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丹:由“奖孝金”引发的思考

人气 189

【大纪元2016年12月06日讯】最近有媒体报导,江苏一家老人护理院推出了“奖孝金”制度,即用表格打卡的形式来记录子女看望老人的次数,如在两个月内累计超过了30次,就给予200元的奖励;累计超过了20次就给100元,超过10次就给50元。看到这儿,或许很多人都会感到好奇,这种办法真的有效吗?如果真的有效,子女看望老人的动机又是否值得怀疑?

我们不妨先来一睹“奖孝金”所产生的巨大成效。在近日该院举办的首批“奖孝金”发放仪式上,一共有227名老人的子女获得了总额高达3万多元的奖金。此外,该院的工作人员也表示,自从这项制度推出后,“许多子女前来看望老人的频率明显增加,有的子女以前一个星期来一次,现在变为两三天来一次,以前两三天来一次,现在几乎天天过来探视”。

而真实发生的故事足以证实此言不虚。某九旬高龄的老人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欣慰的说道,“儿子来看我的次数比以前多了许多,看来‘奖孝金’起了作用”。此前,他的儿子则是3个月左右才会来护理院探望一次。这位儿子也表示,自从“奖孝金”制度实施后,他坚持每两天去看望一次父亲。更令人动容的是,儿子甚至有所悔悟,说“收到护理院将实施‘奖孝金’制度的通知后,……,总觉得对不起父亲”;“尽可能多抽出时间去陪陪他,表达自己一片孝心”。

看到这儿,我们无不感慨,这护理院的“奖孝金”实在堪比“神器”,不但能让子女行孝,还能让他(她)们生发出超越利益的孝心。还有人将“这个奖”升华为“像一面镜子”,“让一些人看到了差距和不足,唤起了子女的道德自觉”。看起来和听起来都如此完美的“奖孝金”制度自然会受到不少围观者的追捧,大家似乎都在不假思索的点赞,将其奉为“孝道”的“点金石”。

然而,在众人一致的追捧下,我们其实更容易忽略“奖孝金”本身就存在的问题,即它显然是一种实惠的利益体现。而一听到有奖金之后,老人的子女们果真闻之而来,则更表明了金钱对人心的刺激作用。哪怕数额很少,我们也无法否认,一定会有子女内心的潜台词是:如今看爸妈,居然还有钱拿,何乐而不为?反观之,我们也显然会发现,这些子女并非没有时间,工作忙不过就是借口,说白了,就是不愿意来探望,否则如今怎么会一听有奖金拿,就变得有时间了呢?如此看来,奖金还真是起到了作用。说难听点,还真是钱起的作用。

如果大家都表示不是为了钱,或者正如护理院所说,本来的意图是为了抛砖引玉,唤起孝心,那么如今孝心已被唤起,看来“奖孝金”也没什么用了,不如就趁此取消了如何?到那时,咱们在一同看看,前来探望老人的子女是多了还是少了?他(她)们的孝心是真的,还是假的?

说实在的,这种考验或许是太残酷了。因为很多老人宁可接受美丽的谎言,也不愿再次遭受被子女长期遗忘在养老院的境遇。如果子女们在获知“奖孝金”被取消之后,真的不再来了,那些翘首期盼着孩子们能来看看、哪怕只是看一眼就走的父母们,就真的太可怜了!我们没有理由用这种考验子女真心的测试来伤害那些无辜的老人。

说到“看看”这个词,也让我们不容乐观的想到,如今子女们对父母尽孝的方式普遍只表现为“看看”。原本只是最起码、最基本的,与吃饭、穿衣无异的行为,此前几年居然被写成歌,让歌手唱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尽管歌曲朗朗上口,人们哼唱的也很动情,然而现实中却仍在普遍上演着子女们并没能“常回家看看”的凉薄之景。因此,后来有人甚至提议,要将“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

尽管反对和质疑声一片,然而2013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仍被增设了类似“常回家看看”的法规,即“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至今,又有多少年轻人能够遵照执行,我们从设立“奖孝金”的护理院中,一位九旬老人坦言他的儿子以前“3个月左右的时间才会前来探望一次”的话语中就可见一斑。如今,这位儿子能够做到“坚持每两天去看望一次”,也就足以证明,在歌曲和法律都已然失灵的今天,实实在在的现金奖励或许尚能起到哪怕只是“一时兴起”、只是“三分钟热度”的作用。

在如今天道人伦几乎丧失殆尽的中国大陆,假如我们真的无法期待,人与人之间,哪怕是子女对父母,能拥有最基本的、发自内心的关爱,那么用一些外在的刺激也不失为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比如说护理院给予奖励、戴高帽,总好过把不孝子都关入大牢的那些强制行为。毕竟老人看到了自己日思夜念的孩子,也无疑是一种宽慰。只不过,作用仅限于此,若非得要将这种“金钱刺激”拔到“唤醒道德”的高度,那么即便是好意,也会有“虚情假意”之嫌。

责任编辑:高义

相关新闻
调查:老年人需要更多居家护理
大陆五大专坑老年人骗术 诈骗近千万元
中国爱滋病感染者老年病患人数激增
谁说美国不是老人的天堂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