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财政方略

【文史】现代储备制的源头——常平仓

作者:皇甫容
font print 人气: 859
【字号】    
   标签: tags: , ,

中华文明经历了五千年的风风雨雨,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风采。对我们今人来说,那传承千年的神传文化,如同智慧的源泉,只要我们有心去接近、去了解,就能从中得到很多的启悟。

中共窃国破坏传统文化之前,虽经历数不清的天灾人祸、朝代更迭,还有长达数百年的外族入主中原,但中华文明却得以完好地保留,传承数千年。人们常常会好奇是什么因由使得中华文明如此长盛不衰。站在整体的角度看,笔者认为,是因为上天属意神州,长久地眷顾护佑着这片土地。上天给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无限的智慧,人们运用神赋予的才智,建立了许多卓越的管理制度,使得中原大地能有持续长久的社会稳定时期,盛世叠出。

此篇想同读者一起探究一下中国古代的储备制。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中原土地上的历朝历代,多以农业为本,因此我们主要说说粮食储备。

Rey_Wen_de_Zhou
周文王画像(公有领域)

西周时,周文王就曾教导西岐的百姓应有储备意识。也是从西周的时候开始,就有了粮食储备的制度。粮食储备有三个主要作用,一是稳定粮价;二是防备灾年歉收;三是保障国家建设。

战国时李悝在魏国推行平籴法,即丰年的时候,政府出面购买粮食储存,以免谷贱伤农;荒年庄稼歉收的时候,再卖出之前的储备粮以稳定市场粮价。到汉宣帝时,这种粮食储备模式发展成为常平仓。常平仓,就是朝廷在各地设立官属粮仓,丰收之年粮价较低,朝廷以比市价高的价格,大量购买粮食存入官库;灾年粮价攀高,国家以低价卖出粮食,以此平抑市场粮价。

常平仓设置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谷贱伤农”、“谷贵伤民”,调控粮食市场,保障普通百姓的基本生活,以维护社稷安定。

时光流转,到清朝末年,经历了甲午战争等对外战争的失败,国内的有识之士们纷纷向外追寻使中国重回国富民强的办法,由此掀起的系列西化运动,冲击着绵延了五千年的政体及各项制度、法规。再到后来共产邪灵入侵,更是中断了国人对中华传统文明的传承。

本杰明格雷厄姆
“现代证券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公有领域)

 

在国人与中华传统渐行渐远之际,“现代证券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1894—1976)出版了一本经济方面的著作——《储备与稳定:现代常平仓》。书中开篇就谈到了源于中国的“常平仓”,当时,建立储备制度是美国经济方面的核心议题。作者呼吁国会应尽快通过立法,促成在美国建立“常平仓”似的经济制度,维护以农为生的百姓的基本权益,同时也可以保障消费者的利益。

抗日战争期间,美国副总统华莱士访问中国,他在兰州刚下飞机,即与国民政府派去的官员大谈王安石之法,说他对王安石调节物价的方法非常钦佩。

华莱士之所以提到王安石之法,是因为罗斯福执政时,美国发生了经济大萧条,华莱士听说中国历史上有一套非常有效的调节物价的方法,当时有人为他介绍,说那是北宋时期王安石颁布的“青苗法”,王安石利用常平仓、广惠仓为资本,向百姓发放贷款,此法成为当今世界农业贷款的源头。

国家储备制及发行商品储备货币

现在经济界有一套国家储备制及发行商品储备货币的理论,就是起源于中国。国家储备及发行商品储备货币的具体实施,是在公元前1123年由周文王所建。

t013da0ab9d9fc04845
清乾隆本《逸周书》(公有领域)

 

《逸周书》的《籴匡解第五》讲到,通过增产节约,朝廷参与市场买粮,以此赈济灾荒。而《大匡解第十一》讲到,国君敕命大建粮仓储备谷物,同时以储备的粮食作为发行货币的储备金,由此就可稳定市场。西周货币主要是天然海贝和青铜贝币。

帝辛三十五年,公元前1123年,周地发生大饥荒,西伯侯姬昌召集百官共商救济之道。此后,周文王推出了具体的措施,他命各地官员建造粮仓,按规定征收谷物,鼓励百姓积存粮食和财物。文王说,储备的粮食先不要买卖,否则市场就会不均衡。王侯布散的钱币,要由乡正作借贷的担保人,即使丰年也不急于偿还,彼此诚信互相扶助,以便协助百姓财源生发。等到百姓财积富足、饮食无忧时,能够收的再去征收。当百姓人人都有食物时,才可以征收赋税。外地食物不均,就要开关放粮进行救济。粮少不便转运,也不能抛弃鳏寡孤独。

