖孝孙校正宫商,起居郎吕才研习音韵,协律郎张文收考证律吕。让他们删去那些芜杂散滥的,整理出标准规范的音律。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许多瑰宝,赋予人们许多处世的哲学与智慧。音乐是其中之一。中国古人藉由音乐,体现出人世间的优美、崇高与生命睿智,其中蕴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生命观与道德观,讲究的是与“天地相通”的境界。音乐是活的,是有灵魂的。好的音乐可以规正人的道德,表现善念。而不正的靡靡之音则会让人迷失心智。
  • 明代万历年间的《增广贤文》有句名言:“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古书《寿康宝鉴》中的“福善案”记载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报的故事。让人看到“拼功业”和“道德实践”的密切关联。古人讲的“积德”、“积阴德”,其言不虚,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话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