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你不了解的孙权 固本图远命世之英

作者:刘晓

孙权像。(大纪元制图)

font print 人气: 1507
【字号】    

唐代诗人王勃曾写过一篇散文《三国论》,其中相当简练地概括了孙权身为帝王“举贤任能”的特质和其一生中取得的重要功绩:他继承父兄的事业,委周瑜、鲁肃以重任。因为周泰的伤势而哭泣,为吕蒙的病情祈祷上天,爱惜朱桓的才能而不加罪于他,听取张昭的谏言而屡屡拜访。(正因为他如此爱惜人才,)所以吴国的边境能南到交趾(今越南北部),赶走了五岭的士兵;东到海隅,拥有了百越的百姓。地方扩大到五千里,士兵拥有数十万。孙权不愧是神武雄才、命世之英。

固本图远 开发江南

孙权即位后,除了通过军事行动开疆拓土、稳固政权外,还通过联姻、招抚等形式与江东世族建立联系,以获得他们的支持。与此同时,孙权还注重对长江以南地区的开发。

东汉以来,长江以南一带虽有所开发,但很多地区还是荒芜之地。东汉末年北方战乱,使不少老百姓南迁,他们带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生产技术。孙权遂召集这些移民从事农业生产,并推行屯田。屯田分军屯和民屯,专设典农校尉、典农都尉、屯田都尉等职官管理,屯田兵且耕且战,屯田户只需种田,免除民役。为了鼓励将士屯田,孙权还将为自己驾车的八头牛改作耕牛。

当时江南许多地方,使用火耕水耨等落后的耕作方式,在孙权的提倡下,开始推行两牛一犛的耦耕法。此后大量的荒地开垦出来,粮食产量也逐年增加。孙权还十分注意兴修水利,他下令修筑东兴提,防止巢湖水害,并开凿了东渠和几条运河,使水路交通得以发展,同时也便利了农业的灌溉。

在商业方面,孙权曾组织一些士兵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还设立了相应的商业管理和经营机构,如在都城建业设立官方纺织作坊“织络”生产高级丝织品等。建业还有两个大市场,用于商品交换。

在良臣的辅佐下,二十多年间,孙权将东吴治理得井井有条,并且通过开发江南,将江南的广大地区由蛮荒之地变成了富庶之乡,江南空前繁荣。东吴的造船业、手工业及商业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据三国康泰撰写的《吴时外国传》记载,东吴的海船最多达七帆,这种海船从南海加那调州乘风航行至大秦,也就是古罗马帝国,只需要一个月。这种多帆多桅船的好处是,斜移的帆面各自迎风,后帆就不会挡住前帆的受风,所以可以快速行驶。这种技术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有如此先进技术的东吴,造船业自然也相当发达。东吴在建安郡即今福州设有典船校尉,掌管刑徒造船;此外,还在沿海永宁(今浙江温州市)、横阳(今浙江平阳县)、温麻(今福建连江县)等处设置“船屯”,用以发展造船业。史载,在东吴被灭时,光官方就拥有舟船五千多艘。而东吴造的战船,最大的上下五层,可载三千名士兵。孙权乘坐的“飞云”、“盖海”等大船更是雄伟壮观。即使在海上的普通大船也要长二十丈,高水平面二三丈,可载六七百人。

开拓海疆 远交南洋

有着先进造船技艺和航海技术的东吴,自然不会忽视对广阔的海域的探索。史载,孙权时期,东吴进行了数次大规模的海上远行。

● 驻军台湾

台湾在古代曾被称为“夷洲”、“琉求”。据三国东吴人氏沈莹所着《临海水土志》,夷洲在临海郡(即今浙江宁海往南一带)东南两千里,由此可以确知“夷洲”即今日台湾。其书中描述与今台湾北部相似,书中所载夷洲土人的风俗习惯等也可从今台湾高山族中找到,这说明夷洲即台湾。另《元史‧琉求传》(二百十卷)中也写道:“琉求,在南海之东。”

公元230年,孙权打算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万余名官兵“浮海求夷洲及亶洲(古代日本)”。亶洲在海中,传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将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山及仙药,止此洲不还。东吴也有人航海被大风吹到亶洲的。孙权的想法遭到了重臣陆逊和全综的一致反对,他们认为“万里袭取,风波难测,民易水土,必致疾疫,今驱见众,经涉不毛,欲益更损,欲利反害”。不过,孙权没有听从。

《临海水土志》中记载,卫温、诸葛直率兵出海后,到达了夷洲。他们先沿海岸航行到福州、泉州,然后横渡台湾海峡,在今台南市和嘉义一带登陆。在台湾驻扎了一年时间后,也没找到亶洲,后因军士水土不服返回大陆,随船返回的还有台湾土着居民数千人。这是台湾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政权统治及驻军记录。此后,台湾与大陆有了更多的交往和交流。

● 日本古书有“吴国”

虽然卫温、诸葛直前往亶洲之旅没有成功,但这并不表明东吴和日本没有交往。近代至1984年在日本先后发掘出三百七十多枚吴地所产铜镜,证明两国间商业贸易的存在。在日本古书《日本书记》和《古事记》中称呼后东晋南朝为“吴国”,称其人民为“吴人”,来自南朝的丝织品、服装、床具都被冠以“吴民”,这说明东吴对日本影响至深。

