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变“草原” 淮河“疾病缠身”污染严重

人气 2811
标签: , ,

【大纪元2015年11月05日讯】(大纪元记者周慧心综合报导)这是河流还是草原?淮河流域第一家民间环保组织“淮河卫士”用航拍设备从一两百米的空中拍摄到的淮河最大支流沙颖河,像一条长长的绿色带,绵延200多公里,一眼望去以为是一片草原,仔细观察才发现原来是沙颖河的整个河面上漂满了浮萍和蓝藻。淮河自1995年开始治理至今已有20年,但污染状况却越来越严重。

淮河变“草原” 河面被蓝藻覆盖

2015年10月27日,新浪微博上刊登了一篇题为“四百里淮河铺满蓝藻 卫士父子震撼航拍”的文章,从拍摄的图片中很难相信这是一条河流,河面上像铺了一张巨大的绿色地毯,小船划过的地方,隐约看到深绿色的河水。

被称为“淮河卫士”的霍岱珊对此忧心忡忡,他说,浮萍疯长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如果不加治理,就会导致水体缺氧,水生动物大量死亡。而蓝藻,更是水体的爱滋病,一旦爆发就不会轻易退去,蓝藻在死亡时会散发出毒素,会诱发肝癌等疾病,而今年夏天贾鲁河的源头——郑州西流湖爆发的浮萍,导致湖内鱼虾泥鳅几乎全部死光。

蓝藻大量出现时,附近水体一般呈蓝色或绿色,水面被厚厚的蓝绿色湖靛所覆盖,被风吹到岸边堆积,不但会发出恶臭味,且含毒素的蓝藻细胞在水体中漂游。(网络截图)

淮河,中国第三大河流,介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之间,流域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主要流经河南、安徽、山东、江苏四省的40多个地(市),180多个县(市),供养着1.7亿人,人口密度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4.7倍,它是河南中东南部的母亲河。但自上世纪70年代至今,这条母亲河一直“疾病缠身”。

大陆媒体记者今年两次走访淮河部分干支流和排污口,发现淮河干流的水体黄浊不清,气味难闻。河里鱼虾曾一度死绝,后来虽然又发现了鱼,却是一些脊柱严重扭曲、鳞片叠生、存在种种残缺的畸形鱼。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的资深专家杨则东今年3月24日表示,从淮河流域安徽平原区地下水污染调查结果的水质综合评价图中,可以明显看到五类水、四类水区域占了地图上80%以上的面积。杨则东说,这属于典型的污染性缺水,地表水普遍已经遭受污染,不符合饮用水取水标准,浅层地下水也已经全面告急。

淮河水污染“制造”大量癌症村

淮河最大的支流沙颖河两岸曾经流传着的一段顺口溜:“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身心受害。”

过去十多年中,淮河两岸的河南、江苏、安徽等地“癌症村”屡屡见诸报端。在紧靠沙颖河的沈丘县杜营村,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村里就不断有人患上怪病:“开始就是吃不下饭,在小地方看不准是什么病。到省城大医院一查,说是癌症。” 2003至2010年间,村里每年都有十几个人死于癌症。而黄孟营村,从1991年到2005年的14年间,村里死于癌症105人,占死亡总人数的51.5%

淮河流域在过去十余年中,主干道及其支流大小化工厂众多,河水污染严重,致两岸村民癌症高发,“癌症村”在地处淮河流域内的河南、江苏、安徽等地被发现多个。图为,安徽省阜阳市颖上县,新集镇,李良如,67岁。2011年查出食道癌,2012年做完手术。(大纪元资料室)

2013年6月25日出版的《淮河流域水环境与消化道肿瘤死亡图集》数字版披露,淮河流域癌症高发与淮河水污染有直接关系,仅安徽宿州埇桥区每年就有2,150人死于恶性肿瘤,死亡率高于大陆整体水平一倍,高于同区四、五倍。

距淮河支流沙颖河百米远的安徽省颖上县新集镇,是一个不足1,000人的小村落。十多年来,有近200村民因患各种癌症死亡,包括胃癌、肝癌、食道癌、肺癌、乳腺癌等等。有三分之一的村民目前患有肝炎。

海外著名作家郑义表示,中国的污染之害正在从癌症村迅速走向癌症河。早在6年前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发表的报告中就曾表示,中国5万公里主要河流的四分之三以上,都已无法让鱼类继续生存。

巨资污水处理厂反成污染源

1995年《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出台,政府投资910亿元对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的水污染问题进行治理。但巨大的投资却不仅没有解决污染反而还造成更多污染。

