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 孩子身陷电子产品

专访 视频与游戏隐患问题专家 黄承斌
font print 人气: 918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2016年05月27日讯】当今世界已兴起善用电子媒体的风潮。而电子平台历来就像一柄双面刃,既可以帮助人快捷地查找资料,也可以迅速传递消息,帮助新闻被封锁地区的人们了解世界与真相。同时,电子媒体上视频与游戏隐患对于青少年的危害也一直困扰着社会。当这些隐患袭击孩子时,家长、老师和社会是要选择坐以待毙、还是要行动起来做些什么?

近年,社会各界媒体、学者纷纷发声呼吁重视电子产品的危害性。不少世界著名学府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经反思后开始归正教学方式,不再鼓励学生带电子仪器到学校,认为学生使用电子产品对学习帮助很有限,而带来的负面效应却远远超出预想。

本文特邀视频与游戏隐患问题专家、加拿大大温哥华列治文瘾患服务中心(Richmond Addiction Services)资深辅导员黄承斌(Benjamin Wong)剖析电子产品社会问题。由于深谙电子产品对于年青一代的严重破坏性,早在三年前,黄承斌就已致力于呼吁家长、社会帮助青少年远离电子产品。黄承斌就职的列治文瘾患服务中心是由加拿大政府资助的、治疗视频与游戏隐患问题的四个定点机构之一。

电子平台导致自我为中心

视频与电子游戏引起的少儿隐患问题早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对于最易受环境影响的少儿来讲,电子平台容易导致他们选择视像活动多于选择现实生活的交流,因而缺乏合理的人伦沟通能力,形成自我中心及消耗取向。

黄承斌指:电子平台并非中性,而是充斥着娱乐和游戏性质,包括多色彩、节奏快、方便等吸引人的元素,从而驱使人产生 “快”、“多”“新”的消耗(费)主义取向,令参与者在“领略”这个平台的方便、快捷、娱乐好处的同时,受到负面影响:

例如会刺激人的消费欲和占有欲,使参与者易养成自私性格、只顾个人需要、缺乏待人接物的锻练、没有耐心等等。

三方面测少儿是否陷网瘾

黄承斌指电子产品包括“智能”手机、电脑,而电子平台则包括社交媒体、电子游戏、互联网(通常用于资料检索)。

专家们通常从三个方面(三个级数)去判断青少年儿童对网络的迷恋程度:

其一,控制程度:是否可控制自己、只是把电子产品作为使用工具,还是被电子产品现象控制、影响生活?

其二,参与者的冲动性:是否经常想着下一次上网、不愿意与家人交流?

其三,参与者的戒断性:不能上网时出现了身心异常症状。

家长学校错把科学当神拜

黄承斌认为:家长与学校失职,导致视频与游戏引起的少儿隐患问题严重化。“一些家长由于对历史、尤其对于科技发展的历史不甚了解,“错把科学当成神来拜!”

他指:“现今社会营造了科技能够解决人的忧虑的假象,是用物质而不是从精神上让人无忧虑。”

“家长、学校的失职应归咎于经济体制的失职——追求经济最大化。其实根据有历史记载的几千年人类历史来看,人类的生活不是来源于科学的。”

视像非孩子理想成长模式

黄承斌呼吁家长应持智慧的方法、应以自我负责的态度来看待科技(包括电自产品)。莫错把科学当成神来拜。他认为科学带给人类有得有失,其实就以电子产品这类消费科技为例,此类是属于用钱能够买到的科技,而花钱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而“现代科学根本不把人当人。”

他认为:“生存的意义不是为了解决,而是爱惜和尊重生命” “现今世界的问题是:不知足!其实如果人的自我价值是肯定的,那么只要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人就应该是感恩和知足的。”

“如果人无自我价值,就很容易有机会被视像、时尚影响自己。”“视像不是理想的成长模式”“年轻人自我处理情绪的能力还不够,往往通过几张照片去判断他人的生活一定比自己好。而成年人判断能力较强,明白照片不代表生活全部。”

电子广告混淆产品与人的价值

黄承斌认为“一些电子广告的推销手法无异于玩弄消费者的心情,“把产品的价值误导为人的价值——将产品渲染成‘人的身份象征’,误导了一些自尊心弱的人、或对一些很在意人家怎样看自己的人,令这些人花我的钱、买我不需要的东西,威(炫耀)给我不喜欢的人看。”

例如小轿车是载客代步的运输工具,无论什么款式的小轿车其功能都莫过于此,但后来为了竞争,汽车的颜色和花款就多了起来,而广告却把时尚与身份挂钩

“时下流行的消遣方式就是带动人情绪的一种行为,不然你看看现在的专业仓库里,为什么人存的物质越来越多,有新闻报导说有很多这类寄存东西竟然长达10年都没人碰一下!”

