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赏析:〈麟之趾〉

作者:明珠

(图:小玉/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4079
【字号】    
   标签: tags: ,

《诗经.国风.周南.麟之趾》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注释:

1.麟之趾:麟,麒麟。也可单称为“麒”。《说文》:“麒,仁兽也,麋(鹿属,音迷)身,牛尾,一角。”麒麟是一种瑞兽,传说其身形似鹿,身披鳞甲,牛尾,额上长有一独角,角端有肉,圆蹄。它形象威严却天性“信厚(诚信敦厚)”。孔颖达《疏》曰:“黄帝、尧、舜致麟矣。”在黄帝、尧、舜这些圣王时代,天下大治,所以才会有麒麟这种瑞兽出现。趾,音止,脚。“麟趾”一词在古代已经成为固定词组。

2.振振公子:振,音真。振振,信厚(诚信敦厚)之意。公子,公侯之子。本诗应理解为朝廷王公贵族子弟。

3.于嗟麟兮:于嗟,感叹词。

4.麟之定:定,音订;额(麒麟的额头)。

5.振振公姓:公姓,朱熹《诗经集传》:“公姓,公孙也(公侯的孙子)。”笔者综合古代名家的注释,诗中的“公姓”,指朝廷公侯等贵族同姓氏的五服之内的亲戚。五服是指: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五代。

6.振振公族:公族,整个家族,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

赏析:《毛诗.序》:<麟之趾>,<关雎>之应也。<关雎>之化行,则天下无犯非礼。虽衰世之公子,皆信厚如麟趾之时也。

这段序的大意是:<麟之趾>诗篇,是作为<关雎>的呼应。如果百姓都按照<关雎>这首诗篇所要求的道德礼仪去规范自己的行为,那么天下就没有人会去做不合礼仪制度的事情。即使是在道德已经败坏了的时代,朝廷贵族的子弟和亲属,也应该诚信敦厚如在黄帝、尧、舜这些圣王的时代。(“麟趾之时”表示黄帝、尧、舜这些圣王在世的年代;那时代,道德教化遍及天下,百姓都能尊尚道德。因此整个国家出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比屋可封、囹圄常空等社会现象。)

<麟之趾>是《诗经.国风.周南》的最后一首诗篇;《诗经》的编辑孔子把黄帝、尧、舜时代朝廷贵族子弟及其亲属的为人处世状态展现给当时的读书人看。让春秋时期(孔子在世的年代)的主流社会乃至后世了解上古圣王时期王公贵族子弟的道德水平和精神风貌,并以此呼应<关雎>等诗篇。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麒麟踏着节奏翩然而至,诚信敦厚的贵族公子啊,他们有着麒麟那般的善心和容仪。

汉.刘向《说苑》 “麒麟,麇(音义通麋)身牛尾,圜(音义通圆)头一角,含信怀义,音(走路的节奏声音)中律吕,步中规矩,择土而践,彬彬然动则有容仪”;朱熹《诗经集传》:“趾,足也。麟之足,不践生草,不履生虫(借指小动物)。”

以“麒之趾”借喻圣王时期的贵族公子:他们含信怀义,举止优雅,中规中矩。不随便践踏植物,也不会随便伤害小动物。言外之意,圣王时期的贵族子弟,心怀善念,不随便杀生(包括动物和植物)。[说明:在中国古代,各行各业分工是很明确的,一名朝廷公侯的子嗣,不会去做屠夫做的事情。所以不能随便杀生,是对朝廷公侯直系亲属的要求。或者说,在儒家学说中,对杀生这个问题也是有要求的,只是所要求之人的层次不同。]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麒麟优雅的举额致意,诚信敦厚的贵族宗亲啊,他们有着麒麟那般的隐忍和蹈矩。

朱熹《诗经集传》:“有额而不以抵也。”诗中的“定”是指麒麟的额头。朱熹的意思是:麒麟不会用额头去顶撞他人。“抵”还有“触犯”的意思。所以“麟之定”这几句诗的言外之意是:贵族的宗亲不仅不会仗势欺人,而且能遵守规矩,不随便触犯道德礼仪。或者说,朝廷贵族和贵族子弟能够约束他们的宗亲也遵守规矩。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麒麟抬起独角来展示,诚信敦厚的公侯家族成员啊,他们也像麒麟那般的安分守己。

朱熹《诗经集传》:“麟一角,角端有肉。”独角是麒麟的利器,可是麒麟独角的角尖却包着肉。这说明麒麟头上长的角不是为了伤害他人的,因为麒麟如果用角去伤害别人,它自己也会肉痛。所以“麟之角”这几句诗的言外之意是:朝廷公侯家族中的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也能自我约束,安分守己。

为了读者更好的理解此诗,笔者介绍一篇古文来进一步讲解。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曾写了一篇〈麟趾赞〉的短文,很经典,也很令人深思:

麟有趾而不踶(音弟,踢的意思),仁哉麟哉。
有定而不抵,仁哉麟哉。
有角而不触,仁哉麟哉。
今之人,一朝之忿以触人,灭身辱亲。
呜呼,人中有兽,兽中有人。

笔者将此文分为五个段落,前三段的意思,通过我上面的讲解,我想各位读者已经理解了。笔者主要介绍后面两段的意思:现今的人,为了一时的气愤,忍不下那口气,就用过激的手段去触犯他人,甚至使自己因此而丧身,让亲人也受到侮辱(《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呜呼!人如果不用传统道德礼仪来归正自己为人处世的行为,与兽类的区别在哪呢?他算是人类中的兽?还是兽类中的人呢?