政府拨巨资在淮河流域投资建设了多个污水处理厂,但是一些污水处理厂建成后,却因各种原因处于闲置状态。据2002年9月《江淮晨报》的一篇报导,宿迁市一个耗资近亿元的污水处理厂建成近一年,却由于管网未配套被闲置,而另一些工厂虽然设备完善却也没有正常运营。

河南省沈丘县石槽乡孙营村位于淮河支流沙颖河畔,因河水被污染导致该村癌症高发。(网络图片)

2004年1月,投资1.9亿元的安徽省阜阳市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行。3月下旬,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淮河流域检查组到该厂考察时,一切设备运转正常。

但就在检查组离开4天后,乌黑发臭的污水便大模大样地穿过处理厂,流向不远处的阜阳市七里长沟。厂长解释说,设备不是不能运行,而是不愿运行,因为机器一开动,就会大量地亏损。

巨资建立的污水处理厂不运行,阜阳每天几万吨的污水只能直接排入淮河,污水处理厂只在上级检查时才开工,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样子工程。不仅如此,许多污水处理厂本身成为新的污染源。

安徽省本土民间环保组织“绿满江淮环境发展中心”项目主管刘松在接受采访时证明,一些污水处理厂确实成为新的污染源。原因主要为:

1. 建厂时规划问题。在建污水处理厂时,没有考虑到污水管网收集,导致污水处理厂建好后,截污纳管不够,造成污水处理率低。

2. 管网质量差,渗漏情况普遍。地下管网,因产品质量、自然老化和人为破坏等问题,相继发生破裂,出现管网渗漏现象。

3. 产生的污泥随意堆放。一些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长期露天堆放,随意抛弃、倾倒,使得水体和土壤持续受到污染;有的污泥堆放没有设置围栏、没有密封加盖、没有明显标识,废水横流、恶臭刺鼻,造成二次污染;另外,污泥运输管理不善,不知污泥真正的去向,出现登记造假、数据不真等现象。

中共的“改造自然”是元凶

中国各地的水污染图片。(网络图片)

中国古代两千多年前的“吕氏春秋‧尽数”中就曾写道:“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形气亦然”,意为:流动的水,淤浊自去,不会腐臭。现代科学把这种机理称为水的自净作用(Self-Purification)。

水利专家王维洛博士在其文章《江淮污水涂炭生灵》中介绍:自然界各种水体本身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污染物排入水体后,通过水回圈中发生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共同作用,可使污染物浓度递减,水体逐渐净化。影响水体自净作用的一个最主要因素就是水流的速度,水流速度大,水体自净作用大;水流速度小,水体自净作用小。

淮河原来是一条河槽宽深、出路通畅,独流入海的河流。这里曾是一片富饶的地区,有“江淮熟,天下足”之美称。

半个多世纪以来,淮河上共建造了大中小型水库5,000多座,淮河沿岸的工业污水、生活废水以及含有大量化肥、农药残留物质的地表径流进入水体,而淮河的流水受到水库大坝、拦河坝的层层阻拦,自然水体的自净作用丧失,污染越来越严重。

2004年7月中旬,淮河上游支流发生洪水灾害,本来要承担抗洪任务的众多水库,为了保证水库大坝自身的安全,将自然洪水和存蓄在水库中的污水,一起泄到了下游。此次开闸下泄的污水总量约达4亿吨,污水带全长133公里,淮河干流就像一条大黑带镶嵌在中国大地上。

作家郑义在其《美国的拆坝和中国的建坝》一文中谈到,美国的河流都是洁净的,河水一年四季长流不息,随处可以钓鱼,野鸭、大雁安心地筑巢孵卵。尽管如此,美国人为了河流的健康,为了鱼类的自由繁衍,还在不断拆除大坝,恢复河流的自然奔流。

他介绍说,美国大量水坝是100多年前为了磨坊和小工厂提供动力而兴建的,还有一部分是提供灌溉的水库。随着上世纪中叶环保运动的兴起,人们开始意识到水坝不仅危害了鱼类,也积蓄污染,于是大规模拆除水坝。

而与此同时中国却在大量地建坝。他说:“中国的大小河流早就被各种水坝碎尸万段了。我敢说,除了人迹罕至之处,中国现在没有一条自然流动的河流。换言之,也就没有一条不污染的河流。”

郑义最后评论道:权贵集团利用手中的权势和金钱,侵占全民的土地、河流,建起一座又一座超级大坝,破坏了环境,杀死了河流,灾难由百姓承担,巨额的发电收入和其它附加利益,全进了他们自己的腰包。

责任编辑:李晓清

相关新闻
大陆淮河沿岸遍布“癌症村” 十年治淮一场梦
淮河水域萎缩1/6 江苏段水位低于正常通航1米
江苏“最美公务员”疑殴打残疾人 引发议论
时隔30年 34岁郝劭文与49岁林志颖惊喜同框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