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甯严正 教子有方

作者:曾敬贤
font print 人气: 306
【字号】    
   标签: tags:

唐代穆宁,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他的父亲穆元休,是唐代开元年间的著名人物,曾献书给皇帝,被委任为偃师丞,以儒学而闻名当时。

穆宁是明经科出身,调任盐山尉。那年安禄山造反,穆宁率兵拼力抵御。当时,颜真卿正率领地方军民,抵御安禄山的军队,穆甯被颜真卿委任为河北采访支使。他临赴任前,将自己的儿子们,都托付给自己母亲之弟(即舅舅),说:“如果能够有后代子孙,我死了也没有关系!”托付完儿子,他立即赶到颜真卿那里,对颜真卿说道:“我的儿子已经托付给人,祖先有了后代,我就可以跟从你作战,即使战死也没有关系了!”唐肃宗曾召见他,对他很为赞赏。穆宁性格刚直而又有气节,即从此事,也可见其一斑。

他在朝为官,不肯阿附权贵,沉毅寡合,所以当政者都十分讨厌他,总是在朝中压制他。穆宁为此闷闷不乐,说道:“时不我容,我不时徇,又可以进乎?”(意思是说,这些权贵们容不下我,我又不能苟且因循,迎合他们,难道还能够升任吗?)因而,他便称病不出。亲友们强迫他,他才偶尔勉强上一次朝。

穆甯后来以秘书监之职致仕。他平时在家家居,家教很严,对自己守寡的姐姐,总是恭敬侍奉。为了更好地教育儿子们,他曾经亲自撰写了一篇“家令”,将对儿子们的要求、及注意事项等,都写进里面,给每个儿子一份,让他们随时对照检查有没有做到。他又特意告诫儿子们道:“君子侍奉父母长辈,以培养自己高尚的志趣为最重要。我的志趣,只是正直无欺而已。如果事亲不取正道,即使有三牲五鼎这样丰盛的供养,我也不会感到高兴!”

唐德宗贞元年间,人们提起家教之严,总是首推穆甯以及韩休,这两家人家。韩休当时任宰相,也以要求子侄们严格而著名。

穆甯共有四个儿子:长子穆赞,官御史中丞;次子穆质,官右补阙;三子穆员,官侍御史;最小的儿子穆赏,官监察御史。都以正直而守道,和睦友善而著称。

当时的人,将他们兄弟四人,比作四样美味的食物:穆赞少俗气而有风格,比作乳酪;穆质美而多入,比作酥油;穆员被比作醍醐(读:提胡,旧时指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精华);小儿子穆赏则被比作乳腐。世人称他们为“四珍”,可见兄弟四人,端正高洁的品格。

穆甯要求儿子们:应该首先培养自己的品格,而不应该首先注意那些形式上的东西,这种家教思想是难能可贵的。所谓事亲的孝道,供养父母长辈,物质上的供给并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倒是以正道事亲,以正道尽孝,这种思想,即使到了现在,也仍然是非常正确的。

(《新唐书・穆宁传》、《新唐书・穆员传》)@*#

责任编辑:梁馨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东汉时代的杨震,少而好学,博览群籍,学问深湛。当时的儒者都对他十分敬重,因他是潼关以西的华阴人,所以都尊称他为“关西孔子”。
  • 仇览,他年轻时,是一个十分平凡的书生,乡里都不知道他的名字。到四十岁时,才出而为吏,被选为亭长。逢到人家有丧事或遇灾害,他都亲自相助,扶持、赈济贫穷鳏寡之人。他在任尽心尽职,结果刚上任一年,地方上就风气大变,民风渐渐淳厚起来。
  • 有个名叫却雍的人,本领很大,能识别盗贼,他能根据盗贼眉宇间的神色,就能掌握盗贼的真情。
  • 从前,齐国有个人,非常想得到金子。他早也想,晚也想,吃饭想,睡觉想,想得简直有点像发了疯,可就是看不到哪儿有金子。
  • 王氏再一次显示出她的大度,她照样真心诚意地对待自己的小姑,为她置屋买田,又精心教育、扶养自己的外甥,对待外甥和自己的子女完全一样,毫无偏心。
  • 韩信本是淮阴人,出身贫寒,自幼父母双亡,而且性格放纵,不拘礼节。他家里没有什么财产,既不可能被推荐做官,又不会经商、种地,一直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常常是有了上顿没下顿。只得依靠别人度日,这里混一顿,那里蹭一餐,许多人都很讨厌他。
  • 孔子的话,深刻地教导人们:随便收纳坏人,就是招祸的根苗!
  • 以小寓大,从这件小小的事情中,可以看出张祁平时对儿子张孝祥的教导。他自己立身端正,也以正道教育儿子,教育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 雍正帝登基后,田文镜才开始显露出他的才干,并很快成为地方督抚之楷模。这当然与他多年在官场磨练出来的精明才干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遇到了能够识别、提拔他的英明君主。
  • 王旦虽身为宰相,却时时不忘以节俭治家,不准家人追求奢华。他的官职屡屡得到升迁,每当他升官,家人向他表示祝贺时,他总是立刻予以制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