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任将用相 须兼听至慎

作者:陈必谦
font print 人气: 27
【字号】    
   标签: tags:

相国(丞相)、大将(元帅)的任用,关系着国家的盛衰、安危,甚至存亡,是一代国君所应慎重选择、考察的天下大计之一。

刘邦死后,相国萧何辅佐惠帝,等到他年老病重之时,惠帝问他:“如果有不幸,你百岁之后,谁可以接任相国之位?”萧何回答说:“对于大臣们的了解,没有比皇帝您更清楚了,请您提出人选吧?”惠帝说:“您觉得曹参怎么样?”萧何回答说:“皇上已找到最合适的人选了。”

当时曹参,正在齐国(今山东的封国,都临淄)任职,听说萧何病故了。就吩咐家人仆从:抓紧时间准备行装!并说:“我即将回京接任相国了。”过了不久,皇帝的使者果然来召曹参进京,任命其担任相国之职。

战国时代,赵国的赵括,年幼学习兵法,颇通战策,以致于其父、赵国名将赵奢,也无法辩论过他。但知子莫如父,赵奢并不认为儿子能将这些理论用于战场上的统兵打仗。于是,对赵括的母亲说:“赵国如果一定要任命赵括为将,那么将来导致赵军惨败的,肯定是他了。”

后来,老将廉颇,率军与秦军相持于长平(今山西上党),坚守不出。使秦军久攻不克,无法坚持下去。于是,秦国谋臣、应侯范雎定计,利用重金对赵国实行反间计,散布传言说:“秦军所惧怕的,只不过是赵括一个人罢了。”赵王果然中计,任命赵括为将军,取代了廉颇。

相国蔺相如极力谏阻,赵王也不听从。赵括的母亲闻知,专门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能胜任,可是赵王一意孤行,不听劝谏。

秦王听说赵括已经取代廉颇出任将军,就暗中派大将白起取代王龁,统领秦军,于是在长平之战中,大破赵军。

以上正反两例,发人深省。曹参适宜担任相国之职,汉惠帝刘盈认为可以,前任相国萧何认为可以,曹参自己也认为可以胜任,当仁不让,所以汉朝任用为相,使国家安定、兴盛。而赵括不适宜担任大将军,其父赵奢认为不可,其母亲也认为不可,大臣蔺相如等也认为赵括不能胜任。连其对手秦王,也洞悉一切,应侯范雎也知道,大将白起也知道。只有赵王不知道,故坚持任用他为大将,结果一败涂地!

哎!将和相的任使,关系着国家的安危存亡。怎么可以不虚心纳谏、审慎从事呢?况且秦国以白起取代王龁,而赵国却以赵括取代廉颇,这就不用等到实战开始,而胜败的形势,就已经可以看出来了!

(事据宋代洪迈《容斋随笔》)@*
责任编辑:梁馨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28年的后宫生活中,左芬以这种独特的个性和人生观度过她的一生,好像西晋宫廷中上演的争宠、奢靡、权谋与荒淫,都影响不了她,她像是这出戏的配角,或者说,她更像是观众。
  • 徐德言心中暗知妻子已有下落,赶忙把老仆领到自己的住处,向他展示自己的另一半铜镜,两镜一合,果然破镜重圆。
  • 萧何、张良和陈平在秦末汉初都是叱咤风云、名垂史册的人物,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分别把他们写入了《萧相国世家》、《留侯世家》和《陈丞相世家》中。班固的《汉书》基本承继了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三人的记述,但由于体例的关系把他们三个人分别放在了《汉书》列传的第九和第十部分,在对三人的评价上基本和司马迁相同。
  • 梁朝阮孝绪,从小过继给没有孩子的伯父做儿子。照理,他可尽得伯父遗下的百万财产。然而他却一分不要,全给了伯父的姐姐。
  • 据《懿行录》记载,明朝人张振之,字仲起,太仓县蔡泾人,曾经在吉安做官。 当时,有个吉安下级吏员张大猷,晚年妾生一子,才三岁。张大猷与妾,相继病故,他们的孩子,无依无靠,流落在某百姓家。张公(张振之)知道后,便给这个三岁的小孩安置了保姆,归还给张家。
  • 你若是去了,他们会迫害你,甚至借故杀戮你。去了以后,如果你不能帮他改正过失,委屈顺从他,岂不是更助长了他的恶行吗?我看你这是:以火救火,更助了他的威风!
  • 敌军尸首成堆,其中有一个是穿着金龙衣的,大家说这个人一定是侬智高了,就准备把侬智高已死的消息,禀报到朝廷去。
  • 赵抃的修养很高,一直到老都坚持不懈地修行。这样的情形,就是住在深山里的老和尚也是不多见,何况他是富贵至极的高官。
  • 全城女子听了都大受鼓舞,立刻回到家里拿好工具,像男子一样去挑泥土,修整城墙,热火朝天,干劲十足。很快,岐州的城墙就修好了,她们帮助军队的士兵,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
  • 成帝有个妃子,名叫班姬,是校尉班况的女儿。有一天,汉成帝在后宫游玩,叫班姬与他同坐一辆车子。班姬彬彬有礼,婉言谢绝,说:“自古以来的圣主明君,都是贤良方正的人陪奉左右,只有国势衰败的国君,才会违规让宠爱的姬妾伴随左右。我不敢因为皇上的宠爱,而损害了皇上的圣明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