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和俗童子训》(三):择仁者  启善道

作者:贝原益轩    编译:刘如

人气: 160
【字号】    
   标签: tags: , , , ,

择仁善者相伴

富贵之家,应该早早选择品行端正的仁善之人陪伴在孩子的身边。避免一开始就跟恶人混在一起染上恶习。贫穷人家的孩子,也要让他跟好人交友,避免染上恶习。大致来说,尽早启蒙和慎重选择周围与之交往的人,就是古人所说的育儿良方。请务必遵照此法,进行启蒙教育。

以善道启蒙

1.有德者相伴  随时当场教导(此处原无标题,译者添加) 

一般而言,养育孩子,在他一出生,要选择乳母时,就必须选择性情温和、谨言慎行、品德忠厚之人。乳母之外的其他相伴者,择人时,也大致以此为准。

如果在孩子刚刚能够自己吃饭、说话,能分辨人的表情是喜还是怒的时候,就能有人从旁跟随他,不停地在日常生活的各种情形下,当场指正教导,孩子一般都会听话,很容易训诫。所以必须从幼年开始,进行启蒙教育。否则,坏事见多听多,无人制止训诫,被污染成为日常恶习后,再行劝导,那么,一开始就渗入身心的恶行,就会变成主导,要想改恶从善,实在太难了。

打个比方,就如同孩子习字,一开始就以不良的字体作为范本来学,那么,即使后来换成优良的范本,其字体,也很难改好了。恐怕一生也难以改正。人品的教育也是如此。

所以,第一是撒谎,接着是任性,这两者必须尽早严格训诫。撒谎和任性,是绝对不能容许的非道德行为,尤其是尊贵之家的孩子,若不尽早教导,长大后就会变得非常严重,因为地位高贵,很难听从谏言。

2.孩子变坏 皆因不教、误导、或方法不当(此处原无标题,译者添加)

但凡孩子变坏,皆因父母、乳母、身边陪伴的人不懂教导。或对错事恶事听之任之,或对孩子极为溺爱,言听计从,不教导不训诫,反而引以为荣进行表扬,使得孩子的善良本性被蒙蔽、受到严重损害。(此为疏于教导或者干脆误导)

又或者为了哄孩子停止哭泣,使用骗孩子、威胁恐吓等手段来获得暂时的解决,以此应付了事,那么,等到后来,如果孩子发现,大人的哄骗和威胁都是假的,就算不听话犯了错,身边的大人过后也没有真的惩罚自己,孩子今后就学会了伪装,变成阳奉阴违之人,绝不会真的听话了。(此为治标不治本,孩子并不懂得被制止的原因和道理)

还有人动则以恐怖残忍之事,来吓唬孩子,经常这样做就会使孩子变成胆小怕事的懦弱之人。武士之子的教育,在这方面尤其要注意。幽灵、鬼怪、妖魔等只图恐怖奇异为主旨的故事,大人要小心,绝对不要让孩子听到。(此为只图大人省事,把孩子吓住了,就变成绵羊一样乖乖听话了,但同时剥夺了孩子健康勇敢的天性,一生将碌碌无为,甚至可能失去善恶的独立思考,变成屈从恶势力的工具)

再者,当孩子违背大人的意愿时,大人并非以理服人,而是严厉苛责孩子的过失,并棍棒相加,随意打骂,伤害其自尊,就会招致逆反的傲慢心理,反倒适得其反。过错得不到改正。

因为大人为解气、顺心,随心所欲地对待孩子,以各种言语折磨孩子,怒骂孩子、攻击孩子,强行让孩子屈服于大人时,就会扭曲其心理,使得孩子愤然抵抗,放纵自己,亦或者因感到不公、内心不服而招来强烈的嫉恨心,等等后果不一而足。(此为方法不当,感情用事,以恶制恶)

相反,如果父母太过心疼孩子,过于溺爱和骄纵,孩子就会对父母毫无惧怕之心,敢于无视尊长,折磨家人,诸事任性妄为,对人态度放肆,极为无礼。不该做的反倒让他去做,本该严肃制止的反倒觉得孩子聪明敢为,将来不会吃亏,做得很好,很开心地对待,不觉得痛心,让孩子耳濡目染各种恶行,争强好胜,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以为这样才能维护孩子不受伤害,将来不至于被人欺辱,于是孩子被严重误导。

当这一切成为日常癖好和习惯后,他的这些长年形成的所谓恶智慧,几乎主导了此人的本性,即使有人发现并当场就给他指出,进行劝善,他也绝对不会相信自己有错,根本听不入耳。(对比发泄情绪的打骂、强制式的教育,这里走了过于放纵的另一个极端)

幼年不教或误导,长大后无论如何劝诫,都很难令其悔改。有人不知道这层原因,认为孩子长大后的种种恶行是天性所致,也就是天生如此,这实在是只见表像,不知就里的错误认识,实为大人的愚见。

译者解读

以上是《和俗童子训》“卷一 总论上”的第三和第四节的内容。上文中括号的内容皆为译者所加。

对比《三字经》,明眼的读者就会发现,实际上是进一步具体展开三字经的开篇主旨:教育的目的是开启善良本性,不让品德歪曲和蒙蔽。还是在论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接触的环境和人事善恶不同,所以习得的东西就会相差很远),苟不教(如果不教导),性乃遣(善良的本性就会变迁)”:他告诫大人,孩子是好是坏,取决于父母和老师为主的长辈是否重视, 是否懂得教育方法,责任在大人。这也是《三字经》“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展开论述。可贵的是,作者写的很细腻,各种不对的教育做法会导致什么品性的孩子和后果,写的十分详尽,因此让人很容易对照和纠正。

这里让我们解开了对儒家教育的误解。严格教育不等于情感发泄的打骂,更不是不近人情的高压强制,如果真的如此,岂不是奴性教育,岂不是违背谦谦君子的修养,如此矛盾的野蛮教育方法绝对不会是儒者所为,应该是理性而智慧的。

作者还把早教育和严格选定孩子接触的人作为一个具体而实用的方法,教给对儒学毫不熟悉,无法接受正统儒学教育的普通百姓。并反复将这样做的根本原因讲明白,让人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实在是用心良苦。

责任编辑:卢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