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领袖蒋介石》第七章——撤离武汉 抗战跨入新阶段

《抗日领袖蒋介石》连载(26)武汉保卫战

作者:袁定华
font print 人气: 218
【字号】    
   标签: tags:

第一节 武汉保卫战•马当要塞失守

1938年5月日军攻陷徐州后,积极准备扩大侵略战争,侵略目标:九衢通汇的武汉三镇。日酋决定先以一部兵力攻占安庆,作为进攻武汉的前进基地,然后以主力沿淮河进攻大别山以北地区,由武胜关攻取武汉,另以一部沿长江西进。后因黄河决口,被迫中止沿淮河主攻武汉的计划,改以主力沿长江两岸进攻。5月4日,日军华中派遣军调整战斗序列,由其司令官畑俊六指挥第2、第11军共约140个大队25万兵力负责对武汉的作战。以冈村宁次指挥第11军5个半师团沿长江两岸主攻武汉;东久迩宫稔彦王指挥第2军4个半师团沿大别山北麓助攻武汉。以及海军及川古志郎第3舰队120余艘舰艇,日本第一个飞上天的飞行员德川好敏的航空兵团500余架飞机,另以华中派遣军直辖的5个师团分别担任对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区的警备任务,以巩固后方,保障此次作战。

日军侵占南京后,国民政府虽西迁重庆,但政府机关大部和军事统帅部仍在武汉,武汉实际上是当时全国军事、政治、经济的战时中心。1937年12月13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拟定保卫武汉作战计划。在徐州失守后,即调整部署,先后调集约50个军130个师和各型飞机200余架、各型舰艇及布雷小轮40余艘,共100万余人,利用大别山、鄱阳湖和长江两岸地区有利地形,组织防御,保卫武汉。由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7月中旬~9月中旬由白崇禧代理)指挥23个军负责江北防务;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指挥27个军负责江南防务。另以第一战区在平汉铁路(今北京一汉口)的郑州至信阳段以西地区,防备华北日军南下;第三战区在安徽芜湖、安庆间的长江南岸和江西南昌以东地区,防备日军经浙赣铁路(杭州一株洲)向粤汉铁路(广州一武昌)迂回。
1938年6月12日,日军波田支队(台湾混成旅)在安庆登陆,很快占领安庆,武汉会战正式开始。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第5、第9战区部队以湖北武汉地区为中心,在皖中-皖西、赣北-赣西北、鄂东、豫南等广阔地域抗击日军进攻的武汉保卫战就此拉开序幕。
  
武汉会战包括有:马当战斗、九江战斗、黄梅战斗、广济战斗、田家镇战斗、瑞昌战斗、马头镇战斗、星子战斗、万家岭大捷、富金山战斗、信阳战斗等重大战役。

武汉保卫战,首战战于马当要塞。

滔滔江水,奔流不息,流至彭泽县马当镇境内,宽阔的江面被南岸陡峭的马当山夹束,骤然狭窄,水流湍急,江面宽度仅有500余米,地势十分险要,形成长江水上要隘。唐朝大诗人李白在《横江词六首》(其二)中曰:
海潮南去过浔阳,牛渚由来险马当。
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愁牵万里长。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为阻敌西进,力保九江、武汉安全,即在江西马当附近的江心,由德国军事顾问设计,建成一条拦河坝式阻塞线,并在两岸山峰险要处设有炮台、碉堡等,水面布置3道水雷防线,共设人工暗礁35处,沉船49艘,布水雷1765枚,同时配置重兵防守,耗资巨大,坚固异常。这就是武汉会战中著名的马当要塞。,蒋介石委员长对它寄于厚望,认为它至少能阻止日军攻势一个月左右。

1938年6月22日,日军波田支队与海军第11陆战队由安庆溯江西犯。日本海军首先试图从江上打开通道,无奈水雷、沉船和人工暗礁太多,而且扫雷艇在守军的炮火下也无法扫雷。见江上行不通,日军就改为陆路迂回进攻的战略。

马当要塞防地的守军是李韫珩的16军。就在这大战在即的时刻,李韫珩一不考虑战争的严酷,二不考虑大敌当前备战究竟该做些什么,竟擅自做主办了一个为期两周的“抗日军政大学”培训班。6月24日,李韫珩又大肆铺张地举办隆重的结业典礼,邀请16军各级军官和当地士绅参加。日军事先侦知这一情报,即于6月24日凌晨,在16军的防地东流登陆成功,然后顺利地攻下了既无准备,又无主官指挥的香山、香口等地,接着即向长山核心阵地发起攻击。还好,防守马当要塞长山核心阵地的江防守备队第2总队没有派人参加结业典礼。江防第2总队总队长鲍长义见状,立即指挥守军对来犯日军开火,打退波田支队的三次大规模集团冲锋。蒋介石从武汉打来电话,对第2总队官兵传令嘉奖。

