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王帝尧 合天道以德教化民众世代尊崇

周慧心
font print 人气: 485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2015年05月14日讯】(大纪元记者周慧心综合报导)轩辕黄帝、帝颛顼、帝喾、帝尧和帝舜,史称“五帝”。而在三皇五帝统治的历史中,尧帝统治时期可以说是最好的时期。无论是孔子的评价,还是史籍的记载,都对尧帝的统治推崇备至。《史记》中形容尧:“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喾有两个儿子:挚和放勋;帝喾死后,以其年龄最大的儿子挚继承帝位,为帝挚。帝挚才干平庸,未能妥善管理国家。而尧仁慈爱民,明于察人,治理有方,盛德闻名天下。于是各部族首领纷纷背离帝挚,而归附于尧。帝挚也自觉不如尧之圣明,终于在继位九年以后,将帝位让于尧。

尧即位以后,善用本族德才兼备的贤者,使族人能紧密团结,做到“九族既睦”;又考察百官的政绩,区分高下,奖善罚恶,使政务井然有序;同时注意协调各个邦族间的关系,教育老百姓和睦相处,因而“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天下安宁,政治清明,世风祥和。

帝尧在历史上的功绩,受到后世人们的敬仰。先秦时期的儒家和墨家是当时的“显学”,这两家都对尧舜有极高的评价,从那个时候开始,尧就成为了古代圣王的代表,是伦理道德高尚的象征,也是天下君主的榜样。孔子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孔子对尧的赞美,对后世的儒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尧成为儒家思想在精神上的理想追求。

帝尧在历史上的功绩,受到后世人们的敬仰。(大纪元图片库)

以德行教化 无为而治

上古时代,不尚武而尚德,讲究的是无为而治,天子的作用是提高人的道德,使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尧帅天下以道而民从之。君臣上下、万民百姓皆以天道为准则,人人都不用别人的管束,都自觉以天道为心法自警自律,所以,尧舜大治之世,天下无刑法,有的只是人心向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一派和乐融融的大同景象。

这就是孔夫子所心向往之的“大道之行”的英明盛世,就是孔夫子所赞同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理想盛世中君子“垂衣裳而天下治”的真正涵义。

一天,尧见一个山民倒在路旁呻吟,就关切的问:“你怎么啦?”山民无力的说:“饿……”尧便拿出自己的干粮递过去说:“吃吧,是我使你挨饿的呀!”山民感动,狼吞虎咽的吃起来。尧对随行大臣们说:“从我的口粮里拔出一部分,送给挨饿的人”。大臣们问:“那您怎么办?”尧回答说: “我吃稀一点儿,多吃些野菜就行了。”大臣们听了,也都效仿尧,从各自的口粮中拿出一部分,散给了挨饿的人。

一天路过一个小镇,尧发现一个罪犯被捆着,在街上示众,便走过去问公差:“他犯了什么罪?”公差回答:“偷粮食。”尧问罪犯:“你为什么要偷粮食?”罪犯回答说:“我们那里遭了旱灾,颗粒没收。”尧便对公差说:“把我也捆绑起来吧,是我使他犯罪的。”

公差和随行大臣慌忙跪下。一个大臣说:“他犯罪是旱灾没有粮食吃,与您无关呀!”尧认真的说:“黎民无力抵抗灾害,是我的责任,没有吃的就偷盗,也是我没有教育好。怎么说与我无关呢?”于是,尧命令大臣们把他捆起来,站在罪犯的旁边。黎民百姓从四面八方涌来观看,感动得发出一片哭声。

忽然,人群中走出十几个人来,跪倒在尧的面前,声泪俱下的坦白了各自以前所犯的罪行,都主动表示愿意接受处罚。

尧体察民情回来后,在茅屋大殿里对满朝大臣们说:“有人挨饿,有人没有衣服穿,有人在犯罪,这都是我的过错,我要下‘罪已诏’向黎民检查我的错误。”大臣们纷纷说道:“黎民生活不好,是因为天灾太多,困难时期,百姓应学会忍耐。”尧却说:“百姓生活不好,不能把责任都推给天灾,应该检查我自己。我不能怨人民不会忍受,应该想想我在治理国家时,哪些地方做错了?”

几天之后,尧在宫廷大门左侧设了一面“敢谏之鼓”,人们可以击鼓给尧提意见。尧又叫人在宫廷大门的右侧设一根“诽谤之木”,百姓可以站在旁边说尧的错误。

知天命 制定历法

在尧的时代,首次制定了历法。帝尧命令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别居住在东南西北四方,详细交代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昼夜的长短变化,星宿的具体位置,人们的农事活动、起居变化和鸟兽的变化等;要求他们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变化,确定仲春、仲夏、仲秋、仲冬,推算历法,教民按天时季节农耕;敬顺上天,每日敬迎日出,恭送日落,恭敬的奉行祭祀事宜;运用闰月的办法校正好一年四季的天时节令。

作为古代圣王,帝尧深知,天道对人类社会的一切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百姓的农事安排、起居活动以及百官的职守都必须遵从四时节气。四时节气正则一切正,四时节气不正,人类社会的一切就都会乱了。因此立身于天地之间的君王,第一要务便是闻知天道,然后严格按照天道标准修持自身,再按照天道化育天下万民。

“浊世清莲”在其网文《帝尧的治国大道》中写道:古时,人的一切举措,都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于是,敬奉天时,以人合天,就成了古代圣贤身体力行以及谆谆垂教后世务必力求达到的最高道德境界。这就是人们熟知的“天人合一”。因为人君合天,则政通人和,可以安邦定国;庶民合天,则修身齐家,可永立不败之地;百官万民都自觉用天道约束自己,人君自然也就“垂衣裳而天下治”了。

