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伦纳博士畅谈“孔子三不”

人气 85
标签: ,

【大纪元2016年12月03日讯】(大纪元记者杨天仪波士顿报导)中华多媒体协会于感恩节隔天的周五下午,在中华广教学校举办“孔子不知﹑不明说与不同意的事”讲座,主讲人钟伦纳博士畅谈了孔子如何在动荡中权衡原则,反省﹑探索并寻变。

钟伦纳,香港中文大学学士及硕士,波士顿大学博士,美国辛辛那提医学院副教授,长期在美国从事老年服务制度和社区发展等工作。著作包括《华夏文化辨析》﹑《华夏历史的重构》等。

钟博士曾经在哈佛大学旁居住多年,并在燕京图书馆研究中华文化。他每年感恩节都会重回波士顿探亲访友,举行文化讲座分享他对华夏文化的认识,并为书友签名留念。

钟伦纳认为孔子的伟大,跟许多道德家最大的不同是,不把道德标准当作固定不变的教条,而是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急剧变动中,诚恳地寻找最适当的原则,并身体力行其原则,而且经常自我反省,愿意接受别人对其对错的评论。

孔子在公元前551年9月8日在鲁国出生,全名孔仲尼丘,是商朝王族微子的后裔,熟悉商朝及周朝的礼仪,并习六艺。孔子身处在春秋末期动荡不安的时势里,政治动乱,文化也急剧变化。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自小过着中下层社会的生活,“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后以指导礼仪和教导士人技能为生。主持礼仪的人称为“儒”,当时的许多儒生都是商族后裔。

孔子“三十而立”,三十岁时能靠指导礼仪为生﹔“四十而不惑”,明白了这些礼仪后面的道理依据﹔“五十而知天命”,知道了自然的规律(天理)﹔“六十而耳顺”,好话坏话都能听,忠言入耳﹔“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七十岁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随心而为都能符合天命。

孔子看到封建制度带来的利弊,提出应正名分﹑克己复礼﹑以仁灌礼,最终重建秩序,为百姓带来温饱稳定的生活。如果封建主及制度不能达到这个最终目的,孔子就会反对。孔子不反富也不反商。他虽然认为“不患寡而患不均”,但提倡“富而无骄”﹑“富而好礼”,不同阶层互相尊重。孔子反对教条主义,在遇上对原则问题的选择时,能从适应原有体制及将来趋势间寻找平衡,而不会一成不变。孔子也反对个人崇拜﹑教师崇拜及教义崇拜。

孔子不明说的包括仁的社区根源。“仁”字源自东夷(孔子的出生地),本来指兄弟之间的友爱(“孝悌”的悌), 这种天生之爱是“仁”的起点。母系社会中,兄弟伴随一生,在战场上守望相助尤其重要。钟伦纳认为,为了避免父系社会对东夷文化的排斥,孔子没有突出仁字的出处。此外,孔子也没有明说夏商周三代礼制的分别,原意是想强调华夏文化一脉相承的形象,加强团结,但却降低了族群及地区性的差别。

西周初年,金属使用有限,黄铜在西周仍然贵重而且太软,青铜太脆,所以当时生产力不高,需要族人的合作耕地。而后来铁器的使用及普及,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因而改变了社会结构,孔子这么好学的智者,在当时也未能预见铁对将来的巨大影响。

另一个孔子不知道的就是龙的来历,他曾经用龙来形容老子,亦表达出对其高深莫测的感叹。

龙的图腾多见于鼎﹑尊﹑盘等古代器皿以及玉器等上,如两首相对或首尾相接的鳄形龙﹑蟠龙形态的蛇形龙,或结合二者特色的其他龙形。钟伦纳认为,古时部族如果以鳄鱼冬眠醒来腹腔发声而决定下种时机,这些部族会因为庄稼收获丰富而日益强大,所以这些部族会以鳄鱼为图腾,后加上“角”来体现神权及独特力量,这就是龙的来源。

钟伦纳博士的演讲图文并茂,生动有趣,三个小时的讲座好像很快就过去了,与会者深感获益良多。◇

责任编辑:冯文鸾

相关新闻
钟伦纳博士演讲“广东与中国”
钟伦纳谈易经 变中求贞
钟伦纳畅谈古今之仁和礼
钟伦纳畅谈“道和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