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莲纪行(六):新城天主堂(新城神社)

作者 Tony 撰文、图、摄影

人气 112
标签:

花莲旅行的第三天上午,用完早餐,略休息后,办理退房,踏上北返的旅程,沿途顺道游览几个景点。 第一站,来到新城天主堂。

新城天主堂位于新城公园旁,原址为日治时代的新城神社,仍遗有不少神社遗迹,如鸟居、参道、石灯笼、狛犬、古碑等。

抵达新城公园,看见公园旁的巷道口立有一座牌楼,横面写着“新城公园”。这座牌楼是昔日新城神社的鸟居, 外观已略有改变。

由这条巷道进入,前行约一百公尺,即来到了公园旁的新城天主堂。天主堂的入口,也有一座牌坊, 上头写着“天主教会”,这是神社的第二座鸟居,样式略有添增,但鸟居的原型保存完整。

鸟居对面的马路旁有两棵樟树老树,另一侧的马路转角处,也有一棵琼崖海棠树,都是新城乡列管的珍贵老树。 走进天主堂,笔直的通道,两侧有教会建筑,前方又有一座鸟居,而这条笔直的通道就是昔日神社的参道了。 通道两侧可以看到一座座的石灯笼,外型稍有改变,或被嵌入围墙成为围墙装饰。 在天主教的园区,却可以看见神社的御神灯,不同的宗教景物并存于一域,这样的情景是相当罕见的。

昔日新城神社本殿前的鸟居(图片提供:tony)

来到里面的这座鸟居,两侧各有一尊石狮子,是昔日神社的狛犬,狮脸表情已渐模糊。

通过鸟居,左侧为昔日神社的手水舍,如今已成为一座凉亭。

通道前面有小石阶,通往更高的平台,石阶两侧又各有一尊石狮子,也是神社狛犬模样, 基座分别刻着“万福源”、“圣母园”。

再往前走,又有小石阶通往更上一层的小平台。这处小平台就是昔日神社的本殿所在了,如今改建为一座圣母亭, 有一尊圣母雕像。这一路走过来的通道,逐层而上,正是日本神社的格局。圣母亭周遭有松林环抱, 环境幽雅静谧,乌居、狛犬、松林,都是神社旧物,如今陪伴着天主教的圣母,融洽共处一园。

新城神社遗迹所以能保存至今,最终成为花莲县的县定古迹,是得自于新城天主堂神职人员的悲悯与爱护。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失去台湾,神社不再神圣,成为剩物,或被损毁,或任其凋弊,新城神社转眼即从圣域而变成荒芜之地。 后来天主教教会来到新城,买下此地,建立教会,并设立学校及医院,以从事社会服务及传播福音。

虽然日本神社是异教信仰,然而在此地创建教会的神职人员,不但不以为意,反而认为新城神社是历史遗迹,应该加以保存。 当年天主堂的神职人员为避免新城神社的鸟居遭到拆除的命运,便将鸟居造型稍作改变,改为中式牌楼的型式,而使鸟居得以获得保存。

新城天主堂,建筑外观宛如一艘巨舟。(图片提供:tony)

在天主堂戴神父的呼吁之下,新城神社于民国九十四年(2005)被登录为花莲县县定古迹。 天主教徒致力于保护日本神社遗迹也成为一段历史佳话。

来到新城天主堂,除了参观神社遗迹之外,新城天主堂的建筑也有可观之处。 这座教堂落成民国五十五年(1966),船型的造形,外观宛如一艘巨舟。电影《盛夏光年》曾经在此取景, 所以新城天主堂也吸引了一些年轻游客的造访。

教堂门前旁侧有一座小花园,花草间有一块直立的石碑,路过的游客,若没注意,可能会以为只是花园里的造景石头而已。 碑石背面的碑文模糊难辨,正面刻有“殉难将士瘗骨碑”。这是日治时代的古碑,是为了纪念“新城事件”。 新城神社的创建,就是源自于明治二十九年(1896)发生的“新城事件”。

明治二十九年,是日本领有台湾的第二年,当时日军在花莲港的守备队派出一支分遣队,来到今日的新城天主堂附近建立监视哨,由结城亨少尉负责。 这一年年底,因为监视哨的日本士兵欺辱了一名太鲁阁族妇女,引起族人愤慨,而于12月23日出草袭杀新城监视哨全部十三名官兵,史称“新城事件”。 事件之后,日军动员军警,并联合阿美族部落,对太鲁阁族展开攻击,然而受阻于太鲁阁峪谷险峻而无功而返,后来只好改采怀柔政策。