鲍长义这边打得昏天暗地,李韫珩那边结业典礼则开得隆重风光,典礼之后又是会餐,又是敬酒,丝毫没有激战前的警觉。

激烈的战斗中,鲍长义一时之间无法取得与16军的联系,只好发报给在武汉的老上司谢哲刚。谢哲刚一看电报,大吃一惊,立马报告蒋委员长,同时还紧急请空军出动。蒋介石看了谢哲刚送来的电报,更是大吃一惊,马上打电话给在田家镇视察阵地的白崇禧,要他想方设法迅速派兵解马当之围。白崇禧接到命令,看了一下地图,就马上打电话到彭泽的167师,要师长薛蔚英立刻率部增援长山。

鲍长义随后还是联系上了16军军长李韫珩,李韫珩接到鲍长义的电话,顿时酒醒大半,马上意识到前敌战况的严峻,便立刻把电话打到167师。命令薛蔚英率部走小路增援长山核心阵地鲍长义。白崇禧命令薛蔚英从公路火速驰援,李韫珩则叫他走小路。面对两个不同的命令,究竟该听谁的呢?薛蔚英想了很久,最后出于对老杂牌白副总长的鄙视,选择了听从李韫珩的命令。

这边鲍长义的2总队在坚持了两天后,伤亡已经过半,而且炮弹也打光了,还不见援军到来。坚守要塞的全体将士,虽经拚命血战,但终因寡不敌众,长山核心阵地终于不保,马当炮台也随之丢失。

蒋介石见自己希望能守一个月的马当要塞竟然连一周都没守到就丢掉了,连夜把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叫来商讨对策。陈诚立即命令16军和49军反攻马当。日军依托马当坚固的一级国防战备工事顽强抵抗,使中国军队的进攻屡屡受挫、伤亡惨重,在中国军队手中没能有效发挥防御功能的马当工事,却成了日本鬼子手中的坚强盾牌。中国军队连续反击十几次,大批勇士血洒疆场,却一直没有撼动马当要塞半步。   

战后,第16军军长李韫珩以擅自行动,疏于防范,作战不力受到军纪制裁,而第167师师长薛蔚英因贻误战机,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执行枪决,该师番号也被撤销。

波田支队在打退国军反攻后,与前来增援的敌106师团一起直扑彭泽,6月29日彭泽失守。见情况严重,陈诚严令驻扎湖口的李汉魂64军反攻彭泽。经过一番拉据战,日军不但打退了李汉魂的进攻,还乘势扑向了湖口,7月4日,湖口陷落,64军退往九江。

占领湖口后,疲惫不堪的日军休整了十几天,22日继续出发,向下一个我江防重镇九江挺进。  

第二节 武汉保卫战•万家岭大捷

冈村宁次的106师团和波田支队联手,过香口,破马当,陷湖口,一路下来足足打了一个月,到7月25日的半夜,攻陷江西的九江城。

冈村宁次如果继续向西进犯,摆在阵前的瑞昌守军则为汤恩伯、关麟征和孙桐萱这几位徐州会战的赫赫名将,以及近15个精锐师的重兵驻守。冈村对此阵势脑袋有点发麻,于是即命令第106师团从九江沿南浔铁路(南昌-九江)向南进犯。就这样冈村宁次进入了薛岳的防区。薛岳在这里布下了一个“倒八字阵”,亦即喇叭状的口袋阵。严阵以待的国军达16个师之多。

薛岳防区的守军第1兵团第29军团李汉魂和欧震第4军、李玉堂第8军等部依托庐山两侧及南浔铁路北段的有利地形进行顽强抗击,日军进攻不断受挫。只好转攻70军李觉的金官桥阵地,谁知第70军依托庐山上的天险同样是顽强抵抗,松浦的进攻又受挫折。8月20日,冈村宁次命日军第101师团从湖口横渡鄱阳湖增援,突破第25军王敬久防线,攻占星子,协同第106师团企图攻占德安,夺取南昌,以保障西进日军的南侧安全。第1兵团总司令薛岳以叶肇第66军、俞济时第74军、欧震第4军、陈宝安第29军等部协同王敬久第25军在德安以北的隘口、回马岭地区与之激战,双方成胶着状态。中国军队击伤日101师团长伊东政喜,9月底,见南浔路进展如此缓慢,冈村宁次极为急躁。通过空中侦察他发现经过一个月的激战,南浔路与瑞武路之间我军的防守间隙越来越大,他认为这时派一支奇兵从这个缝隙穿过去突然出现在我国守军的背后,那么南浔路正面20万中国守军就有可能被日军的三个师团合围。冈村亲自为松浦筹划了一切,他把106师团分成五部分,以便能隐蔽地穿过国军防线的缝隙以及在受攻击时能相互支援。9月25日,106师团正式开始行动,进至德安西面万家岭地区。