电子产品带来身心健康问题

黄承斌指:“电子产品带来的负面问题已经成为精神健康问题”。

网瘾对人类精神的危害包括如下方面:

1, 自我处理情绪能力减低——电子产品人人误认为会令自我不好的情绪减低(从短视角度来看玩游戏似乎永远令人快慰,上网给人错觉是能医百病,犹如在世华佗,其实减少了青少年实际面对学习处理情绪的能力(面对面沟通可参与关系、情绪);

2, 减低善用“创意”的机会——所有创意都是在宁静的空间、没有干扰的情况下产生。

网瘾对人体生理的危害:

1, 失眠,或睡眠质量差,令健康打折扣(尤其青少年的发育基本都是在睡眠时间发生);

2, 大小便失调:坐的时间太长——电子产品的目的就是让人久坐;

3, 眼睛干燥——被光线刺激严重。

学者呼吁远离电子产品

黄承斌介绍: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教授如今的趋势是不鼓励学生带电子仪器到学校(该校在2000年初时曾鼓励学生使用电脑),认为学生使用电子产品对学习帮助很有限,唯一好处就是找资料快、对老师方便。

教授们留意到学生用电脑而不是手抄笔记,无异于变成书记员而不是学生(学生需要学会观察、尊师重道、良好的学习态度),减低了学术交流的机会。不能够将知识与智慧融合在一起。

学术界更有众多文章书籍分析视频和电子游戏对人的道德、心理产生的不良影响,例如:有关暴力视频游戏对攻击性行为、好斗、生理觉醒和遵守社会道德准则的影响, 《心里科学》杂志;电视广告、亲自冲突与不快乐对儿童的影响,《应用发展心理学》;青少年玩电子游戏与其他活动所花费时间的关系,《儿科和青少年医学档案》 ;过度玩电脑游戏和看电视对学龄儿童睡眠模式和记忆力的影响 ,《儿科》,等等 。

如何减低青少年使用电子产品

黄承斌指出:青少年沉迷网络或打游戏代表家庭关系非常遥远。家长不妨尝试以下方式来帮助孩子远离电子产品。

1, 增加现实生活的接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 坚持亲子沟通,在享受天伦之乐时拿走所有电子媒体;

3, 改善生活方式:需要时间日积月累,去增加亲子间非电子活动的共同兴趣及乐趣,例如:踢足球、打网球、吃云吞面、听音乐、阅读、登山、游泳、打坐等等。◇

责任编辑:邓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纪元记者黄珊蒂新西兰奥克兰报导)澳洲一项新研究结果警告:家有5岁以下孩童的父母应严格限制孩子使用iPad和其他电子产品的时间,以避免造成他们日后的颈部和背部问题。
  • 续上期)大家可能都听过”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教授是一位教育心理学家,他曾进行过一个有名的教育实验。有一次他到一个班级,当场点了一些学生的名,并告诉老师和同学们,说他们是天才,将来一定会有出息。从此,被罗森塔尔教授肯定的学生不仅自己认为将来一定有出息,连老师都另眼相看。果然不出教授所料,20年后被点名的学生确实比较出色。人们以为罗森塔尔教授有什么特殊的识别“千里马”的本领,于是纷纷向他请教。不料教授说,当年他完全是随意地点了一些学生的名。至于后来他们比别的学生出色,完全是一种心理效应。之后,人们就将这个与心理教育有关的事例及其中的规律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 近日,曾出演过《辣妈正传》的孙俪为推广自己主演的新剧接受采访,当被问及有关“辣妈”的话题时,她不仅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崭新的定义,而且分享了借剥橘子“小中见大”,让孩子明白事理的经验。
  • 一份最新报告显示,美国近半青少年承认自己“手机上瘾”,多数父母也认为自己的孩子上瘾。不过有趣的是,在对孩子感到忧虑的同时,许多父母自身也 手机上瘾,他们往往采取“照我说的做,别照我做的做”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别沉迷电子设备。专家建议上瘾者为自己设限,一步步戒除“手机瘾”。
  • 浙江温州小学三年级学生皮皮(化名)因学习需要,在妈妈黄女士的手机瑞安装了5个APP学习软件,每天放学回家便做老师在APP上布置的家庭作业。然而,皮皮对这些学习软件已经痴迷,为了在APP上获取更高的排名,皮皮甚至半夜起来做题目。
  • 在成长到学龄的这个阶段,孩子们正在培养和练习帮助新朋友、与他人相处和交友能力。还有自我调节和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
  • 学龄儿童往往喜欢独立,但他们仍然需要你的爱、关注和认可。在成长和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导。这些限制可以帮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并为开始上学后的新规则、惯例和责任做好准备。
  • 我们已经知道,儿童都会努力追求优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将他们的努力追求导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须确保,孩子的努力可以获得心理健康与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调。
  • 我们知道,不劳而获的成功多么容易转瞬即逝,因此训练儿童满怀企图心没有什么好处;更重要的是训练他具备勇气、坚忍和自信,这样他才能体认到失败时永不气馁,而且应该视“失败为需要被解决的新问题”。
  • 我们一直在推广学前教育课程。诚如近日《纽约时报》一篇文章指出,学前班远远供过于求,还提到“幼儿教育提倡者说,如果家长知道学前教育的好处,可能会有更多的家庭报名参加。”然而这些所谓的好处往往难以实现。从各种学术研究得知,上学前班的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可能遭遇困难,在行为和学业上落后于没有上过学前班的同侪,而且在学涯后期被留级的可能性增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