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引导孩子当Maker 父母亲该这么做

人气: 154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大纪元2016年03月27日讯】(中央社台北27日电)全世界正掀起一波Maker(创客)风潮,要让孩子不落人后,父母亲的引导扮演关键角色。专家建议放慢脚步,鼓励探索和尝试,且不必急于接触新科技。

自造者运动被视为“第三次工业革命”,下一代孩子未来的职业,可能都跟Maker脱不了关系,连教育部近年都积极在各县市,挑选中小学成立Maker中心。

在北台湾,国立台湾科学教育馆身处Maker运动核心,每逢假日B1的科学实验室,总是挤满大小朋友和家长,从手工艺、3D列印到机器人,各种营队和课程都非常抢手。

拥有丰富Maker教学经验的科教馆助理研究员林铭照,看到许多家长把Maker当补才艺,急着报课程和看到成果,反而让孩子意兴阑珊。他接受中央社专访,给予有志培养孩子的父母亲诚挚的建议。

(一) 别急着玩新科技 先搞懂Maker是什么

台湾人一提到Maker,多半想到3D列印、雷射切割等数位制造工具,然后就认为是“有钱人的玩意”。但林铭照却认为,Maker工具其实随手可得,他以橡皮筋玩具枪为例,用3D列印可以做出帅气的成品,但三、四零年代用竹筷子,照样能打造出来。

林铭照说,太早接触数位制造工具,可能会使孩子丧失训练“手眼协调”的机会,应多摸一些“Low-tech(低科技)”的基本工具,着重教导工具的原理,国中开始再接触3D列印也不迟。

林铭照表示,Maker的关键是“问题解决”的能力,面对各年龄层的孩子,可以设计出不同阶段的学习模式。例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童,父母亲不妨从装电池、更换日光灯管开始,让孩子从日常生活中学习,并得到成就感。

(二) 鼓励探索和尝试 别急着看成果

科教馆的许多Maker课程,常遭家长投诉,上了2、3小时的课,孩子却没有带回任何作品,逼的林铭照也不得不设计一些“食谱式”模组,让学员在简单几个步骤下完成几个小玩意,以便拿回家交差。

林铭照认为,家长太急着看成果,可能适得其反。Maker的精神是鼓励探索、多方尝试,与其像说明书一样按部就班地完成作品,不如让孩子发挥想像力。他曾观摩国外专家上课,把一堆看起来像是废铁的东西堆在桌上,要孩子自己找零件,组出一套动力机械,得出的创意非常惊人。

(三) 开心Play最重要 家长要学会放手

在所有学习活动中,“动机”和“兴趣”永远是最佳的触发器,并能自动自发地走的长久。林铭照看到许多家长近乎“把屎把尿”地跟孩子一起上课,自己上的起劲,孩子却意兴阑珊。

林铭照呼吁家长们学会“放手”,其实很多道理在家里讲一百次都没用,把孩子丢到学校一两天,瞬间就学会了。其中奥秘就是“同侪模仿”,看到同年龄的人怎么做,也就跟着做,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的习惯和素养。

(四) 学习像打怪练功 关键是黏着度

林铭照以打怪练功的电脑游戏为例,之所以能那么迷人,设计者有一套难易度的拿捏。一开始的关卡必须很容易,让人容易上手,但后续关卡也不能太没挑战性、让人觉得无聊,难度要慢慢增加,让人一玩上就不可自拔,也就是制造“黏着度”。

林铭照建议家长,耐心地让孩子摸索和尝试,从解决日常生活的小问题开始,成功了不吝于给予鼓励和奖励,让孩子有“破关”的快感。

另外,家长在过程中可以不断问问题,慢慢引导相关知识和技术,小朋友很吃这一套。然后最重要的是,如果小朋友提出问题来挑战,大人也千万不要畏惧,把“去学校问老师”放在嘴边,不妨一起上图书馆、打开网路找答案。

同场加映:简单Maker实验 你也做的到(影片)

(一) 水中光的折射:

1. 取一张小卡画出老虎的图案,包进透明塑胶套中,再在塑胶套上画出简单的兔子图,两个图案的轮廓重叠。

2. 取一个水箱,把步骤一的成品缓缓放进水中,视觉上会发现原本的老虎,进入水中因光线折射的关系,变成了兔子。

3. 同样原理可以设计出更多有趣的作品,例如在小卡中小密码,塑胶套上给予加工,没放进水中时看不出所以然,放进水中后就能明了。

(二) 看的到的声波:

1. 将一个大型透明塑胶管一端封死,管中放置大量保丽龙球,另一端套上透风的布纱。

2. 从透风端对管内出声,就可看见保丽龙随声波起舞。

3. 可以用不同的声调,或是接上喇叭,观察不同的声波型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