然而,天地不言,天命天道,人何以知之?上天的旨意,是通过日月星辰的运行与自然界的变化展示给人类的,让人去观察去悟。帝尧深知这一点,所以他把推算掌管历法作为国家最重要的一件大事。他精心安排羲和兄弟掌管历法,并仔细交代了推算校正历法节令的具体标准与方法,吩咐他们恭敬地迎送日月,举行祭祀,以保证人类社会的一切运行不偏离上天的旨意并得到上天的保佑,进而达到政通人和而天下太平。

求贤若渴 任贤图治

帝尧当政七十年后,召集大臣,讨论继位的人选。帝尧不想让自己的儿子丹朱继承帝位,认为他德行不够。四岳推荐了虞舜。

为了考察虞舜的德行,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他,以从两个女儿身上观察他的德行。舜让她们降下尊贵之心住到妫河边的家中去,遵守为妇之道。尧认为这样做很好,就让舜试着担任司徒之职,舜谨慎地理顺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伦理道德,人民也都遵从不违。

尧又让虞舜参与百官的事,百官的事因此变得有条不紊;又让他在明堂四门接待宾客,四门处处和睦,从远方来的宾客都恭恭敬敬。尧又派舜进入山野丛林大川草泽,遇上暴风雷雨,舜也没有迷路误事。尧更加认为他十分聪明,很有德行,便把他叫来,希望他现在就登临天子位。

尧将帝位禅让给舜后,因为年事已高,便让舜代理天子的政事,藉以观察他做天子是否合乎天意。 尧将帝位让给舜,天下人就都得到利益而只对丹朱一人不利;传给丹朱,天下人就会遭殃而只有丹朱一人得到好处。尧说:“我毕竟不能使天下人受害而只让一人得利。”所以最终还是把 天下传给了舜。对于尧选贤继位的做法,孔子赞叹道:“大哉!尧之为君也。”意思是说尧是一个以天下为公的楷模。

尧在位七十年得到舜,又过了二十年因年老而告退,让舜代行天子政务。尧让出帝位二十八年后逝世。百姓悲伤哀痛,如同死了生身父母一般。三年之内,四方各地没有人奏乐,为的是悼念帝尧。

责任编辑:林妍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盖天下可以一人主之,不可以一人治之。虽以帝尧之圣,后世莫及,然亦必待贤臣而后能成功。
  • 唐虞史上记载:帝尧在位,虚己受言。常恐政事有差谬,人不敢当面直言,特设一面鼓在门外,但有直言敢谏者,着他击鼓求见。欲天下之人,皆得以尽其言也。又恐自己有过失,人在背后讥议,己不得闻,特设一木片在门外,使人将过失书写在木片上,欲天下之人,皆得以攻其过也。
  • (shown)古时平遥是帝尧的封地,古城建于西周宣王时期,现存的砖石城墙是明洪武三年,因军事防御的需要而扩建的。
  • 尧治国,推行的是天地之大道。而天地不言,其大道世人不明,又如何遵行?于是帝尧把推算制定历法作为国家最重要的头等大事,把不易被世人觉察的天道规律变成能够遵从躬行历法节令,让历法节令融入人们的言行视听之中,成为人人自觉遵行的心法约束。
  • 三皇五帝统治的历史中,尧帝统治时期可以说是最好的时期。无论是孔子的评价,还是史籍的记载,都对尧帝的统治推崇备至。
  • 帝尧在位时,对虞舜进行了考察,认为他很有德行,就让他代行天子的政事。后来帝尧去世,三年服丧完毕,舜就把帝位让给了帝尧的儿子丹朱,自己躲到了南河的南岸。可是,前来朝觐的部落首领不到丹朱那里去却到舜这里来;打官司的也不去找丹朱却来找舜;歌颂功德的,不去歌颂丹朱却来歌颂舜。舜说“这是天意呀”,然后回到了京都,登上天子之位,史称“舜帝”。
  •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滋养慰籍着朝朝代代。中国文化教人安天知命,顺应自然,重德行善。“仁,义,礼,智,信”是人们一直尊崇的传统美德。宽容,礼让,以德报怨,更是令人敬仰的谦谦君子,历朝历代都有许多因宽容而为世人所敬重者,史书上的记载数不胜数。
  •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滋养慰借着朝朝代代。从“盘古开天地”、“仓颉造字”的半神文化;到“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到“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到“善恶因果”、“轮回转世”的佛家思想,儒、释、道三家思想交相辉映,贯穿中华五千年长河。中国文化教人安天知命,顺应自然,重德行善。传统文化的内涵,通过各种典籍、史书、文学、舞台表演、说书等形式,流传至今。老少妇孺,耳濡目染,仁义礼智信的做人理念扎根在人们的心中。
  • 成语“五花八门”比喻事物种类繁多,变化莫测,令人眼花缭乱。它原指军事阵法,后来引申到各行各业。而“五花八门”有指13个不同行业。
  • 韩信(公元前230年-前196年),是西汉开国名将。他由受胯下之辱到被拜为大将军、率领汉军暗渡陈仓、收复关中、拿下魏国、代国、赵国、燕国、齐国,最后灭楚兴汉。他身兼“王侯将相”之才,被楚汉人评价为“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出世”。韩信在中国历史上以其卓绝的用兵才能著称,后世评价为“言兵莫过孙武,用兵莫过韩信”,也被称为“兵仙”、“战神”。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