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美国保健品市场巨大 良莠不齐

华人保健品市场发展快品种多 东西方文化不同 进补前擦亮眼睛

市场上的保健品林林总总,华人挑选时一定要睁大眼睛,图为一家市场上的维他命产品。 (Mario Tama/Getty Images)

人气: 4115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大纪元2017年01月11日讯】(大纪元记者蔡溶专题报导)补血、补钙、补脑、补眼、排毒、减肥…,在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保健、尤其是老年化的今天,不但健康服务业成为过去两年美国就业人数增长最多的行业之一,各类保健产品也火了起来,保健概念层出不穷、新品迭出。

尽管保健品市场的增长速度十分惊人,然而,保健品的信誉一直不尽人意,能长久立足的品牌并不多见,原因是一些保健品经营者想方设法将保健品当药品来卖,承诺产品功效,一些保健品因达不到功效被消费者投诉,严重者被政府检查勒令下架。

另一方面,保健品的功效也是因人而异,产品本身不具备明确的药理作用,医学机构也没有鉴定,说到底还是食品,因此无需任何认证即可上市贩售,只需到FDA备案即可。这片领域的纷争,用“拓荒时代的蛮荒西部”来形容并不为过。也因此,去年至今联邦多机构整顿营养剂市场,百余商家遭起诉。

保健品市场空前繁荣

保健的方法很多,饮食保健是其中一项,根据美国植物学委员会(ABC)下属HerbalGram于去年9月公布的报告,2015年美国药草补充剂的销售增长了7.5%,总的销售额接近69.2亿美元,已经连续12年不断上涨,不断刷新历史纪录。

另有数据显示,加上维他命、矿物质、营养品等形形色色的功能食品,美国保健品的销售额已超过1,000亿美元,相对于2015年美国人花在处方药上的4,248亿美元(IMS Health数据),可见其市场之庞大。

唐人街“万宁药房”的老板刘彼得说,不光中国人相信“进补”,美国人也有“以食代药”的类似想法,近年来,到他的药房“买维他命的比以前多很多,现在的人都着重保健康,比以前更注重,非常明显。有时我去参加(行家)会议,你想不到营养液这个行业多大,年年增加很多。”

刘彼得认为,保健品旺销原因有两个:社会老年龄化,老人渴望保健养生;由于昂贵的医疗费用及西药的副作用,使越来越多的人寻求自然的保健和治疗方式。“现在每个人寿命长了,到60岁才壮年,自己打理好健康的底子,每次给co-pay (消费者个人负担的医药费用)都少给一些。”

华人养生观念重 保健品市场发展快

由于家庭自制传统补品的制作过程繁琐,消费者趋向于购买服用方便的保健品。

刘彼得说,健康产业的最大消费群体又分几类,除了“银发族”对保健品的需求旺盛外,患了致命疾病的人,对保健品更是出手大方。“针对目前医学尚未解决的难题,例如:老人痴呆症、糖尿病、癌症,尤其很多人年纪大了,寿命长一些,眼睛不好了怎么办?因此商家根据不同病情,推出不同的保健品组合,怎么补肝、补脑、补眼……这个购买趋势永远存在。”

此外,处于家庭、事业双重压力下的中年人,学业重压下的学生也是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

华人行家怎么评价?

市场上的保健品品牌有上百种,质量价格参差不齐。对民众来说,最头痛的就是保健品的不实宣传。刘彼得说,因为保健品不是药,其上市并不需要经过 FDA的审批,是不是安全,是不是有效,都是厂家自己说的,宣传夸张一些,无非是抓住消费者渴望健康的心理。

“就是全美国的营养液都玩这个游戏,如果被FTC盖了,再换一个名头改弦更张,很简单,如果某样东西好得令人难以置信,它可能就是假的(If sounds too good it probably isn’t)。 ”

刘彼得说,就像几年前火爆一时的某钙片品牌,“讲得全身病痛都可以解决,广告渲染过了头、价格又贵,树大招风,大了政府就查,现在没卖了。不只中国人圈子里,西班牙人也是,减肥效果夸张,同样出问题。”靠广告炒作起来的火爆效应背后,小心隐藏虚假信息。

身为中医的中华公所主席萧贵源说,多数产品宣称的效果都是“自吹自擂”,他本人并不相信花样繁多的保健品,“假如保健品真有这样好的效果,那些品牌就不会这样一批一批的消失无踪了。”

