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心系苍生 天祐之

人气 255

闲时爱看书,尤其是古书,觉得从中能明白不少道理。过去读过韩信受辱于胯下,成名后不仅没有惩治那个顽徒,反而称其为“壮士”,不禁佩服其度量。

俗话说“海纳百川”。要说起来,这种胸怀不是一时的冲动,也不是强为,而是平日里知晓世间大义,从而能够高屋建瓴、善待人与事的真实写照。

心系苍生

现代人说起来有抱负或有志向,多半是指能成就一番事业,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这种想法也没有什么错,可是细想起来,与古人的思想境界差异很大。

有二十四孝中的舜为例。许多人都知道他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环境里,能够忍让、善待他们。可是认真看下去,就会发现舜如此做的根源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孝。比如说,当舜的父亲用小棒打他,他就站着不动;当父亲用大棒打他,家里人要加害于他的时候,他就及时逃避;家里有事需要帮助的时候,他总是在父母身旁侍候着。

这样看来,他的思想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孝,是真正为其家人负责。这一点,从他后来的待人处事中也能看得出。由于舜待人谦和,宽厚忍让,为别人着想,而且做事情又认真负责,所以人们都愿亲近他。于是,舜居住的地方,一年就成了一个小村落,两年就成了一个小镇,三年就成为拥有好多人口的城市。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舜心中想的不是一般人与人之间的是是非非,更不是出于自己的沽名钓誉,而是想让普世间的人们都能够知礼明义。

顺天意而行

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当一个人心中没有自己,想着怎样让人心归正、纠正整个社会风气时,心中也就会坦然无惧。

一个例子就是当尧派舜到各地巡视、考察洪水情况的时候。在山野丛林大川草泽之中,气候异常,随时有狂风暴雨,弄不好就会迷失方向,还有毒蛇猛兽侵袭的危险。一天,舜等人来到人迹罕至的森林中,先是遇到了狼群,众人惊恐。舜走上前,群狼都转身蹿向林中而去。之后又遇到了三只猛虎,雄虎看见众人,大吼一声,大家更是心惊,舜向前对猛虎说道:“我们奉天子之命,到此地考察洪水,要拯救万民,不料遇到了你。你赶快回入洞中,不得在此阻碍大路,恐吓行人。” 雄虎领了雌虎,衔了小虎,转身离开。事后帝尧听闻此情景说道:“那不是天神呵护,就是诚感万物。”

类似的情况在大禹身上也出现过。当他南巡到济江时,中流处有二黄龙负舟,船上人都很害怕。禹笑曰:“吾受命于天,屈力以养人。生,性也;死,命也。奚忧龙哉!”龙于是曳尾而逝。

值得一提的是,顺天意而行,并非什么都不做,只等着天上掉馅饼,而仍然要尽心尽力。比如像大禹治水,虽然其中多次得到上天的保护,但他仍然一直认真对待,不止从策略上不与水争势,而且开山通渠,跋山涉水,十几年间连回家的时间都没有。

为百姓而存在

神州大地上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比较典型比如唐太宗善于听取意见、为百姓考虑。但笔者之前对于他蝗灾中生吃蝗虫很难理解,认为太极端,重读这段历史才明白其心境。

每遇天灾人祸,太宗总是先责自己,敬天求神,大赦天下,度过难关。贞观二年,京师长安一带大旱,蝗虫四起。太宗进入皇家禁苑观察庄稼,看到蝗虫后,用手抓起几个蝗虫,说:“人以谷物维持生命,你却吃它,是侵害百姓。如百姓有过错,责任在我一人,若你有灵,就不要坑害百姓,来蚀食我心吧。”说完,即要把蝗虫吞入肚中。随从大臣们连忙进谏说:“恐成疾,不可。”太宗说,“我正希望把灾害移至我身,怕什么疾病呢?”即把蝗虫吞入腹中。此后,太宗主政时期,蝗虫再也没有为灾。(《贞观政要‧务农第三十》)太宗还发布《旱蝗大赦诏》,以减轻百姓负担。

现代人以尽职尽责为做人的本分,事实上以上举的几个例子中古代人已经超越了这些。现代社会中父母对其孩子会尽心尽力,当这些还不够时甚至愿为了孩子而失去自己的一切,明白了这些,也就不难理解太宗为什么会这么做。而且他知道当自己真正心诚时,上天会帮助度过这一关。#

责任编辑:李婧铖

相关新闻
【传统文化】舜其大孝
圣德贤能的舜帝(故事三则)
【千古英雄人物】韩信(1) 胸怀大志
【千古英雄人物】唐太宗(11) 君明臣良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