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神韵艺术团划时代的舞台创新──动态天幕

2017年02月18日 | 13:18 PM

【大纪元2017年02月18日讯】前言

自古以来无论东、西方的表演艺术都无法突破一方舞台的限制,以致大大降低了表演的发挥空间。这个千百年来无人能解的难题,近年来在神韵艺术团的演出中让观众们惊见突破性的发展,那就是动态天幕,使得舞台在时空上得以无限的延伸,也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生动与鲜活感。这种舞台艺术的刷新,让神韵艺术团独步当今表演艺术圈,而这项新发明也或将在世界表演艺术史上留下辉煌的一页。

传统舞台的限制

古、今的表演艺术,许多场景因舞台的限制而难以呈现,因为毕竟无法将实景搬到舞台上。其中动态场面就更是如此,例如狂风暴雨、飞沙走石、洪水泛滥的自然景观;或者是千军万马的战争场面、长途旅程由甲地来到乙地的人为事件等。历来解决的办法就是利用道具、灯光与布景营造出类似的场景,但终究不脱简陋与笨拙,且离实景甚远。

西方的歌剧中有些舞台布景十分华丽,并且善用灯光增加舞台效果。但是华丽场景仅为实景的细微局部,且工程浩大、堆砌费时,因此一出歌剧场景数量有限。无论舞台布景是简陋笨拙或富丽堂皇,它们都是静态的, 对于前述的动态景观就黔驴技穷了。

中国的传统戏曲则仅利用道具,舞台上永远是一桌与椅,灯光与布景两缺,完全由意象的表达让观众心领神会。例如挥着马鞭便表示骑马,舞台上马也无,布景也无,任由观众想像所骑的马及其背后的风景, 是山也好,水也罢。龙套们摇动着水旗便表示是在波涛汹涌的水上,演员们拿着桨做出划桨的动作,便表示正在行船,舞台上船也无,水也无。

中国戏曲没有灯光的变化,舞台上永远是亮堂堂的,因为观众看不到舞台上的表演可不行。因此即便在《三岔口》演的是黑夜在客店中与人打斗 ,仍是在亮晃晃的舞台上做出瞎摸的动作,由此让观众意会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之中。

中国戏曲的动作都经过艺术与意象的琢磨,使其增加了艺术的含量与层次,营造出另一种美学。然而这种意象的表达,也造成了观赏的门槛,对不熟悉这部分的观众来说,便很难看懂中国传统戏曲。

高科技动态立体天幕

神韵艺术团透过原创的高科技动态立体天幕,将舞台空间和演出时间的跨度无限拓展。也就是藉由所需情境的投影屏幕背景,如柔和秀美的江南风光或烽火连天的战争场景,将舞台变得更为生动逼真。且这些屏幕是动态的,可依剧情切换不同屏幕,或将同一屏幕拉近、拉远 (zoom in, zoom out),演员也可以来回穿梭转换于舞台与屏幕背景之间,使舞台空间延伸,给观众无限的空间视觉。

这些匠心独具的背景屏幕都是综合考虑了舞台上的人物、服饰、舞蹈、灯光、故事情节乃至音响效果而制作,使其融为总体的一环,完美补充了舞台、布景的时空局限,增加了纵深感,令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神韵艺术团的动态天幕让观众惊艳并交口相赞,纷纷表示非常神奇且印象深刻,也十分喜爱这样的表现方式。动态天幕雅俗共赏,也没有观赏门槛。

实例赏析──《火焰山 》

《西游记》中的火焰山若要在传统舞台上呈现,着实有着太高的难度,因为火焰山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围寸草不生”。这样的场景依我们的生活经验实在难以想像,最接近的大概是森林野火。其实谬矣!森林野火并非“周围寸草不生”。然而在神韵天幕上呈现的是一望无际的熊熊烈火燃烧于土石上,完全阻断西去的方向,因此天幕实有助于我们了解书中的场景。天幕逼真的临场感也让观众真有烟熏火燎之感并兴西去无望之叹。

原著中描述罗刹女“取出芭蕉扇,幌一幌,一扇阴风,把行者搧得无影无形,莫想收留得住。”这一扇就把孙行者(孙悟空)送到五万余里之外的小须弥山。这情节在传统舞台上也无法呈现。我们在神韵天幕上看到的是透过屏幕的拉远(zoom out ),孙行者被吹得飘过万里千山,方落在一座山上,双手抱住一块峰石。交代的清楚俐落,无人不懂。

行者从小须弥山获得定风丹回芭蕉洞找罗刹女再战时,观众看到的是行者由天幕中下到舞台上,期间天幕上的影像与舞台上的演员衔接得天衣无缝,分秒不差,使演出更显逼真与生动。

结语

动态立体天幕的出现确实突破了舞台的限制,有助观众更融入场景之中,对表演艺术的发展也贡献良多。我们欣见这样的伟大创新,也欣闻这项发明已申请专利,受到智慧财产法的保护。如今神韵艺术团独步表演艺术界,身为海外的粉丝,我们为神韵感到高兴,也更为华人艺术团体对艺术的创新与推进感到自豪。

责任编辑:夏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