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鉴今:公孙度善治辽东郡

作者:陆真

酌古鉴今。(晓韵/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163
【字号】    
   标签: tags: , ,

东汉末年,中原大乱,在北方却出现了两片乐土,成为士民百姓向往的地方。这就是公孙度所管辖的辽东郡,和田畴所治理的徐无山。

公孙度善治辽东

辽东郡太守公孙度看到董卓专横跋扈,就跟自己的部属说:“汉朝快要完了,我们应该团结一心,把本地治理好,保护百姓安居乐业,留下一块净土。”他下定了决心要这样做。

首先他和周围的郡、国联络感情。辽东郡的治所,在今天的辽阳市,东边邻接乐浪郡,是现在的朝鲜平壤一带;东北是高句丽国;西方有乌桓部落。公孙度派出使者带上礼物,向他们表示友好,互通有无。至于郡内的豪家大姓,谁要违法就诛杀,为平民百姓撑腰。渐渐他的地盘扩大了,威信提高了,于是自称为辽东侯、平州牧,建立汉天子的祖庙,出入都用汉朝的仪仗队。这里地方偏远,中原的文臣武将正在内战,谁也顾不上它。逃难的人士不断涌入,很快就变得兴旺发达起来了。

那时北海郡的三位名士同时来到这里,增添了辽东郡的光彩。王烈是头一位,他受不住战乱骚扰,和管宁、邴原一起渡过渤海来到辽东,极受公孙度的尊重,公孙度请他当长史。王烈怕推托不掉,便到各地去做生意,表面上给人好利贪财的印象。这样才把官位摆脱,继续自由自在地过日子。

王烈的道德学问都很高,在乡里教化百姓,很有威信。有个偷牛的人被抓住了,向县令求情: “杀死我我也甘愿,只是不要让王烈先生晓得这件事!”王烈得知情况后,托人找到偷牛的人,送他一匹布。旁人问及原因,他说:“强盗怕我听到他的事,是有羞耻之心;知道羞耻就会改恶向善。我送布去,是鼓励他以后多做好事。”

过了些天,附近有位老人,在路上丢失一把宝剑,好久才发觉,急忙返回去找,天挨黑时,碰到一位农民守着宝剑,很热情地交还给他了。老人很惊讶:竟有这样耿介的好人!后来把事情告诉王烈,经过调查,原来那位农民就是先前那个偷牛的汉子。

乡里的群众受到王烈的感化,凡有诉讼争执都想求他排解。有两个人互相争持不下要找王烈评理。走到半路,远远望见王烈家的住房,二人马上就想通了,心平气和地转身回去,变得互相和睦,友爱起来。

至于管宁,他为人清高耿介,年轻时曾和华歆同堂读书。一天两人共同平整菜地,挖着挖着一块黄澄澄的金片翻出土来,管宁一心在挖地,以为是块瓦片。华歆稍稍注意一看,认得是金子,捡起来丢得老远。世人根据两人不同的态度,更为尊重管宁,说他对财物视而不见,认为这样的人对名利淡泊,品格更高。

邴原则很有毅力,他去外地求学,老师和朋友知道他不饮酒,送来米和肉,聚会送别。 邴原笑道:“今天和诸位告别,应该痛饮一番才是啊!”大家都很奇怪:“从没见你饮酒呀?”

邴原说:“我的酒量很大呢,只是怕荒废学业,把酒戒了,才滴酒不沾的。”于是大家传杯递盏喝了一整天,他没有丝毫醉意。朋友们都很佩服他的克制力。

邴原见公孙度,经常批评他们的政治失误,弄得官吏们很不安神。管宁提醒他:“正人君子,不靠公开评议来表现自己。说话不看地点和时间,便是招灾惹祸的根源。 ”劝他赶快离开。公孙度知道了,没有留难。

公孙度请管宁住进最好的宾馆。管宁不愿住,找到一处森林中的山沟,搭起茅棚安顿下来。当时逃难来的人都住郡城南边,他却住北边。仰慕他的人从南边纷纷搬过来,很快又聚成村落了。

管宁每次和公孙度谈天,只谈儒家经典,不提当前时事。回到山里,也专讲《诗》、《书》,学习典章制度。公孙度非常敬重他,老百姓也受到他的教化,民风变得格外淳厚。

——就这样,有了名士的榜样,又有郡太守的提倡,辽东郡又怎能不变成一块乐土呢?