周文王为保商人和百姓利益,发布公告杜绝黑市、囤积居奇的投机行为,以便有效地稳定货币和市场。公告中,周文王鼓励商人外出经商,以保货物交流畅通。商旅在外,无论乘舟还是旅途住宿,都要为他们提供宾至如归的待遇。如果钱币过轻,就作大钱代替小钱流通,确保物流价格公平,使商务活动不断,以避免停滞。如果有商人囤积货物而不出售,全部罚没以保障市场均衡,不能让百姓贫困,即使取利于百姓也要适当,不得过分。

《逸周书》完好地阐述了三千年前管理者调控经济的具体措施。在《国准》中讲到,周朝帝王治理天下,重要的一项就是教民储备,以防不时之需。

为何三千年前的君王就能想到如此高明的办法调控经济,这办法甚至在三千年之后还可以帮助统治者解决社会经济问题?或许是真正地为子民着想、尽职尽责守护万民顺应了天意,从而得到了上天的指引。这其中的智慧,或许也是“大道无名,长养万物”的又一种表现吧!@#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永乐六年(1408年),动用文人儒臣三千余人,辑古今图书八千余种,谓“纂集四库之书,及购天下遗籍,上自古初,迄于当世”,即囊括前代关于政治、历史、伦理、地理等方面所有重要著作的一套丛书问世,明成祖十分满意,赐名《永乐大典》。
  • 为了使大唐之风广传,培养更多的相关人才,日本朝廷亦仿效唐朝,建立了各级学校,广泛传授汉学。
  • 汉代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极为深远的一项成就就是造纸术。直到今天,纸依然是日常使用的书写材料,是为数不多的使用了近两千年而没有被淘汰的伟大发明。
  • 短暂但影响深远的秦朝在中华历史大舞台谢幕后,迎来了又一个辉煌的王朝:大汉王朝。“汉朝”的名字源于汉高祖刘邦的“汉王”封号。汉朝初年的惠帝、文帝、景帝十分崇尚黄老之道,以“无为”的方式治理天下,因此政宽人和,天下富足,礼义兴盛,百姓安居乐业。景帝驾崩后,武帝即位。其在位共54年(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统治时间占整个西汉王朝的四分之一。
  • 中国一度盛行一个风俗,就是对写有文字的纸特别珍惜,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遵循一种规则:写有字的废纸不可随意丢弃和践踏,要将它们收集起来,焚烧成灰,称为“字灰”。每隔一段时间,人们就要开坛祭祀造字的仓颉,然后将字灰送至大江大海,称为“送字灰”或“送字纸”。那个时候,中国各地都建有专门焚烧字纸的“惜字塔”。惜字塔又名惜字楼、字纸楼、字型档塔、圣迹亭、敬字亭等等,用于焚烧收集的废纸残书。敬惜字纸的习俗曾经给中国带来醇厚的文明与道德风尚。
  • 在军事上反击匈奴的同时,汉武帝也在政治制度上推行变革,为大一统进行着准备。唐代著名大臣虞世南曾评价道:“汉武承六世之业,海内殷富,又有高人之资,故能总揽英雄,驾御豪杰,内兴礼乐,外开边境,制度宪章,焕然可述。”究竟是怎样的“制度宪章,焕然可述”?
  • 如果说一部法典可以推动一国之兴,您是否认为这是天方夜谭?莫斯科,现今的这个国际大都市,当初只是个只有森林和田野的小镇,推动莫斯科及罗斯文化兴起的重要支撑,今日看来,颇为耐人寻味。
  • 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留下的丰功伟绩足以令后世赞叹。汉武帝的武功与文治盛极一时。
  • 穿着汉服、听着丝竹管弦之乐的国君和一群臣子,正寄情在羽觞随流波的恬然之中,古韵悠然的画面里,他们正在谈论的话题却是货币和金融。原来如此具现代感的议题,两千多年前就在中华大地上出现了。
  • 管宁因为好友华歆不能完全无视于权位利禄的存在,所以割席与之绝交。和峤鄙视荀勖的为人,不愿与之同车,于是自行乘坐专车入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