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契嫉贤妒能 终遭神灵严惩

作者:陆文
font print 人气: 197
【字号】    
   标签: tags:

隋朝时有一个出家的人法名道契,他本姓陈,是颖川(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登封)人。他容貌丑陋,性情孤僻,言语低俗,虽然披上袈裟当了和尚,但却根本就不是一个真正修炼的人。这个道契粗通医术,经常在外卖弄他的医术,不喜欢学习佛法。

道契所在的寺院内还有一位出家人,他性好清净,经常打坐入定,通晓佛法,而且素有德行,与别人发生矛盾时总是忍让退避,从不求安逸,经常辛苦勤劳的为别人服务,因此很受众人敬佩。他出家的时间基本上和道契相同,因此道契总是拿他和自己比。

就像俗话所说“人比人气死人”,道契越和他比,就越是嫉妒他,总是对他加以刁难诽谤。那位受人尊敬的出家人面对道契的无理刁难,总是虚心的静听他的折辱之词,从无半点回击,而且还经常把佛法的道理讲给道契听。这样久而久之,人们越来越尊敬这位真修的出家人,对道契也越来越看不上。

这一来,道契的心里也越来越觉的不平。终于有一天,道契在妒嫉心的支使下,决定到官府诬告那位受人尊敬的出家人。当时的县宰刘义,听信了道契的谎言,对那位有德的僧人大加非难,判他还俗,要将他赶出寺院。

被道契诬告的僧人知道了判决的结果后,极为悲痛,顶戴袈裟,对众哭泣。众人也都非常悲痛,纷纷指责道契的恶行。

数日后,道契大白天正在其居室中睡懒觉时,忽然见到四位身材高大的神灵各自带领本部之众仆从,直接走到了道契面前。其中一位神灵,怒目圆睁着对道契说道:“我是佛教的护法天神,因你竟敢如此伤害善良,所以今日特来取你性命。”随即他命手下的一位士卒将道契扑倒并倒提着走了出来。

道契的惊叫哀号声响彻全寺内、外,僧、俗众人全都赶过来观看。众人只见道契头朝下离地数尺,双手无力的下垂着,耳、目、口、鼻皆流着血,他就这样倒吊着慢慢的在大众面前移动着,但众人却看不到将道契倒提着的神人。当道契被倒提至寺院门外的大街时,忽然堕地气绝,过了一会儿又苏醒过来,说完事情经过后就死了。

见此异象,僧、俗大众欢喜异常,对佛法的信心大为增加,妒嫉心重的人,莫不恐惧并忏悔改过。被道契蒙骗的县宰刘义也亲睹此异象,追悔莫及,恭请那位被他赶走的僧人返回寺院,并发誓从此要广传佛法,引导有缘。

看了这则故事,可见妒嫉心实在是太坏,太可怕了,人在妒忌心的支配下有时真的会做出很坏的事情。故事中的佛教败类道契就是因为妒嫉心太强,才做出诬告善良的恶事,结果遭报被护法神严惩而死。道契遭报而亡,可以说是神给世上所有妒嫉心重的人敲了一次警钟。

资料来源:《释门自镜录》

责任编辑:王书琳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张仲景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名医。他一生为民医病,深受百姓的爱戴。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且医德高尚,他虚心地为同行医病,不失时机地向别的郎中学习行医经验。
  • 相传当时有一位叫婉无义的人,将二十五弦瑟送给自己的两个女儿,却没想到女儿们每天为了弹瑟争执不休,后来竟将瑟争破成两片,便将其中一片十三条弦给了姐姐,另一片十二条弦给了妹妹,秦始皇得知这件事,就把分裂后的乐器叫做“筝”。
  • 北宋的钱若水,为人有器识能断大事,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中记载了他在任同州推官(即知州的僚属和助手)时,顶着上司的压力平息冤案的事情。
  • 唐代中期名臣韦皋,早年很穷,漫游到剑门关外时,西川节度使、兵部尚书相国张延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但不久相国就看不上他了,而且越来越厌恶得表露无遗。韦皋闷闷不乐,觉得自己很不得志,经常在幕府和宾客朋友一起出游,并表明自己的不满。
  • 明代万历年间的《增广贤文》有句名言:“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古书《寿康宝鉴》中的“福善案”记载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报的故事。让人看到“拼功业”和“道德实践”的密切关联。古人讲的“积德”、“积阴德”,其言不虚,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话啊。
  • “为政以德”的内涵是很深、深广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讲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本章,孔子没有具体解说什么是“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个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极星一般安居其所,别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环绕着它。
  • 红楼梦这本书成书的缘起,是圣主康熙皇上赐的这一场富贵。红楼梦这本未能完成结局的书,这本自传性质的小说,对应的康熙雍正年间江宁织造府的兴衰景况,都是有史料可查的。荣国府,宁国府最早的主人,荣国公和宁国公,从小说内容“焦大跟着太爷出兵”这一细节,结合历史背景来看,应该是清兵入关时,随着满洲人一起入关的那批汉人,类似于大清的开国元勋范文程(范仲淹后人)这样的汉人。
  • 明代《耳谈》作者王同轨的街坊林广儿的杀妻事件,钻法律漏洞逃过刑罚,在当地引起不平的鸣冤声震天价响,而最后的结局,更让人心震动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体现了孔门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求诸己”, 即向内求,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养,在寂寞中成就事业。
  • 在无神论者看来,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实在传统文化里,披露了很多人死后的去向,有的人甚至还去了天堂担任神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新城(现杭州市富阳区一带)秀才姚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