殉难将士瘗骨碑(1914年)。(图片提供:tony)

此后十几年之间,双方陆续发生大大小小的冲突。立场强硬的台湾总督佐久间佐马太上任后,决心以武力促使太鲁阁族归顺。

大正三年(1914),总督府动员超过万名兵力,以四路夹击,进攻太鲁阁族,史称“太鲁阁战役”。

就在这一年,日本政府派员重新收埋新城事件遇害的士兵遗骸,并建造一座木造的小神祠,加以祭祀。 大正八年(1919),小神祠因风灾而倒塌,次年重建为“殉难将士瘗骨碑”,就是今日新城天主堂小花园里的这块石碑了。 昭和十二年(1937)十月,日本政府在新城事件遗迹处,扩大建造新城神社,包括了三座钢筋水泥鸟居、参道、石灯笼、手水舍、狛犬、本殿祭台等设施。

新城神社落成的八年之后,日本战败投降,新城神社随之黯然关闭,神社遗迹如今散见于新城天主堂的园内。 当年这块“殉难将士瘗骨碑”矗立于堂皇之地,如今则默默隐身教堂小公园的花草之间。

新城事件是百多来年,发生于奇莱、秀姑峦、卑南觅(今花莲、台东地区)的许多历史事件之一。 新城跃上历史舞台,是在清朝同治十三年(1874)。这一年,福建陆路提督罗大春率领军队开辟北路(苏花古道)通往台湾后山。 《罗大春开山日记》记载:“新城汉民仅三十余户耳。外尽番社也。”

清军进入奇莱,光绪四年(1878)发生“加礼宛事件”,撒奇莱雅族(Sakiraya)遭受清军镇压而离散, 从此隐入阿美族,成为消失的族群(注1)。日军继清军之后来到花莲, 则以新城事件揭开了太鲁阁战争的序幕。我们今天珍惜新城神社的历史遗迹,心情并非在悼念或怀念日本统治, 而是因为它承载了土地的历史记忆,让历史不再只是书本里的文字图片记载或传说而已。(~待续)

旅游日期:2014.07.04

旅行地图(图片提供:tony)

责任编辑:施宜葆
——本文转载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http://www.tonyhuang.idv.tw/@

注1:加礼宛事件之后,撒奇莱雅族混入阿美族,以避免遭到灭族的命运。长久以来, 撒奇莱雅族被视为是阿美族的一支,直到民国九十六年(2007),撒奇莱雅族终于获得政府承认为第13个台湾原住民族。

新城乡博爱路。 (图片提供:tony)

新城公园牌楼,为昔日新城神社(第一座)鸟居。 (图片提供:tony)

新城天主堂入口(右),左边马路旁有两棵相连的老樟树。 (图片提供:tony)

新城神社石灯笼遗迹。灯座隐约可见“败类”涂鸦文字。(图片提供:tony)

从第三座鸟居回望天主堂入口。 (图片提供:tony)

神社狛犬,如今守护天主堂圣母亭。 (图片提供:tony)

新城神社本殿祭台,如今成为圣母亭。 (图片提供:tony)

大正三年(1914),日军建立的小神祠,祭祀新城事件遇害同袍。
资料来源:国立台湾大学台湾旧照片资料库。 (图片提供:tony)

新城天主堂,外观造型像是一艘巨舟。 (图片提供:tony)

从另一角度观赏新城天主堂。左侧小花园内有一块古碑。 (图片提供:tony)

新城天主堂礼拜堂。教堂后方右处有一圣洗池,原为新城神社手水舍
盛水用的手洗石,当时没有注意到。(图片提供:tony)

殉难将士瘗骨碑,背对走道,进入花园里才能看到石碑正面的清楚刻字。
正面左侧刻有“陆军大将从三位勋一等功二级 柴五郎”,背面刻有“
明治廿九年十二月二十三…”及殉职士兵名字,但字迹多已模糊难辨。 (图片提供:tony)

殉难将士瘗骨碑,设立于日治时代大正九年(1920)。
资料来源:国立台湾大学台湾旧照片资料库。
网址:http://photo.lib.ntu.edu.tw/pic/db/search.jsp (图片提供:tony)

相关新闻
花莲纪行(一):砂卡礑步道.七星潭
花莲纪行(二):林田山林业文化园区
花莲纪行(三):丰田村.碧莲寺(丰田神社)
花莲纪行(四):吉安庆修院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