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简介(五)中国的传统节日(2)

作者:心缘
font print 人气: 456
【字号】    
   标签: tags: , , ,

中秋节

每年黄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 “八月节”。在这个夜晚,人们看着明亮的月亮会想念远方的亲人,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古代中秋节时,人们要祭拜月神。祭拜月神时,要摆上月饼、西瓜、葡萄等。到了唐朝,中秋节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个晚上,人们都从家中出来赏月、玩月。到了明清时期,中秋节成为中国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五代人浣月图〉(国立故宫博物院)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嫦娥奔月。据说,古代中国有十个太阳,庄稼和人都快被晒死了。一个叫后羿的英雄射下九个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人们都非常尊敬后羿,后羿还教人们射猎。他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后来,很多人来跟后羿学习,一个品行不好叫蓬蒙的人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遇到一位神仙,送他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后羿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蓬蒙知道了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外出打猎,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等后羿走后不久,蓬蒙就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就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嫦娥(国立故宫博物院)

后羿回家后非常伤心,只好在嫦娥喜爱的后花园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现在人们过中秋节,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圆圆的月饼表达了人们对团圆的期盼。

冬至

冬至,是中国黄历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冬至后白日渐长,妇女从事女红的时间也增加,因此便有添线之说,以为象征。〈清金廷标长至添线图〉(国立故宫博物院)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长线面和狗肉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

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故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馄饨(江柏逸/大纪元)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时正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

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内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中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

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转载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王书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讲“仁、义、礼、智、信”,仁居首。那么古人是如何看待仁人的呢?
  • 语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言志,是诗人作诗的总目的,表达诗人的志向、理想和抱负等。
  • 三丰,名全一,三丰是他的号,他是一个类似“济公”的传奇人物。《明史》记载他“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书经目不忘,凡吐词发语,专以道德、仁义、忠孝为本。游处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是以“人皆异之,咸以为神仙中人”。
  • 千多年前,周武王消灭商纣王之后,威德广被四海。西方有蛮夷之邦进贡了一头獒犬,高四尺有余,能通晓人意,威猛而善于和人搏斗,与当时中原之犬大不相同。
  • 东汉女史学家、文学家班昭,家学渊源,其父班彪是东汉时期的大文豪,长兄班固修《前汉书》,二哥班超投笔从戎,是打通“丝绸之路”的赫赫功臣。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
  • 李林甫是唐玄宗时期的右丞相,也是历史上有名的大奸臣之一。然而在他青年时期却有一段可遇不可求的仙缘。
  • 关于天、地和万物是怎么来的,西方人认为是上帝创造的。在中国,则有着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根据中国三国时吴国人徐整所着的《三五历记》中的记载,宇宙是由一个叫盘古的神所创造,他创造了天、地和万物。
  • 中国人的祖先最初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这当然与黄河丰富的自然条件有关。后来人们才开始慢慢向南迁徙。那时的人们是以部族为一个群体生活,当时各个部落都尊神农氏为天下共主,尊称其为炎帝,并向他进贡。神农氏的部族主要生活在黄河下游一带。
  • 早期的中国人并没有地域概念,只有人群的概念,人们随着部落迁移。随着农业发展,人类逐渐由迁徙不定转变为定居,由于有一定的区域被长期控制,才渐渐有了地域观念。最主要的标志是国家的开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是公元前21世纪出现的夏朝。
  • 中晚期和中华民国时期的疆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