赏读这首诗,我们了解了上古圣王时代朝廷官宦子弟为人处世的状态。这首诗不仅给了中国古代那些有志向在朝为官的读书人及朝廷贵族子弟一个参照,对现代社会那些在校的学生也是有帮助的。如果他们将来是想在政府中当官,看了这首诗以后,他们就会明白,按照中华传统的道德观念来衡量,官可不是那么好当的,官当越大,身上的责任就越重。不仅自己要做一个好人(好坏的标准用中华传统道德来衡量),还要告诉自己的子女及亲戚朋友也做一个好人。不然,如果亲戚做了什么坏事,也会影响到自己为官的声誉。

辞汇运用:今天介绍“麟趾”这个词的用法。“麟趾”一词本义就是“麟足”。古代诗文中也常见用“麟趾”表示“麟之趾”这个诗篇。

1.表示道德教化遍及整个国家,天下大治的时代;也可以说是指黄帝、尧、舜这些圣王在世的时代。如本文中举的例子《毛诗.序》:“虽衰世之公子,皆信厚如麟趾之时也。”《魏书.后妃传第五》:“恢王化于关雎,致淳风于麟趾。”

2.祥瑞的出现。《魏书.帝纪第九》:“实望穹灵降祐,麟趾众繁。”这是古人在诏书中说的一个愿望,只是这种愿望必须是道德教化遍及四海,才有可能出现。

3.诚信敦厚的美德。《宋史.列传第一百六十六》:“吾固以《诗》、《书》成麟趾之美也。”晋.陆云《答孙显世诗(十章)》:“志拟龙潜,德配麟趾。” 唐.权德舆《奉和礼部尚书酬杨著作竹亭歌》:“家承麟趾贵,剑有龙泉赐。”

4.比喻高贵的行迹。晋.傅咸《赠何劭王济》诗:“岂不企高踪,麟趾邈难追。”南朝.谢朓《侍宴华光殿曲水奉敕为皇太子作诗》:“献纳宸枢,麟趾方定。”

结语:在中国古代,特别是黄帝、尧、舜、禹等圣王降世的时代,道德教化是由上而下的。也就是圣王及后妃先做出表率,王公贵族及其子女、普通的朝廷官员及官宦子弟也按照圣王所教导的道德礼仪去为人处世。然后再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将道德礼仪传达给亲戚或家族成员,乃至全国各地民众。如果说《关雎》等诗篇所讲述的做人的标准是后妃、王公贵族等圣王身边的人首先要做到的,那么《麟之趾》诗篇中所讲述的诚信敦厚的美德就是王公贵族子弟及其亲属应该做到的。按这样的道德教化方式去治理国家才不会出现“上梁不正下梁歪”的现象。由此可见,当一个国家出现了社会道德风气普遍败坏时,执政者要负主要责任。@*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假设您送给我一颗“木瓜(山上采的野果)”我却要送给您一块“琼琚(美玉)”;美玉在古代也是价值不菲的;虽然真正的友情不能用物品价值来衡量;可是,您将一颗木瓜送给一位出身寒门的书生,他是收还是不收呢?
  • 在这样一个人心复杂,社会道德普遍往下滑的历史时期,能够遇见君子,能够认真倾听好人说的真相,并知道了做人的道理,那么您真的应该感到高兴。因为这是在乱世之中明哲保身的最好方法。
  • 《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 〈鹿鸣〉是一首中国古代朝廷宴群臣及嘉宾所用的配乐诗。“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野外的萍草乃天生地养,鹿在野外得到萍草食物,呦呦然鸣,发自于内心的感恩上苍。
  • 动念写〈无衣〉两首诗的赏析,源于此次日本国援助给中国的救灾医疗防护用品,部分外箱上列印着“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的诗句。并引发了网路上的很多议论。
  • 《诗经》中有两篇〈无衣〉的诗篇,分别在“唐风”与“秦风”中,今天我们将这两首诗分开来赏析。要读懂这首诗,我们先来了解“衣”这个字在先秦时期都有什么含义。
  • 在那些葭草初生的春季,(天子田猎时)对五只野猪只射出一发箭矢。言外之意:天子仁慈,有好生之德,田猎时不忍心把所有野兽都杀了。
  • 一个人在生死关头,平时的修养如何就展现无遗。前几天某地深夜发生地震,网上流传的视频中,一些男女赤身露体就往大街上跑。或许地震的时候,在建筑物有可能倒塌的生死关头,这就是人生百态…那么,古代的读书人遇到类似的情况,周礼对他们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呢?
  • 儒家文化提倡的是入世的修行,传统的道德礼义都是须要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去遵守。《中庸.第十三章》有这样一段话——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 过去的孩子在学校读书,要学习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乐最为重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