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在细节养成 也能在细节改变

作者:海柔

乡村小路(fotolia)

font print 人气: 645
【字号】    
   标签: tags: , ,

有没有发现孩子,成年人, 老年人,有着许多的共通点,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

这是很有趣的事实,大人也能自我教育,往更好的状态迈进。

重复变习惯,习惯变个性

举个例子,这也可以说是普遍现象,只是表现程度不同。

小孩可能因为大人的饮食习惯而跟着会挑食,大人可能因为孩子挑食而只买孩子能接受的食物,渐渐的,孩子懂得“挑”,强化了自己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最后不仅挑食,生活中的日常都要以自我感觉为重,这影响某些学习──他不轻易尝试,也在朋友间的矛盾中无法学习成长──他不愿改自己。

维持这样习惯的孩子终有一天成年了,从小在心里种下这棵“挑”的小幼苗,也在日积月累中根扎深了,触及范围变多变广了。大人和小孩这方面的不同只在于,孩子后天观念少些,大人后天观念多些。

这会有什么影响吗

无形却不易察觉的后天个性,影响深远──心里的快乐指数,精神上的生活品质,身体健康的物质场,能否突破自己,冲破人生关卡等等,这影响之深远。

中国古代著名经典“三字经”中,有句话“性相近,习相远”──一个人刚出生,都是善良本性,天赋仁义理智之性,后天生活中,心里想的,嘴巴说的,行为表现的,这些从小的学习,练习中,若合乎善,不自私,合乎天赋正念,那么这个人就会是有智慧的人,端正而有福德的人。反之则反。

爱因斯坦的学术研究,或是心理学家们认为,人的大脑只使用了少部分,有人认为使用了5%,还有人认为使用了10%,或15%,不论正确数值是多少,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大脑绝大部分的潜能,不是靠表面知识能开发出来的。那本能,潜能,智慧的保存与开启,关乎我们是如何做自己。

想改变有什么好办法吗

倘若家中有孩子:
我们可以学习“三字经”,这部经典不但教人如何做人,其实教育的方法也暗藏其中喔。粗浅地说,例如,单从“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来看,我们知道应该要保存好先天良善本性,避免后天习性悖离太远。所以尽量避免太过度的关注孩子──觉得食物好不好吃,东西喜不喜欢,避免过度加强偏好喜恶,以致变成自我和自私。如果能从饮食习惯上练习不要太挑食,能够做到配合大人,都已经买了什么就吃什么,这是很好的开始,逐渐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小到起床折被,大到为别人着想),个性也在其中养成了。试想一下,以后出社会工作,能总是有条件挑选老板上司吗?不能挑的时候,不是太痛苦了吗?

倘若我们已渐渐长大,或已皱纹满布,头发斑白了:
三字经里有句话──“教之道贵以专”,即使是在孩子的每个阶段,该有什么标准,该教导那些认知,我们都要专心一志地注意教育,孩子有时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小动作,都流露了想法观念,机会教育都在细节里。大人也是这样的,只要有心就能改变自己,让我们的心转往善良的方向,好个性,好快乐。@#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那么,老校长传授的四句“育儿经”,到底是什么呢?它就是:一,婴儿时期,肌肤之亲不可离;二,幼儿时期,离肌不离手;三,少年时期,手离眼不离;四,青年时期,眼离心不离。
  • 在职场上,会有很多人用对工作的熟悉度来评价别人是聪明还是笨。所以有一天,我一定会因为熟练变得“不笨”、成为客舱里一位专业的聪明人。
  • 我时常偷偷观察德国的孩子与年轻人,也观察他们与父母的相处方式。我的德国婆婆与老公之间的亲子关系,和她的教养方式,成了我十分重要的参考来源。而我十分幸运,遇上一个充满智慧的德国婆婆。
  • 套句婆婆说过的,她希望孩子飞得远远的,但心里有妈妈。子女好好的存在,就是她最大的满足。
  • 我在慢下来的速度里,找到了与孩子间的共同语言,那是一种心与心的语言,心与心的共振,那才是教育与爱的本质。
  • 我和Chee在那次聚会中认识了各行各业喜爱咖啡的人,甚至是一辈子都无法认识或理解的人。咖啡在他们每个人生命里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也点燃了相遇的火花,
  • 日本从高中开始不再是义务教育,孩子到了中学三年级,家长们都会为孩子选择高中而忙碌,要陪孩子去参观各地的高中,要考量哪所高中最适合自己的孩子。
  • 要成为一个说故事的人,或要说一个动人的故事,有个非常重要的秘诀,很关键,但却经常被忽略,就是写故事之前,要先让自己走进生活现场,在生活中阅读人性,成为一个人性的观察者和捕捉者。
  • 四月天还不算闷热,但为了让阁楼空气流通,偶尔会开窗,于是阁楼宛如是座咕咕钟,开窗的我像那只咕咕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