田畴安民敬主

再说田畴的情况,幽州牧刘虞想和长安的汉献帝联系,找田畴作使者 。田畴当时二十二岁,才华很高,他告诉刘虞说:“当今天下大乱,盗贼横行,要是打着使者的大旗向朝廷送贡品,搞不好会人财两空。我看还是不声不响,保证送到就行了。”刘虞赞成了他的意见。

田畴从自家门客中挑选出二十位骑士,先出居庸关,傍着阴山南麓到达朔方,再从南下的小路直抵长安,向朝廷传达了幽州的信息。

朝廷要封田畴为骑都尉,将他留在长安。田畴说:“天子也不得安生,蒙受风尘兵戈之苦 ,我怎能安心享受荣耀呢?”坚决拒绝留下。等到返回幽州,刘虞已被武将公孙瓒杀死了。田畴把皇帝的覆信放在刘虞的坟头上,宣读完毕,才痛哭着离开。

公孙瓒很生气,抓住田畴质问,为什么不把回信交给他。田畴说:“汉朝够衰败的了!只有幽州牧(刘虞)心里忠诚,坚持气节。现在几个人没有野心?我怕将军看到回信不愉快,才不送来的。你已经杀了无罪的长官,还想迫害我这个讲信义的臣子吗?那样我怕北方的有志之士,宁可跳进东海里,也不会追随将军的!”公孙瓒只好把他放了。

田畴回到家里,聚合宗族亲友饮酒发誓:“刘主公(刘虞)的大仇不报,我们就不再立于世间!”于是一起进入徐无山(在今河北玉田县东北),找到一片平阳之地,周围都是山峰险阻。大家隐居于此,开荒种地共同生活。山外的百姓纷纷逃来,几年之后发展到五千多户。

田畴和父老们商量:“人口多了,分成一个个的村镇,号令不统一没法管理,日子久了会出事的。我想了些办法,想请大家参详。”接着,他拿出十条法令:杀人、伤人、偷盗、争斗,都要论罪处罚。还有婚姻、礼仪制度,制定学校的规矩,以及保证实行的办法等等。要大家共同维护遵守。大家都讲仁义礼仪,团结友爱。

过了几年,这个山中成了幸福的自由王国,道不拾遗,丰衣足食,文明礼仪超过了山外所有的地方。名声传扬开去,远近的人都来参观,连北方的乌桓、鲜卑等游牧部落,也送礼物来表示友好。田畴对所有怀着善意来访的人都热情款待,厚礼相答。即使那些只想劫掠的游民,最后也都带着友好的心情离开了。

田畴实践了自己的诺言,袁绍几次派遣使者来请他,他都拒绝了。袁绍死后,他的儿子袁尚又来征召,田畴始终没有去。

(事据《资治通鉴》)@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向敏中作为一名法官,对罪犯已然供认不讳的罪行,不予采信。而是讲求证据,并能够做到尽心竭力探求事实真相,耐心细致地为僧人平冤洗辱,真是功德无量,不愧为断狱官的楷模!
  • 李世民一再强调说:“人死了就不可能再生,用法一定要宽简。”“若刑罚不当,杀错了人,怎样追悔都不能使人再活过来。”
  • 当时,官场积弊颇多,地方官以土特产“孝敬”上司,几乎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有一次郡守下帖让合州送鱼。于成龙很不以为然,慨叹上书,讲:“民脂膏竭矣!无怜而问者,顾反乃乐鱼,且安所得鱼乎?”
  • 若夫闻誉而喜,闻毁而戚,则将惶惶于外,惟日之不足矣,其何以为君子?
  • 杜佑花费了三十多年时间,编纂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专书《通典》。《通典》共二百卷,体大思精,包罗宏富。写作方式和结构开创了我国史书编纂的新体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杜根说:我当时的确是九死一生啊!附近的朋友我也想到过,可是一旦暴露,灾祸就要临头,连累他人。我宁可死,也不愿意连累别人。宜城山中人烟稀少,牵扯不上任何人,忍耐十五年,是从长远打算啊!
  • 楚文王重病将死,对大臣们说:管饶动不动就顶撞我,抗拒我,跟他在一 起非常不舒服,不见面也不会想念他,但我知道他真的是治国的人才,你们要赶紧找他入朝来,我要将政事交给他。
  • 有人让我们不费气力就能得到一座城,论起功劳是不是应该嘉赏他?不赏赐,是失信的行为;但若赏赐,岂不是嘉许一种不忠的行为。这样的赏赐绝对是错误的!不管是失信或是赏赐错误,对人民都有很坏的影响,假如这样做了,我们将来又能拿什么来教导人民呢?
  • 在荀灌一再询问下,荀崧只好坦白告知:“女儿,可惜你不是男子!如今城池快要被攻破了,我想派人突围到襄城去求援。可军士们都有气无力不敢出城, 看来只有坐待灭亡了。爹爹能不着急吗?”
  • 管宁因为好友华歆不能完全无视于权位利禄的存在,所以割席与之绝交。和峤鄙视荀勖的为人,不愿与之同车,于是自行乘坐专车入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