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宫廷舞(一):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

作者:茹之
font print 人气: 541
【字号】    
   标签: tags: , ,

中国宫廷舞是伴随着古代宫廷的出现而形成、确立和发展,在中华璀璨的文化史上留下了绚丽多彩的篇章。

公元前21世纪,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当时人们相信鬼神,因此国家无论大事小情,都要占卜问卦,进行祭祀活动,是故当时的舞蹈多在祭祀和庆功时表演。

传说启喜好歌舞,根据《竹书纪年》记载,他曾下令舞《九韶》。虽然舞蹈的内容今人已无法知晓,但或可猜测是与祭祀有关。《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还有一则记载,说启到天帝处,从天上得到《九辩》和《九歌》两部乐舞作品,带回人间,于是他又制成《九韶》。

到了夏朝末帝夏桀时,其宫殿中竟有女乐三万人,淫乐之声震响全城(《管子.轻重甲》)。其乐舞崇尚奢华,而其本人耽于淫乐,终至国亡。

取代夏朝的殷商与夏一样,尊侍鬼神。凡祭祀等“礼”举行时要伴以歌舞。商人用音乐与神鬼对话,将歌唱给神鬼听。乐舞成为人们进献、侍奉、娱乐神鬼,是人神沟通的重要手段。有时商王还亲自舞蹈,比如殷墟甲骨文中就记载了商王为祭神而表演的舞蹈《羽舞》。

商朝灭亡后,随之建立的西周王室制定了一整套详细的礼乐制度,标志着中国宫廷舞的正式确立。“礼”指祭祀、朝飨等仪式,“乐”指伴随“礼”进行的乐舞。周代的礼乐制度有两条基本内容,一是规定等级,二是规定伴随礼的乐舞基本是雅乐。

根据周代礼乐制,不同场合、身份的人不但礼仪有别,所用的音乐也不一样,所用乐器也不同,等级十分森严。

据《周礼.春官》记载:如祭祀天神,“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祭地时,“乃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祭山川,“奏蕤宾,歌函钟,舞《大夏》”。祀四望时,要“奏姑洗、歌南吕,舞《九韶》”。

享先妣时,要“奏夷则、歌小吕,舞《大濩》”。享先祖时,要“奏无射、歌夹钟,舞《大武》”。两君相见,用大雅〈文王〉;诸侯设宴招待来访使臣用小雅〈鹿鸣〉、〈四度〉、〈皇皇者华〉。又如天子祭祖用的《雍颂》,士大夫则不能用。

在周雅乐中,器乐、舞蹈、歌唱往往分别进行,并不完全合在一起,舞蹈由与笛相似的管和歌唱配合,歌唱由弹奏乐器瑟或簧管乐器笙伴奏,器乐即所谓“金奏”,是钟、鼓、磬的合奏。“金奏”规格很高,只有天子、诸侯可用,大夫和士只能单用鼓。

当时可以看到“六代乐舞”,即黄帝时的《云门》、尧时的《咸池》、舜时的《九韶》、禹时的《大夏》、商时的《大濩》、周时的《大武》。

周代的宫廷舞主要在以下场合表演:

一、用于祭祀

《周礼.地官》记载:“舞师的任务包括:教习兵舞,在祭祀山川时带领人们舞蹈;教习帗舞,在祭祀社稷时带领人们舞蹈;教习羽舞,在祭祀四方之时带领人们舞蹈;教习皇舞,在大旱祈雨时带领人们舞蹈”。“帗舞者,全羽。羽舞者,析羽。皇舞者,以羽冒覆头上,衣饰翡翠之羽”。

二、用于巫礼

《周礼.地官》记载:“司巫掌管群巫,如果国内发生大旱,则带领群巫跳舞求雨。此外,在祭祀百物之神时,跳兵舞、帗舞”。

三、用于驱疫

四、用于教育

《周礼.地官》记载:“乐师掌管国学之政,来教育贵族子弟学习小舞(指年幼时学习的舞蹈)。”小舞有《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和《人舞》。

通过学习乐舞,使这些贵族子弟可以舞《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和《大武》。音律和谐,舞蹈应节,就可以用来祭祀天神、人鬼、地祇,这样邦国和睦,万民和谐,宾客安抚,远人臣服,万物兴盛。

