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丐拾金不昧 救人得善报

作者:陆文
font print 人气: 610
【字号】    
   标签: tags: , , ,

清朝时的苏州枫桥镇,是当时来往客商粮船聚集之处。枫桥镇边上有一座古庙,一无家可归的乞丐夜间就寄宿在此,他双足有疾病不能走远路,白天只能在枫桥镇附近乞讨。

那乞丐一日早上如厕时,见厕所旁有别人失落的一个银钱袋,打开一看,其中有银数百两之多。他想:这应该是过路人所遗失的钱袋,我乃一薄命之人,安能享此意外之财?况且我不知此银是做什么的,如果这是等着急用的救命钱,一旦丢失则有可能出人命,我又岂可贪占。于是就不去乞讨了,而在旁边等待失主来寻。

中午之时,果然有人飞奔而来,并在此仔细寻找着什么东西,神色十分焦急。乞丐便问他:“你是在找失物吗?”那人说:“当然是丢了东西,难道你拾到了我的东西了吗?”乞丐回答:“是的。”然后又仔细核对查询一番,确认他是失主后,便将银袋还给了他。失主大喜表示愿把一半的银子赠给乞丐。

乞丐一笑说:“我连一整袋银子都没要,还会要你的半袋银子吗?而且你银子少了一半,恐怕办事会有困难吧!快去办你的事吧!不要再耽误我讨饭了。”失主不得已只好在离开时突然强行塞给他十两银子,算是给他的谢礼,乞丐最后也只好收下这十两银子。

下午,乞丐要饭至街口,忽见一年轻的女孩正抱着父亲哭泣。乞丐向围观者询问事情的缘由。就有人告诉他:“这是债主正要把女孩抢去抵债,故而女孩在悲伤哭泣。”乞丐又进一步得知那父女俩仅仅只是欠了十两银子而已。

当即乞丐就怒斥那债主太不仁义,竟然为了十两银子就要使人家骨肉分离。债主看他是个乞丐便冷笑着说:“既然如此你就替他还了吧!”结果乞丐就真的把失主刚才给的十两银子拿出来,替父女俩还了债,债主也就不得不放过父女俩。

其实那债主的本意并不是要那十两银子,而是见那女孩貌美想要图谋罢了。这下突然冒出个乞丐搅了他的“好事”,因此怀恨在心,便诬告乞丐是贼,那十两银子是偷来的赃款。县令陈某接到此案后,认真审理,认为乞丐是冤枉的,恰巧那失主得知此事立刻来作证,乞丐的冤屈得以昭雪。

县令当即赞赏了乞丐,严惩了诬告的债主,并下了一道命令,把每天当地粮商交纳给官府检验的米样全部赏给乞丐,不再让他受乞讨之苦。

乞丐靠着赏赐的米样,渐渐有了点积蓄,就想请医生治疗脚上的疾病。这时遇到一个道人给他一个药方,乞丐照此方治疗数日后,足病竟豁然痊愈,能与正常人一样工作赚钱了。之后,不到十年时间他从一个乞丐变成了富翁。

一个有病的乞丐竟然靠着拾金不昧和救人的善举,最后变成了富翁。真是不得不让人感叹善有善报啊!这样看来,行善积德是可以给人带来福分。

(资料来源:《子不语》) 

——转载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王书琳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有一次,许叔微在落第回乡的途中,泛舟经过平望小镇,梦见有位神人指点他说:“你想要登科,须要凭借阴德。”许叔微问:“我家贫穷没有钱财可以施与别人,怎么办?”神人说:“何不学医?我能助你智慧。”
  • 北宋的钱若水,为人有器识能断大事,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中记载了他在任同州推官(即知州的僚属和助手)时,顶着上司的压力平息冤案的事情。
  • 北朝到隋朝时期的梁彦光,曾担任岐州刺史。岐州的风俗质朴,梁彦光用不扰民的方式治理,百姓安居,政绩被评为天下第一。他转任相州刺史时,仍用在岐州的宽仁之政治理。
  • 朝时有一个出家的人法名道契,他本姓陈,是颖川(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登封)人。他容貌丑陋,性情孤僻,言语低俗,虽然披上袈裟当了和尚,但却根本就不是一个真正修炼的人。这个道契粗通医术,经常在外卖弄他的医术,不喜欢学习佛法。
  • 明代万历年间的《增广贤文》有句名言:“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古书《寿康宝鉴》中的“福善案”记载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报的故事。让人看到“拼功业”和“道德实践”的密切关联。古人讲的“积德”、“积阴德”,其言不虚,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话啊。
  • “为政以德”的内涵是很深、深广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讲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本章,孔子没有具体解说什么是“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个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极星一般安居其所,别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环绕着它。
  • 红楼梦这本书成书的缘起,是圣主康熙皇上赐的这一场富贵。红楼梦这本未能完成结局的书,这本自传性质的小说,对应的康熙雍正年间江宁织造府的兴衰景况,都是有史料可查的。荣国府,宁国府最早的主人,荣国公和宁国公,从小说内容“焦大跟着太爷出兵”这一细节,结合历史背景来看,应该是清兵入关时,随着满洲人一起入关的那批汉人,类似于大清的开国元勋范文程(范仲淹后人)这样的汉人。
  • 明代《耳谈》作者王同轨的街坊林广儿的杀妻事件,钻法律漏洞逃过刑罚,在当地引起不平的鸣冤声震天价响,而最后的结局,更让人心震动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体现了孔门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求诸己”, 即向内求,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养,在寂寞中成就事业。
  • 在无神论者看来,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实在传统文化里,披露了很多人死后的去向,有的人甚至还去了天堂担任神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新城(现杭州市富阳区一带)秀才姚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