随着年龄增长,很多人发现自己记忆力衰退,深感不安。不少保养品声称具有改善记忆力、补脑的功效。对此,萧贵源说,大脑精密复杂,记忆衰退是一种复杂的现象,阿兹海默症(老年痴呆)至今没有药物可治,买口服营养药是浪费钱,不如拿这个钱去买新鲜的食物,“只要饮食平衡,人们平时吃的食物里就有足够的营养。若想延缓大脑老化,应该用脑不停,培养‘活到老,学到老’的生活态度。”

美国保健品管理 绝对不能说疗效

一些保健品使用像服药,宣传如同做医药广告,常混淆食品与医药界限,对于这一点, FDA明确规定,保健品广告宣传不得使用医疗用语,或者易与药品相混淆的用语,禁止宣传疗效。如果一个产品可以预防、治疗或减轻疾病,或有某种功效,要求公司向FDA证明该产品是安全、有效的。

但是很多时候,这二者之间的界限并不是那么清晰,存在着灰色地带。例如,“治疗骨质疏松”是“疗效”,不被允许;但是如果说“有助于骨骼健康”, 厂家认为有证据支持就可以使用。

中美医师协会会长刘季高医学博士认为,“帮助”一词其实也是钻空子,“他们想用中文翻译故意混淆视听。能够列为保健品,不经过FDA通过的原因是说,他不可以做任何广告,讲对身体健康有任何好处或坏处。如果打广告说‘可以让人年轻貌美’,是违法的,就好像吃白菜是食品,不可以写吃了白菜可以长生不老。尽管有些保健品有人吃了有效。”

由于不像药品般需要严格认证,保健品产销者就和FDA在这些字句上纠缠。虽然,保健品厂家必须宣称“未经FDA审查批准”,或者注明该品“不代替药物诊断治疗和预防任何疾病”。

但是,标签看不明白,也会有问题,一些宣传上的词语迷藏,容易将期望值非常高的消费者引入认识上的误区。

误区:GMP只保纯度 不保功效

在日常生活我们常听到“GMP”这三个字,一些保健品厂家在宣传时说“是美国GMP大药厂生产,质量保证,效果极好。”

康逸健保亚裔总监蒙合意(Amy Mung )介绍,“GMP”为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的缩写,中文意思为“优良作业规范”,“GMP意味着每一粒药的成分会一样,份量的控制会很稳定,不一定代表那个药会很好,与药是否有效,是另外一回事。”

她说,对一般消费者而言,健康而均衡的饮食,比吃任何保健品都来得有效。服用保健品,主要还是对一些营养不良的人有帮助,然而,不同于受到严格监管的处方药,保健品中存在“黑匣子”,需要消费者理智判断。

东西方文化不同 买者自慎

美国的保健品行业从1940年代就开始了。不同的是,中国的保健品重点描述功效,西方保健品则着重述说对人体有效的成分。刘彼得说,消费者崇尚自然二字,“一讲天然营养食品,没有人能说什么,这个词一讲已经听不到什么害处了,人一听反正没有什么害处,就将自付费用来买营养食品。”

但其实也有误区,“像销路很大的红牛能量饮料,说可以提升精力,增强体力,你想着营养,没有想到是刺激神经的,含咖啡因。所以即使标示天然,也不等于无害,不需谨慎使用。 ”

“此外还有大陆时兴的传销,这些营销卖来卖去,都是参加传销的人买,一下买了300美元的保健品,然后为了卖产品拿佣金,又要找人头下线来卖东西,变成推动这个(保健品)市场。”

刘彼得说,一些食品再加上一点保健成分就成了保健品,成倍赚钱,消费者在购买保健品时,正反意见都要听听,“第一,很贵的保健品,真的值那么多钱吗?第二,最要紧,别有副作用;第三,不要相信太夸张的,也不要因此放弃了传统的医药。”

刘季高医师说,由于美国药品和营养剂行业的市场巨大,随着销售增加,一些美国公司开始把中国的药丸进口到美国“包装”,也就是在美国把胶囊放入瓶中,转换成美国产品,但是避开了进口商品标签规则,没有标示原产国。“原料来自中国,说成是美国产品,‘包装’两个字没有了。所以广告并不表示医疗机构认可,服用保养品前,最好问过你的医生。”◇

责任编辑:艾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