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发布 聚焦美中制造业领域竞争

报告:美国制造业5年内超越中国 领先世界

人气 1460

【大纪元2016年05月03日讯】(大纪元记者徐若水综合报导)德勤全球消费与工业产品行业与美国竞争力委员会联合发布的《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在国家制造业竞争力排名中居首,但预测未来5年内就会被美国超越。另据美国经济政策协会统计,2001~2013年间美国有320万个工作岗位流失到中国,其中3/4涉及制造业。而2000~2015 年间回归美国的就业岗位中有约60%来自中国。是什么原因使美国就业机会这样流动?美国制造业现状究竟如何?

美中在制造业领域的竞争,向来是全球智库最感兴趣的课题。但抛开竞争思维,美国制造业到底是在衰退还是复兴?促使美国制造业释放未来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何在?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

“衰退”的背后:产出和效率持续增长

美国制造业就业岗位2000年以来减少了30%以上,在发达国家中仅少于英国,超过1930年代大萧条时期。1950年代初,美国制造业增幅占全世界的 近40%;到2002年降至30%。中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在2010年达到19.8%,超过美国的19.4%,引发对美国制造业衰退的关注。

但所谓“衰退”迹象的背后,是美国制造业产出和效率的持续增长。即使在2000年以后,美国制造业的增速仍高于传统制造业强国日本和德国。劳动生产率增 长41%,高于加拿大、德国、法国和日本。2007~2009年,34.6%外国直接投资进入制造业,高技术和资本密集型成品出口对美国出口增长提供最大贡献。

更重要的是,美国占据高附加值产业链顶端。博斯公司2011年发表的制造业分析报告中包含市场竞争力分析图,显示美国在高附加值和高技 术密集的化工、宇航、机械、医疗和半导体领域占据全球领导地位,弱势产业只是纺织品、服装、家电、家俱、计算机设备等方面,因此仍是制造业价值链的掌控者和主导者。

丧失成本优势 中国专家吁体制性改革

美国企业大量将制造环节外包或转移至低成本的海外,因而流失不少工作机会。但随着亚太地区工资上涨、美国本土制造意识兴起,以及产业结构改变等因素,市场因素就已让工作岗位缓缓回流美国。针对这种现象,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认为,中国现在在土地成本、电力成本、劳动力成本都已失去优势。

胡星斗说:“中国东南部一些土地价格比美国高很多。美国人的劳动生产力是中国人的 3~4倍,而中国人的劳动力成本却在不断的上升,达到所谓的‘路易斯拐点’。从工资来看,中美之间的差距可能是7:1左右。但考虑到劳动生产率,这项差别 可能只有2:1左右。再考虑到劳动力成本占制造业的比重会不断下降,中国制造业成本相对美国的优势可能只有10%左右。如果考虑到中国的物流成本远高于美国,中国物流费用占GDP的比重约是美国的2倍多,这样算来在美国生产会更划算。其他要素还包括燃油、制度成本也就是法制方面,更重要的还有吸引人才方 面,中国还是与美国相差很远。”

胡星斗还提到中国在供应链的保障和完善方面的不足,缺乏追求高品质精神,以及产能输出时把污染等问题留在中 国、限制民间持有外汇但逾9成对外投资亏损等情况,但他强调:“中华民族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历史上有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国有体制、学而优则仕的风气, 以及1/3人养活2/3人的现状阻碍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中国需要体制性的改革”。

“赢在未来”:美国制造业战略性复兴

美国制造业“复兴”还有更深层面的意义。从工业化开始,美国的服务业比重就高于制造业,始终依靠创新支撑在世界制造业中的领先地位。金融危机后,美国提出“制造业 回归”理念,制造业出口在2009~2012年之间增长47%。而面对中国制造业总量的挑战,美国推动的是“赢在未来”的战略。

美国对制造业地位的关注包含多重因素:一是人口老龄化、贫富差距拉大、劳动参与率走低、贸易逆差持续的压力,二是乘数效应,三是对创新的作用。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的研究表明,每1美元的制造业增加会给其他部门带来1.4美元增值,每1个制造业岗位将带动其他1.6~5个岗位的就业机会。在美国,制造业占私人部门研发的比例超过2/3,约70%国家研发人员从事与制造业相关的工作。

金融危机后美国对制造业的反思,表面看是源于增长、出口和就业问题,更深层面则是对美国原先所主导产业分工模式弱化的关注,积极探索制造与服务一体化布局的网络平台型产业分工模式,攫取价值链上利润最丰厚的环节,并按照最符合自 己商业利益的方式安排整个产业链的协作方式。如今,工业互联网已成为美国重构产业分工的重要方向。

跨领域的互动合作推动网络平台型产业的分工 形成,做法包括:一是制造企业与通讯信息技术企业合作,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二是互联网企业快速进入制造业领域;三是世界金融、传媒和艺术中心纽约的科技 创新地位提升,凸显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创新。从本质上看,美国制造业回流是产业分工重构的重要表现,是引领智能化生产方式,满足个性化定制需求,制造与 服务一体化布局的新型生产组织方式,也是在培育构建网络平台型产业分工的产业基础。

工作流失没想像多 美盼减少贸易逆差

在2016年美国总统竞选中,一个热门话题就是有关美国就业流失到海外的问题,两党领先参选人都承诺会严厉对待把工作岗位转向海外的企业。然而事实是,就业岗位回归到美国的数量连续第2年与离开美国的数量基本持平,甚至还要高一点。

美国2015年新增6.7万个制造业岗位。自从2010年以来,已有24.9万个就业岗位从海外回归美国。但美国的贸易逆差仍在5千亿美元左右。劳动密集程度最高的工作传统上由海外工人完成,如服装、家俱和玩具生产。美国工人生产的服装只占境内服装销售的约3%。

减少贸易逆差对美国中产阶级会带来显着影响。回归倡议组织主席莫瑟尔说:“如果我们的进口只是和出口一样多的话,大概能增加400万个制造业岗位,基本上是给中产和中产富裕阶层增加的岗位。这对我们国家的收入不平等会有很大影响,因为中产空心化是导致收入不平等的主因。”

劳动成本低廉和监管较少通常是美国企业把生产转移到外国工厂的原因。但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加上国际运输成本高昂,减少了离岸生产对一些企业的吸引力。不过,可能导致制造业工作回归速度放缓的一个因素是缺乏熟练技工。

莫瑟尔说:“我们没有足够的熟练技术工人,一个原因是学生不选择进入制造业。因为他们认为,所有这些工作都到海外去了,所以他们觉得在这个领域接受培训没有前途。因此,向他们展示这些工作正在回归,我们能获得具有竞争力的劳动力。”◇

责任编辑:朱涵儒

相关新闻
美国制造业数据利好引致澳元上涨
美国制造业从海外“进口”工人
美国制造业依然领跑全球 4种误解待消除
美国制造业联盟:北京不遵守游戏规则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