薛岳见日军悉数进入他的“倒八字阵”,战机出现,歼敌条件成熟,遂一声令下,八字一合,将敌军团团围住,一时之间杀声四起。薛岳将军指挥第4、第66、第74军等部从侧后迂回,步步缩小包围圈。日军第27师团一部增援,在万家岭西面白水街地区被第32军等部击退。

10月7日,中国军队发起总攻,激战三昼夜,多次击败日军反扑。日军由于孤立无援,补给断绝,战至10日,日军第106师团被歼30000余人,日军终于遭到了自“七•七”以来最为惨烈的重创。这是武汉会战中歼敌最多的一役。

武汉保卫战中的万家岭大捷,时间是民国27年的国庆日。

(未完待续)

——转自《黄花岗杂志》第四十七期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日本大和民族,自古以来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明的熏陶,无时无地不在学习中华民族的优良思想及礼仪典制。公元一八六七年,睦仁天皇即位,取《易经》(说卦传‧第五章)中的“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一语中的“明治”二字作为年号,是为明治天皇。
  • 征服中国,占领中国,是日本明治时代制定的对外扩张的国策,一九三一年发动的“九一八事变”是对中华民国的公然侵略,在时间上,倭寇选定的恰是国民政府北伐刚刚完成,中华民国在行政上刚刚实现统一的时机。制造九一八事变,只是日本侵略者蚕食中国的第一步,为了炮制满洲傀儡伪政权,四个月后,即在东方国际大都会上海发动“一二八淞沪战争”,为伪满洲国的建立,争取世界舆论的空间。
  • 中国军队在长城一线,与日军激战两个多月,终因伤亡惨重,后援不继,而不得不撤出长城各关口。日军入关作战,于一九三三年五月下旬相继占领冀东各县,直抵北平郊外的密云、怀柔一带,对平津构成威胁。
  • 一九O八年,二十二岁的蒋介石东渡日本,入读日本振武学校,并与陈其美、黄郛结为兄弟,由陈其美引导加入同盟会。振武学校卒业,入高田陆军第十三师团野炮兵第十九联队为士官候补生。一段艰苦军旅生涯,使蒋介石对日本的国防、军力以及军方情绪都有所了解。当时他就深感中日未来难免会有一战,对两国关系的发展深以为忧。
  • “敌乎?友乎?”的良言规劝,日本当局内心无任何自责,更无愧疚,邪魔附体,无任何良知反应。中日两国间的僵局,日益加剧,已成死结。
  • 时光老人的步伐踏入了一九三六年,中华民国黄金十年的后期。中日之间的战争风云,起起伏伏,让人捉摸不定。
  • 卢沟桥,亦作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处丰台区永定河上。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史载这一故道历时900余年,史称无定河。一直到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进一步疏濬河道,加固堤岸,河床位置逐渐趋于稳定,才将这条床无定位的河流改名为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7.5米,最宽处可达9.3米。有桥墩十座,共11个桥孔,整个桥身都是石体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 卢沟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明正统九年(1444年)重修。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时毁于洪水,次年再度重建。在桥的东西两头各立御碑一通,西头是清康熙帝于1698年为记述重修卢沟桥而竖的御制碑,东头竖立的是康熙的孙子乾隆帝御书的“卢沟晓月”碑。
  • 一九三七年七月九日,蒋委员长下令在四川的何应钦立即驰赴南京,着手编组部队,准备全面抗战。并且指示来在庐山的第二十六路军总指挥孙连仲火速下山,率领中央军两个师北上平汉铁路的保定或石家庄。此外,更令调山西太原、运城方面的部队向河北省石家庄集结。同时,又命令各军事机关准备总动员,并加强各地戒备体制;至于对负责河北军事的宋哲元,更电令促其坚定决心及加强警戒如左:‘守土应其必死决战之决心,与积极准备之精神应付;至谈判尤须防其奸狡之惯技,务须不丧丝毫主权为原则。’(《蒋总统秘录.第十三章.卢沟桥事变》)
  • 卢沟桥事变,平津沦陷,日本好战的狂潮席卷全岛,日寇决定扩大战火,抗战形势为之大变。中华民国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立即向全国军民发出准备全国应战的号召。
  • 西安事变之后,中日之战一触即发的迹象已经十分明显。九一八事变已经五年,日寇侵华的铁蹄,正在一天天的深入中华大地,由东北而华北,由沈阳而平津,中华民族正处于绝续存亡之秋。举国上下一片同仇敌忾的肃杀之气,要求抗日、收复失地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