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后人摹本)中的吴主孙权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公有领域)

● 高句丽称臣进贡

孙权时期,其船队还曾远达辽东。当时的辽东虽然是魏国的势力范围,但实际是由公孙一族在那儿当土皇帝,此外,还有高句丽等在该地建国。早在建安年间,孙曾就派遣使者渡海去辽东与公孙康联合,但使者被杀,两家自此结仇。

公元228年,公孙康之子公孙渊成为辽东的新统治者。他一边接受魏国的封爵,一边又主动派遣使者和孙权示好。东吴的舰队又出现在辽东和江南之间的海面上,从事民间商品交换。曹魏对此鞭长莫及,而驻当地的官吏也是无可奈何。232年三月,孙权组建了规模“浮舟百艘”的舰队,派遣将军周贺、校尉裴潜为统帅,前往辽东。消息很快被魏国知道,汝南太守田豫设下伏兵,在东吴船只九月回程之际,率军突然杀出,周贺被斩,上岸士兵均被俘虏,船只“多所没失”,裴潜幸免于难。孙权对此后悔不已。

可一个月后,公孙渊派使进献貂皮马匹等,孙权十分高兴,开始筹备又一次辽东之行。233年三月,孙权派遣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为使者,将军贺达、虞咨、中郎将万泰、校尉裴潜等人率领大军万人护送公孙渊的使者回辽东,同时携带金宝珍货,九锡齐备赏赐公孙渊,并封公孙渊为燕王。张昭等大臣认为给公孙渊的待遇过高,担心出现意外,但孙权没有听从。

果不其然,当公孙渊看到万泰等人另外携带用来购买战马的大量钱财货物后, 心生歹念,趁东吴使臣、将士毫无防备,将其一网打尽。金银财宝被公孙渊全部吞没,公孙渊还将张弥、许晏等首级交给曹魏表功。孙权得知后怒火中烧:“朕年六十,世事难易,靡所不尝,近为鼠子所前却,令人气涌如山。不自载鼠子头以掷于海,无颜复临万国。就令颠沛,不以为恨。”他当即要亲自率领舰队讨伐公孙渊,但在陆逊等人的劝谏下,才打消了这个念头。孙权还主动向张昭道歉。

令人意外的是,出使辽东的中使秦旦、张群、杜德、黄疆四人逃脱,竟然到达了高句丽(今朝鲜半岛北部),见到了国王位宫。他们随即称吴王给高句丽王及其主簿颁下诏书,还有赐品,但都被辽东劫掠。因高句丽和辽东公孙是世仇,国王位宫等非常高兴,不仅接受诏令,还派使护送四人回国,并上表称臣,进贡貂皮千枚、鹖鸡皮十具。孙权收获了意外之喜。于是,一年后,孙权派使臣拜见位宫,但使臣半路听说位宫已接到魏国幽州刺史的命令,要他杀吴国使者以自保。使臣遂寻机回国。

孙权的辽东之行开辟了由东海至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航线,自秦汉以来未能形成的大东北与大东南的直达航路得以贯通。后世晋朝南渡,就是通过这条航线,而六朝时期亦是由此航路频繁与朝鲜半岛诸国贸易。

● 远交南洋

226年,交阯(今越南)太守士燮卒,其子士徽作乱,为吴广州刺史吕岱“督兵三千人晨夜浮海”而灭,从此交州之地彻底为吴所据。

从224年至252年,朱应与康泰受孙权之命出使扶南和南海诸国,进行外交活动。他们远至林邑(今越南中南部)、扶南(今柬埔寨)诸国,经历的国家有一百余个,并与若干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回国后,朱应写了《扶南异物志》,康泰写了《吴时外国传》,这两本书是研究东吴与外国交往的重要资料,可惜二书均已失传,仅在《水经注》、《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通典》、《太平御览》、《文选注》等书中残存一些片断引文。

正是二人的成功出使,海外一些国家也遣使来到东吴。如243年,扶南王范旃遣使献乐人及方物;此外,林邑、天竺(今印度)和波斯(今伊朗)等国也派使节携带礼物到东吴,孙权以礼相待,回赠中国精美的丝绸等物品。自孙权时代起,中国和南海各国的交往日趋频繁。各国商船往返两地,可以说是东吴航海获利最大之处。

在吴韦昭的《吴鼓吹曲‧章洪德》中,对当时东吴和南海诸国的来往有如下描述:章洪德,迈威神。感殊风,怀远邻。平南裔,齐海滨。越裳贡,扶南臣。珍货充庭,所见日新。

此外,242年,孙权还派遣将军聂友、校尉陆凯航行至珠崖(今雷州半岛)、儋耳(今海南岛),在那里恢复了汉朝时建立的郡县制度。

● 前往大秦

据万震《南州异物志》上记载,234至237年间,有一个来自大秦国(古罗马帝国)的名叫秦论的商人来到交趾,交趾太守吴邈派人送到孙权处。孙权向他询问了其所在国的风土人情等,秦论一一说明。孙权为他在中国经商提供了种种方便。过了七八年,秦论准备回国,孙权派人送他回国,还送给他男女各十个仆人。而《吴时外国传》也说“从加那调州,乘大海船,张七帆,时风一月余,乃入秦,大秦国也”。