五、用于宴享

当时表演的舞蹈有弓矢舞等。

西周时的宫廷舞在殷商乐舞的基础上,在“以德配天”的观念下,将宫廷舞向礼仪性上发展,而弱化了它的娱乐功能。舞蹈主体是雅乐舞,其特征就是肃穆、崇高。

比如,周天子在冬至日和夏至日祭祀时,当天子登坛祷告时,舞队献上《云门》和《咸池》,舞者疾徐适度、进退有序、雍容有加,凸显庄重神圣、中庸宁静的特点。

《左传》记叙了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看雅舞时的感慨。当他看见跳《象箫》、《南龠》舞说:“美哉,犹有憾!”看见跳《大武》舞说:“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当他看见跳《韶濩》舞时说:“圣人之弘也,而犹有惭德,圣人之难也!”

看见跳《大夏》舞说:“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谁能修之!”看见跳《韶箾》舞他说:“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从中可见,季札评价甚高的《韶箾》舞,是因为“德”到达了极点,其宽厚仁大没有什么乐舞可以超过它。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室权力的衰落,曾经建立起来的礼乐制度也开始崩溃,一些诸侯开始越礼使用乐舞。

比如《论语》中记载:“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僭于上也。”与此同时,被指斥为“郑卫之音”的“新乐”(倡优女乐)也进入宫廷,使原先的雅乐受到民间俗乐的影响。

为此,孔子发出“恶紫之夺朱,恶郑声之乱雅乐”的感慨。从此,民间俗乐舞开始进入宫廷,并逐渐与之融合。

此外,这时的宫廷舞的娱乐功能加强,舞蹈更加轻盈、飘逸、柔媚,使其更具美感,为后世宫廷舞蹈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当时比较流行的是细腰长袖之舞。我们从以下的记述中可以一窥端倪。

《楚辞》曰:“二八齐容起郑舞,衽若交竿抚案下。”又曰:“翾飞兮翠曾,(曾,舞也。言舞工巧似翠鸟之举。)展诗兮会舞。”

——转载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王书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代女装上衣是三领窄袖,身长三尺有余,露裙二、三寸,即所谓“花冠裙袄,大袖圆领”。
  • 现在世界上音乐学院的声乐教育,基本上教的是传统欧洲声乐技术,尤其是以意大利声乐技术为主体的美声唱法。而在中国古代,有比这种美声唱法更好的声乐技术。
  • 随着民间俗乐舞在春秋战国时期进入中国宫廷,自西周以来提倡的中国宫廷雅乐舞在保留以往庄重、崇高的同时,也开始吸收俗乐舞;俗乐舞在中国宫廷舞中开始占有一席之地,这首先体现在管理俗乐舞机构的设立。
  • 汉代宫廷舞的发展,为中国宫廷舞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而介于这之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则是高潮来临前的准备阶段。
  • 大唐宫廷舞种类之繁、式样之多、分类之细、技巧之高超,非是以往历代王朝可比。
  • 唐朝乐舞在中华文化史上留下了最为绚丽多姿的一页。
  • 宋代宫廷舞表演形式有别于唐代的一个最重要特征是“队舞”,和有情节、表述人物故事的“大曲歌舞”的出现,共同特点是典雅规范。虽然在唐代已经出现了队舞,如《菩萨蛮队舞》和《叹百年队舞》,但宋时出现的队舞高度规范化,不过基本是承袭唐代舞蹈,缺乏创新。
  • 元朝是由蒙古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其宫廷舞蹈除了具有浓郁的本民族特点外,还融入、吸收宋代宫廷大曲歌舞的形式,形成自己的特色。
  • 明代宫廷舞蹈的程式化和礼仪性随着满清帝国的建立有了新特点。由于清朝亦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其宫廷舞蹈除了因袭前朝之外,还融入了满族和其它少数民族的特色。
  • 明代万历年间的《增广贤文》有句名言:“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古书《寿康宝鉴》中的“福善案”记载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报的故事。让人看到“拼功业”和“道德实践”的密切关联。古人讲的“积德”、“积阴德”,其言不虚,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话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