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才大略汉武大帝(2)

【文史】汉武帝展雄才 董仲舒对天人三策

作者:刘晓

汉武帝通过全国海选,得到了一位奇才,即提出影响后世两千多年的“独尊儒术”思想的董仲舒。(大纪元合成图)

font print 人气: 5855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年轻的武帝即位时,天下太平,经济富裕,而这得益于其祖父辈们的“文景之治”。《史记》载,当时官仓里是新粮压旧粮,钱库里的钱数不胜数,多的串钱的绳子都断了。街巷中,许多百姓都有自己的马匹,田野中更是牛羊成群。老百姓是丰衣足食。然而,武帝并不想做个太平皇帝,年轻的他内心有着灭匈奴、抚四方、一统天下、施仁德于百姓、光大祖宗基业的远大理想。他即位后采用新纪元,即以建元为年号,就是在昭示自己宏业的开端。这一纪元方式为后世皇帝所仿效。

汉武帝策问 董仲舒对答

汉武帝深知,要想实现自己的雄才大略,一定要有人才做基础,要广用贤才来推动自己的新政。因此即位后,他马上下诏命令全国官吏向中央推荐肯于进谏的贤良方正的人才。此次选拔不设门槛,只求真才实学之人,而其采用的选拔官员的制度正是汉初至隋朝的“察举制”,即通过考察推举选拔官吏。

汉武帝的诏令下达后,各地贤士纷纷上疏自荐。此次海选,汉武帝选用了100人,其中有两个重要人才,一个是提出影响后世两千多年“尊儒”思想的董仲舒,一个是“奇才”东方朔。

Spring_and_Autumn_Annals_annoted
董仲舒是公羊派《春秋》的大师。图为儒家五经之一的《春秋》复刻本。(公有领域)

才华横溢的董仲舒,是公羊派《春秋》的大师,自30岁时就四处讲学,声名极盛,他也是这次推荐考试中的第一名,因此进入了“皇帝提问环节”(即“对策”环节)。汉武帝对董仲舒进行了三次策问,董仲舒以三篇策文应答。因为汉武帝这三次策文都与天、人关系有关,因此董仲舒的三篇策文被称为《天人三策》。天,指的是“天道”。

汉武帝的三次策问分别是:巩固政治的根本道理、治国政术和天人感应。董仲舒从五个方面回答了汉武帝。

一是新王改制。董仲舒认为,当一个王朝出现更迭,新皇帝就是“新王”,就应该改变王朝的制度和仪式,且首先从更改历法、崇尚的颜色开始。原因在于“君权神授”,王朝的更迭取代乃是天意,非人力可以改变,皇帝的权力也来自上天,是命中注定要来拯救苍生的。是以,新王朝改变制度、仪式,是顺天意,开启新时代的象征。

二是“大一统”,即统一天下。这与汉武帝渴望平定匈奴、实现天下的“大一统”的理想不谋而合。

三是“兴太学,举贤良”。太学是国家的最高学府,“兴太学”就是培养社稷人才。“举贤良”则是广纳天下贤才。董仲舒建议汉武帝每两年便向天下征召人才,并将察举制规范化、制度化。此建议对于求贤若渴的汉武帝来说,亦是一拍即合。

四是“尊儒”,即“推明孔氏,抑黜百家”。董仲舒认为,如今老师们传授的道理都各不相同,每个人所持的观点各异,诸子百家所专研的方向也不一样,所以君主如果不能掌握统一的标准,法令制度不断变更,臣民就不知道应该遵守什么和如何遵守。因此,对于不在“六艺之科”、孔子学说范畴内的,应该断绝其传播渠道,禁止它们与孔学并进。这样,不正的学说就会消失,朝廷就可以做到政令统一,臣民也就知道应该遵循什么了。

五是“更化”,即改革。董仲舒认为改革对于一个王朝来说非常重要,汉朝自建立以来,虽然希望发展壮大但却没能如愿的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改革。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让汉武帝相见恨晚,与其不谋而合,更让他跃跃欲试。其中的“尊儒”思想,对于不满足于汉朝一直实行“无为而治”的汉武帝来说,更是他一直想推动革新的突破口。

窦婴封相 重用儒生

在听了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后,汉武帝任命其为江都相,并开始着手新的人事安排。西汉时期位列三公之首的丞相的权力很大,因此任命丞相事关重大。汉武帝首先废去了遵循黄老政治主张的丞相也是自己老师的卫绾,其后任命祖母窦太后的侄子窦婴为相,舅舅田蚡做太尉,掌握军权。窦婴为人正直,而且这两人都喜好儒学,一方面符合汉武帝尊崇儒术的政治方针,一方面汉武帝可以借助二人巩固皇权。