孙权既然能派人送秦论回国,进一步证明了东吴航海技术的先进和海上力量的强大。可惜因为史料的有限,对于孙权与海外更多的交往和东吴的强大,我们尚无法知晓。

命世之英

251年冬十一月,孙权在到南郊祭祀天地后便得了风疾,当年十二月,孙权急召大将军诸葛恪入朝,委托后事。252年夏四月,孙权病逝,终年71岁,在帝位24年。死后谥号“大皇帝”。庙号为太祖。

纵观孙权一生,亦可称得上是雄略之主,其“容贤蓄众,故海内望风”,其鼎盛时期所拥有的领土堪与曹魏匹敌,更兼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孙权真真是命世之大英雄也!@#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对于千古一帝秦始皇的伟大功绩,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唐朝大诗人李白在诗《古风》中也写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而民国史学家柳诒徵的评价是:“盖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
  • 统一了天下的秦始皇,不仅确定了“皇帝”称号,做了废封国、实行郡县制;采取三公九卿制;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法令;使车同轨、道同距等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了不起的事情,而且还留下了较为完整的法律制度,并成为后世各代王朝的范本。
  • 德国柏林有一座现存的巴洛克式的雄伟的宫殿,它是十八世纪初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的王后索菲‧夏洛特委托建筑师Arnold Nering设计的。在1705年夏洛特去世后,为了纪念她,腓特烈一世将宫殿和附属产业命名为“夏洛滕堡宫”。此后几经扩建。
  • 《易.系辞》曰:“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从今时回溯大约一万年,正是中华文明萌生的上古时代。那时鸿蒙初开,天与地,神与人,初次在这中原舞台绽放风采。那时的故事,流转万年光阴,历经一代代世人口耳相传,翰墨相续,似乎早已化作面目朦胧的传说。尽管如此,那些散落在历史缝隙的片段,始终为后人吟咏怀念,也教人不知疲倦,投入浩瀚烟海,追寻最初的记忆。
  • 越国,齐海,陶地;谋士,相国,富贾。三种角色,三重人生,却在春秋时期一位叫范蠡的人身上,呈现出神奇的统一。“重农抑商”历来是古代中国的治国传统,故而历史上能征善战者有之,辅国效君者有之,但以商人身份名扬天下的却屈指可数。范蠡以布衣之身,不仅官至将相,位极人臣,更能果断转型,投身商海,确立好善行德的商人形象,丰富了商人文化。他的才学与经历已教人惊叹,他所奠定的“中华商道”更为后世传颂。
  • 秦末汉初叱咤风云、并开两汉之基的大将军韩信,可以说是战无不胜。《汉书补注》引唐朝大将李靖的话说:“张良所学,《六韬》、《三略》是也;韩信所学,《穰苴》、《孙武》是也。”《穰苴》和《孙武》都是古代著名的兵书,《穰苴》的作者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军事家田穰苴,《孙武兵法》又称《孙子兵法》,是同时期吴国的将军孙武所着,该书计十三篇,被誉为“兵学圣典”。
  • 日本,作为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国,与中原有着数千年的交往史,最早在关于先秦的奇书《山海经》中出现过。其《海内北经》记载:“盖国在巨燕南、倭北,倭属燕。”倭,即古代日本的称谓。既然有“倭”的记载,必定有来自“倭”的人,也有去“倭”而返回的人。这说明中日交往在先秦时就已经存在。据考证,最早的中日交往的踏板是朝鲜半岛,从半岛南部乘船依靠海流前往日本,或从日本到达半岛,再从陆路去往中国的辽东。
  • 汉朝灭亡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与日本的往来依旧持续,中华文明继续照耀着扶桑之国。在此期间,更多的汉文典籍输入日本,日本人也开始大量使用汉字记事;而由西域传入中国的佛教也在此时东传到了日本。
  • 提起张三丰,闪现在人们眼前的是武侠小说和影视中那个仙风道骨、神功盖世的武当派宗师。然而,其中的描写不少是杜撰,历史上真正的张三丰是一位得道真人,并最终修成神仙,他在世间留下的神言、神迹,引无数人从此一心向道,哪怕是锦衣玉食、高高在上的皇帝。他的声名和事迹在明清两朝大放异彩,整整影响了两个朝代。一句“乾坤壶里坐,这个老先师”正是张三丰对自我最为真切的概括。
  • 张三丰画像
    “道人久已泯耳目,潇洒自如脱拘束。朝从扶桑日头起,暮去昆仑云脚宿。”业已得道成仙、潇洒自如游走在人间的张三丰,除了济世救人,化解危难外,还一再劝世人回头是岸,莫误在名利之中,总道是“古今名利总尘埃”。此外,他亦引导有缘人向道,乃至走上修道之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