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常识】变格句式之“对句相救”

作者:天成
font print 人气: 533
【字号】    
   标签: tags: ,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无愧是名句。其内在,蕴含了深刻、丰富的喻义;其外在(格律上),也是“不走寻常路”。

联系上句格律,这两句平仄格式应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但我们看到其上半句并不符合。难道真是“野火肆意蔓延”控制不住造成出律了吗?

当然不是。这便涉及到了格律中的另一条变格句式,这条变格即发生在“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这组律句上。

出句“仄仄平平仄”,第四字若应平而仄,成为“仄仄平仄仄”(如“野火烧不尽” );因第三字又可平可仄,乃致整句成为“仄仄仄仄仄”(如“向晚意不适”),都可以被允许。但言“允许”的条件,是要求必须将对句“平平仄仄平”中第三字变为平声相以补救!成为“(平)平平仄平”,这种情况即为对句救出句。而对句“(平)平平仄平”,因第三字必须为平声,第一字便可平可仄了,因为这又符合著“孤平拗救”规则。整体上看,对句“(平)平平仄平”中第三字的平声字,既可救出句,又能起到本句自救的作用,可谓“双救”。充分彰显了对句第三字平声字的力量!

格式转换标注为(以组为单位,左边两句一组,为原格;右边两句一组,为变格。括号中字表示可平可仄):
基本格式       变格句式
(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平

对应的七言律句,只是在五言律句前面加上两个与首二字相反的字,后五字与这组句子用法相同。

这条变格句式也突破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

举例分析:

出句(仄仄平平仄)可变格为(仄仄平仄仄或仄仄仄仄仄)
对句以“(平)平平仄平”相救

落日池上酌,清风松下来。——唐.孟浩然〈裴司士见访〉
(出句“上”应平而仄,对句“松”以平声相救。其中“酌”为入声,属仄声。)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出句“不”应平而仄,对句第三字“吹”以平声相救上句)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唐.王维〈归嵩山作〉
(对句“相”以平声既救出句“有”;又救本句“暮”,即“孤平拗救”规则。谓为 “双救”)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唐.李商隐〈登乐游原〉
(出句全仄,对句第三字“登”以平声相救上句)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出句“代”应平而仄,对句“成”以平声相救,同时又救本句的“往”。“双救”)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掬”为入声)——唐.于良史〈春山夜月〉
(出句全仄。对句第三字“香”以平声既救出句“在”,又体现了“孤平拗救”规则 ,救了本句“弄”。)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国”为入声)——宋.陆游〈夜泊水村〉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七言看每句的后五字,对句“无”以平声既救 出句的“万”,又救本句的“向”,亦是“双救”)

马蹄踏雪六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七为入声)——宋.方岳〈梦寻梅〉
(“三”既救出句“七”,又救本句“有”,“双救”。)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八、十为入声)——唐.杜牧〈江南春〉
(对句“烟”以平声救出句“十”字)

由此来看,这条“对句相救”的变格句式,在唐宋律诗中也是被较多运用着。使用上,我们可以用例中较有代表性的一句诗来记忆: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香平可双救,摇曳显风姿。
(香平,指第二句第三字“香”的位置处须为平声,这样便可起到“双救”作用,从而使一首诗在音调声情上显得摇曳多姿。)

与基本格式一样,“孤平拗救”、“出句自救(三四字互救)”以及这条“对句相救”句式,它们都是格律的组成部分,是在格律诗发展史中形成的规则,被公认着,指导着唐宋以来诗人们在这一体上的创作。对于这些,我们需要去学习与运用,而不是摒弃以致遗忘。不要因为稍显复杂就对它们置之不理。何况,这些变格句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拓宽格律诗的用字范围,增强律诗句子的灵活性、使之多样化,使写作宽松,又能被承认。因此,我们为何不用呢?掌握了就会变得容易。格律其实是很简单的东西。

在今天,它们也一定很希望被“善”加运用,参与我们的创作。

那么,你是否愿意让它们活跃在你的笔下呢?

注:文学世界“诗词常识”一类中有对基本格式的讲解,但没有具体讲述“孤平拗救 ”、“出句自救(三四字互救)”、“对句相救”这几个特殊句式。考虑到这些规则也是格律的组成部分,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于是这里把它们增补进来,使其全面。这些变格句式是在掌握格律诗基本格式的基础上运用的。欲学格律,还须从基本格式入手。@*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词本来是配乐的歌曲,因此词的最初全称为“曲子词”。词作者依照曲谱填写词句,曲名就是词调的名称,也叫“词牌”。后来词的音谱散失,词乐失传,词就逐渐脱离音乐而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以格律严整的特殊形式流传下来。
  • 写词又叫“填词”,就是作者把自己要说的话“填”到某一特定的词谱中去。一个词谱就是某一词牌或词调的句读、平仄和押韵方式等规则的描述文字。有些词调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因为不同作者对上述规律采取了不同的处理而产生出不同的“谱”来,这就是所谓同一词牌的不同“变体”。有些词牌有多种不同的变体。
  • 我们打算向读者介绍的诗词方面的常识已经全部介绍完了。无论读者是有志于诗词写作的入门还是只想获得一般性的了解,我们这一系列文章的内容都足以满足他们的要求。
  •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集是由孔子删订的《诗经》。它由“风”、“雅”和“颂”三部分组成…
  • 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写起字来一个接一个地没有间隙,因此读一篇文章时第一个要解决的就是“断句”(找出从哪里到哪里是一句话)。
  • 但我们讲平仄只是为了“用其精神”,把它作为一种调节诗词音乐感并使内容和形式更加和谐的一种手段…
  • 为了找到“诗”应该有的声律结构,我们不妨从“歌”的特点来分析一下。歌的每一乐句有声音的高低变化,对应着诗句的平声和仄声字的交替应用。
  • “对仗”为诗歌带来了具有深刻内涵和微妙影响的“对称”美。“对称”是宇宙显现给人类的最基本法则之一。它在包括科学、文学和艺术在内的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里都有着丰富多采的反映和表现。
  • 不管五言或者七言的格律诗,其句子都只有四种基本的平仄结构,一旦第一句确定了,并且每一联都满足“粘对”原则的话,则全诗每一句的平仄结构也就完全决定 了。因此律诗的平仄结构(无论五言或七言)也只有四种基本的格式……
  • 格律诗本身就是自带音乐的,有其音乐美的固定模式。词的格律要求比诗更严,变化更复杂,因此词实际上携带了更多、更复杂的音乐因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