两人上台后又推荐了儒学学者王臧、赵绾分别担任御史大夫和郎中令。推崇黄老思想的窦太后没有想到年轻的皇帝竟组建了一个儒学内阁。

建元新政遭波折

为了推行尊崇儒学、维护皇帝权威的新政,汉武帝以隆重的礼节去请天下最有名望的儒学大师申生,询问天下大事,他是王臧、赵绾的老师。为了避免颠簸,汉武帝让人在车轮上裹上蒲草,这就是历史上“蒲轮安车”典故的由来。

汉武帝将请来的申生留在朝廷做顾问,并在尊崇儒学的官员们的建议下,采取了如下措施:建立上古的名堂,以儒家的标准规定婚丧嫁娶、诸侯朝觐制度;下令居住在京城的列侯们回到封地,拆除诸侯国间的关卡;纠察窦氏外戚及权贵们的违法行为;为反击匈奴做准备。

武帝的举措触动了窦氏外戚及权贵们的利益,他们纷纷跑到窦太后那里告状,称武帝破坏祖宗制度,扰乱朝纲。喜好黄老学说的窦太后此时也不满意于汉武帝的措施。

太皇太后窦氏是武帝的爷爷汉文帝的皇后。从她做皇后到武帝即位,已有近四十年,她的家族在朝廷的势力很大。而且窦太后和武帝的治国思想也有很大的区别。窦太后同汉文帝一样,提倡“无为而治”,这是汉初“与民休息”政策的基本治国思想,它使国家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也促成了“文景之治”盛世景象的出现。但到了武帝时期,分封的诸侯王们与中央政府的对抗日益增多,因此需要加强中央的权力来压制地方势力。这是武帝和窦太后的思想分歧所在。

最初,对于孙子的所为,窦太后没有表态,但在王臧向汉武帝提出窦太后不应再干涉朝政后,耳目众多的窦太后听闻后相当震怒。一方面,她命武帝革除王臧、赵绾等人的官职;另一方面,她还要求汉武帝废除了刚刚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罢免其任命的丞相窦婴和太尉田蚡,并任命窦太后宠信之人接替这些重要职位。

武帝也不便违忤祖母,所有朝廷政事,都随时向她请示,至她去世前,没再重用儒生,新政暂时遭遇波折。@#

点阅【千古英雄人物之汉武帝】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唐代自然科学也同样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如天文学家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测量了子午线的长度;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是不可多得的医书;公元868年,中国《金刚经》的印制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雕版印刷。中国的造纸、纺织等技术通过阿拉伯地区远传到西亚、欧洲⋯⋯而这些成就大多传入日本并为其吸收。
  • 李自成从一介平民能够在十几年中通过不断征战,打败明朝军队,建立政权,首要的原因自然是天象使然。
  • 为什么已经胜利在望的李自成要与崇祯议和呢?甚至提出割让西北为王,犒银百万、主动撤军等条款?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北京这座城池...
  • 在闯王军队逼近内城时,守正阳门的兵部尚书张缙彦、守宣武门的太监王相尧、守齐化门(又称朝阳门)的成国公朱纯臣等,也争先恐后地打开城门,崇祯所期待的巷战根本就没有发生。
  • 进入北京城的李自成也开始着手招降吴三桂。三月二十九日李自成派唐通拿着吴三桂父亲吴襄的手书和4万两银子前去招降他,吴三桂答应了。但走到半道,吴三桂听到父亲被拷掠,自己的爱妾陈圆圆...
  • 汉代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极为深远的一项成就就是造纸术。直到今天,纸依然是日常使用的书写材料,是为数不多的使用了近两千年而没有被淘汰的伟大发明。
  • 蔡伦的造纸术是近代木浆制纸的先声,为造纸业的发展开辟广阔的途径。现代造纸技术发达,以机器代替人工,但造纸的基本原理、工序和所用的原料与蔡伦在1900年前的造纸术基本相似,没有太大的变化。
  • 短暂但影响深远的秦朝在中华历史大舞台谢幕后,迎来了又一个辉煌的王朝:大汉王朝。“汉朝”的名字源于汉高祖刘邦的“汉王”封号。汉朝初年的惠帝、文帝、景帝十分崇尚黄老之道,以“无为”的方式治理天下,因此政宽人和,天下富足,礼义兴盛,百姓安居乐业。景帝驾崩后,武帝即位。其在位共54年(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统治时间占整个西汉王朝的四分之一。
  • 汉宣帝是史上有名的中兴之君,而他第一道诏书流露的“深情”更是史上流芳。于公于私,汉宣帝都显露了真挚又深刻的仁爱之心。
  • 康熙初年,学士孙芑瞻(名在丰)担任皇帝身边的侍讲。他跟众人说了自己亲见的康熙皇帝的几件事。在正史和史料中,有许多康熙帝谦虚勤学、敬天爱民、仁爱宽容贤臣的故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