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矶有故事的人 生活中有意义的事

【三百六十行】皇佳商业银行总裁田诒鸿

人气 799
标签:

文│徐曼沅

出生、成长于新加坡,后赴美国求学、就业,娶了台湾“牵手”的田诒鸿,从他身上可以发现一种待人温厚的聪敏与赤诚。他的生涯或许可以这样诠释,这位资深的华裔银行家──根在新加坡,枝干在台湾,枝叶在美国。

新加坡:“生存”的动力

1952年出生于新加坡的田诒鸿移民美国已三十余年,他目前担任皇佳商业银行总裁兼执行长,亦曾任职于万通、大安等银行,为资深的银行业者。

皇佳商业银行总裁兼执行长田诒鸿。(袁玫/大纪元)

田诒鸿对自己13岁时李光耀掉泪的画面记忆犹新。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独立,从此这个边陲小岛开始创造自己独立求生的奋斗历程,众所周知,新加坡缺乏资源,被马来西亚赶出来后人心惶惶。因此,田诒鸿认为自己从小就有“危机感”。

也正是因为这种“危机感”创造了新加坡经济奇迹,也让田诒鸿开创了自己与众不同的道路,他说:“从小就是生存,不停被洗脑,要考虑生存。”

田诒鸿表示,大体而言,新加坡人给人的感觉都是比较积极、紧张的,为了国家安全和政治考量,所有的男性国民都需要服兵役;此外,新加坡和以色列一样,都有严重的“宗教”问题,因为国境周围都是穆斯林。因此,新加坡人有严肃的“忧患”意识。

新加坡的国家政策是奉行“民主社会”主义,居者有其屋,80%的人民都住在国宅,但相对而言,人民也失去了许多自由。田诒鸿回忆自己求学时期,还有“职业学生”监试老师和学生的言行、思想,许多人的一切都被规划好了。田贻鸿表示,因为新加坡小,可以严管,人民也习惯不谈政治,举个例子,男生的兵种都是规划好的,若学生时期不服管教,就会被安排到最苦的兵种。

不可否认,新加坡的独裁统治禁锢了许多人,但田诒鸿认为,这仍然是为了生存。正因为在新加坡严峻的环境下成长,所以田诒鸿更努力奋斗取得成功。

台湾:“文化”认同原乡

这种多民族荟萃的环境下生长,田诒鸿特别重视中华文化,对自己身份有强烈的认同感,他说:“其实这是好处,自己的国家重视各种文化,新加坡有四种官方语言,马来文、英文、印度文、中文。”在新加坡这种多民族互相认同的环境中,田诒鸿对自己“华裔”身份的定位很清楚。

田诒鸿就读“南洋大学”(1955年至1980年,后与新加坡大学合并为新加坡国立大学;现址为南洋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华文为教学媒介用语的大学,也是全世界唯一的一所“海外”华文大学。毕业后,适逢美军从越战中撤退,整个东南亚陷入政治危机。

田贻鸿决定赴美求学,他的同侪多半选择“英联邦”体系的大学深造,如赴英国、加拿大、澳洲和纽西兰。但田贻鸿想更开拓眼界,选择了距离亚洲最近的美国西岸,入南加州大学(USC)攻读商学硕士,在南加大就读时期,田贻鸿就开始半工半读,投身金融界。

1982年,田贻鸿加入美国万通银行团队,身边的朋友都是台湾人,他从周边友人身上体会到民主、自由的可贵,还有台湾人重然诺“诚信”的美德。

后来成了台湾“府城”女婿的田贻鸿认为,“诚信”是立足于商业界的关键,他在竞争激烈、法制严格的美国金融界获得一席之地,成立皇佳商业银行即是以诚信为本,在他的办公室中还有一尊“关公”的塑像,以时刻提醒自己诚信的重要。

李光耀掌政下的新加坡是东南亚诸国中最后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这种“知中”但不“亲中”的中庸之道影响了很多新加坡人,包括田贻鸿。

忙于工作和公共事务的田贻鸿表示妻子是自己最大支柱,正如许多成功男人一样,他的背后因为有了贤内助而无后顾之忧。当然,这也成就了他与台湾特殊的因缘关系,也促成了他对台湾文化更多内在的认识,将台湾视为一种精神原乡。

美国:世代立足承传

田贻鸿表示自己很喜欢和第二代交谈,公司的事务也会询问不同年龄层的看法,因为不同的成长环境背景会局限人的视角,询问不同世代,可以触发不同的思考方式。

身处美国,田贻鸿以身为华裔而自豪,他从不自我设限,皇佳银行不但提供中小企业贷款,而且和两岸三地都有互动,并建立银行间通汇关系。这种积极、开阔的眼光,还有世界打交道的经营策略,得力于田贻鸿深入了解美国。但他认为,美国第二代台湾人应深根立足美国文化、晋身主流社会,但认识美国之余,更应关心台湾。

对田贻鸿而言,无论是台海两岸的关系抑或是台美贸易之间的议题,都是自己责无旁贷该关心和付诸行动的议题。身为商会主席,田贻鸿肩负着国民外交的责任,“传承”是美国华裔最重要的课题。◇

责任编辑:吴明

相关新闻
逆势成长 皇佳商业银行扩展迅速
田诒鸿连任洛杉矶台美商会会长
台美商会新春晚会 田诒鸿获颁奖
田诒鸿获选联邦存款保险公司顾问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