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翁启惠诺贝尔奖呼声高 身陷台浩鼎利益纠葛

人气: 171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大纪元2016年05月10日讯】(中央社台北25日电)专长糖分子研究的中研院长翁启惠,是前院长李远哲之后,目前“最接近诺贝尔奖”的台湾人。不过,浩鼎风暴的延烧,不但让翁启惠学术光芒失色,他甚至请辞,而检调也正在调查。

翁启惠出生于嘉义县义竹乡望族,家中历代人才辈出,翁家古厝甚至已成为当地景点。在这样书香世家中长大,翁启惠的求学历程并不如外界想像顺遂,一直到30多岁,才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

翁启惠在美国逐渐崭露头角,尤其在有机化学及糖分子科学,改变了大众对糖分子的认识。翁启惠跟媒体谈及这段扶摇直上的历程,归功于41岁获得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TSRI)讲座,因此可全力投入研究,不必像多数年轻学者忙着四处筹措经费、申请研究案。因此他返国后也积极储备类似讲座,为台湾年轻科学家创造研究环境。

翁启惠在美国发展20多年,2003年返台接掌中研院基因体中心,2006年从前院长李远哲手中接下中研院长职务。他曾说,放弃美国工作回台,薪水少了不只一半,技转合作的机会成本损失,更是难以估算。但是为了扶植故乡的学术发展和生技产业,他从不后悔,即便近来身陷浩鼎风暴,仍不断强调自己未改初衷,

中研院长任内,翁启惠主要承袭其美国经验,致力产学合作。他号召国内多位企业家捐助,成立奖金高达新台币2500万元的TBF讲座;润泰集团总裁尹衍梁成立“唐奖”,也透过翁启惠的关系,委托中研院评选。

但也因此,翁启惠遭攻击和业界走太近,成为其致命伤。他和中研院最初几位文史哲出身的院长,有着截然不同的作风。曾有立委质询,指蔡元培去世时“身无长物”,胡适也只剩下几百美元积蓄,以此对照翁启惠遭外界质疑的丰厚身家。

翁启惠在院长任内,说服政府通过生技新药产业法令,允许研究人员技转后取得股权,增加学术研究的诱因,却也因此与社会认知的“高风亮节”的知识份子形象渐行渐远。

在立法院,朝野立委多半敬重翁启惠的学术成就,不如对待其他部会首长那般炮火猛烈,多数时候是以“请教”的口吻。唯有在谈及产、官、学间的纠葛时,有较严厉的用词。

对于各界质疑,翁启惠拙于应对。他对学术研究十分严谨,甚至学术议题专访时,也希望媒体完稿后让他检查一遍,对字句斟酌再三。不过据以用于人际沟通,尤其面对立委质询,或在记者会上受访,他的美式倒装语法常让各界头痛,也因此产生许多误会和争议。

翁启惠最终难敌水土不服,院长任期的最后几个月内,学者形象因浩鼎案重创,办公室也史无前例地遭检调搜索。如今,或许一座学术上的诺贝尔奖,才能助他挣脱现实政治上的困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