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节气】清明三月节 天清地明化物华

作者:容乃加

清明节,天清地明,欣欣向荣百花争放。(容乃加/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1656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天清地明化物华,春阳和煦届清明。

《咏廿四气诗 清明三月节》(唐.元稹)

清明来向晚,山渌正光华。
杨柳先飞絮,梧桐续放花。

鴽声知化鼠,虹影指天涯。
已识风云意,宁愁雨谷赊。

天地间经过初春的沈静蕴蓄、春分的和暖,循序渐进迈入了季春,清明节届临。“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从仲春跨入季春的指标,古人称三月节(黄历)。《历书》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今时每年跨入清明节气的日期约当在公历4月5日前后。2017年清明节是在4月4日。

“清明”发舒清净明洁之气象,弥布天地间、品物流形,《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礼记.月令》记载:“(季春之月)是月也,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句者毕出,萌者尽达。”也就是说,在此清明时节,万物茂茂发发,花草树木抽穗、萌芽、开花的纷纷然,一片欣欣向荣的气象。

又到桐花缤纷(图)季节,云林县政府结合古坑、二崙、崙背乡公所,12日推出“花舞客庄游桐趣”系列,邀请民众来云林游客庄、赏桐花。(中央社)
桐花缤纷,三月节--清明时节万物欣欣向荣。(中央社)

应合天人之道.德政.扫墓

应合季春时节清明的天候,古代摄政天子“布德行惠,命有司发仓廪,赐贫穷,振乏绝,开府库,出币帛,周天下。勉诸侯,聘名士,礼贤者。”显现了天人合一的为政之道。

中国古代的皇历(黄历)一向都以节气作为民间农事耕作依循的指导,观天地之象而用于人事充满生命智慧,又在生活中实实在在地运作了几千年,近年被世界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农耕和生活依循天地之气而作,也经现代科学证实是最善、最养生的作法。

一入清明,春寒消逝春阳和煦,中国古代民间在寒食节扫墓、踏青的习俗流传久远。在宋朝以前,清明是附属在寒食节习俗中的一环,在寒食节的最后一天。入了宋朝扫墓成了清明节的节俗,且延续到今天。

清明三月节.桐月

梧桐是三月的代表植物,黄历三月又称为“桐月”。《荆楚岁时记.第二部佚文辑录》述写“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节气中每五天为一候,三种花信分别是:“桐花、麦花、柳花”。按照花期来看,这三月节的桐花应是油桐花。

牛耳艺术渡假村正值桐花盛开期,远望一片花海如白雪覆盖,极为壮观(牛耳艺术渡假村提供)
桐花盛开如雪(牛耳艺术渡假村提供)

史前战国时代的《逸周书.时训解》将梧桐开花当作清明日的物候表记:“清明之日,桐始华”。梧桐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清高的植物,传说凤凰这种神鸟非梧桐木不栖息。《诗.大雅.卷阿》就将凤凰和梧桐并联:“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庄子》秋水篇也说鸾凤(鹓鶵)“非梧桐不止”。

清明节气俗谚

常听到一些清明节气的俗谚,不妨亲自体验一下这些流传久远的乡土俗谚的经验智慧:
*“风雨相逢初一头,沼村瘟疫万民忧”、“清明风若从南起,预报丰年大有收”:黄历三月头若风雨齐到头,小心霪雨淹水带来瘟疫。清明节若吹南风是丰年预兆;反之,吹北风则忧歉收。
*“(黄历)三月初,寒死少年家”、“清明谷雨、寒死老虎母”:清明节气到一般天气放暖,但是此时也还可能来个“倒春寒”,这样的天气会让人疏于防范,要当心。
*“雨淋墓头纸,日曝谷雨田”:清明日扫墓下雨,到谷雨节气时多半会放晴。古人给了清明日的雨一个别称叫“泼火雨”。
*“清明晴鱼上高坪,清明雨鱼埤下死”:清明日若天晴则日后多雨水,当日若下雨反而要当心往后天旱缺水,鱼死鱼塭里。
*“清明断雷,谷雨断霜。种树造林莫过清明。”:造林植树莫晚于清明节气,以免错失生长期。
*“清明芋,榖雨姜”:清明是种芋头的时候了,谷雨则是种姜。

清明节俗

在二十四节气中,是节气又是民俗节日的只有清明节和冬至节,清明节和过年、端午节、中秋节同列为中国四大节日,在中国文化中展现重彩,因此,清明节也流传下来许许多多的传统习俗。清明节的习俗有扫墓祭祖、颁赐新火、荡秋千、春游踏青、插柳戴柳、放风筝、拔河、吃润饼吃粿子、赠画蛋、植树……等等。

杨柳青青,随风摇曳。(廖素贞/大纪元)

上坟扫墓体现中华民族儒家的孝道思想。中国民间在上巳、寒食、清明节上坟扫墓的都有,各地浸以成俗。宋初王溥(922-982年)的《唐会要.卷廿三》记载了开元二〇年(732年)的敕令将寒食上墓正式编入礼典:“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唐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用拜扫礼。……仍编入礼典,永为常式”。宋代普遍在清明节扫墓祭祖。直至今日,人们仍保存了清明节前后扫墓的习俗。

清明扫墓供品,古早味的红龟粿、艾草粿。(宋顺澈/大纪元)
清明扫墓供品,古早味的红龟粿、艾草粿。(宋顺澈/大纪元)

上坟扫墓、吃润饼吃粿子的食俗是祭祖缅怀先人的活动,同时寄以代代子孙兴旺的心愿; 插柳戴柳、放风筝(纸鹞)、拔河和颁赐新火都带有禳灾迎福的意涵; 荡秋千、春游踏青游憩交谊,充满春阳和煦喜悦之情。中国传统文化中多样的清明节俗活动,在春光和煦、万物欣欣然中开展,于身心灵等生命的层面都展现了充实又丰富的内涵。@*

责任编辑:方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立春到,春回大地!古人对立春有多重视?什么是立春真精神?礼记,效法天之理则,天子春祭赏百官施惠百姓、法日月星辰的天纲为王朝纲记;慈悲生命、存幼孤无伐木,永续善用。东汉立春立土牛劝春耕,延续到清朝廷立春牛迎春打春击春牛。看各朝代的立春礼仪,咬春文化,生机饮食保健,春盘、春饼、春筵,诗人踩春的生活美学…
  • 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也同样基于与宇宙、与自然的调谐。古人根据日月的运动和季节变化创制了一套历法,称为黄历,其中包括24个太阳周期,每个周期被称作一个“节气”,为期约15天。我们人体有24根肋骨、24节脊椎骨,如同一种神秘代码。
  • 杜甫的〈春夜喜雨〉留下了春天“雨水”时节感人的一场风雨,无声无息却又深深地烙印在人心田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雨水”跟在“立春”节气之后到了,是春天里第一个月孟春之月的中气。“雨水”物候:雨水之日,獭祭鱼,又五日,鸿雁来,又五日,草木萌动。
  • 春色到人间,立春日,吃具有微辛味的春蔬,可以醒“春困”,也促进人身体脏气的运行,发散寒气,活络身体、奠定一年健康的基础。南北朝时代《荆楚岁时记》记载“立春日,作五辛盘。……辛盘得青韭。”到了明、清时代吃春蔬萝卜(萝卜)叫“咬春”,形成一种很普遍的节气民俗。
  • 惊蛰最典型的天候就是打雷“坤宫半夜一声雷,蛰户花房晓已开。”,轰然的雷声震地,惊动地里的蛰虫出了冬眠的蛰洞。也提醒人们快耕田,否则就会误了收获!历朝历代在中国各地方都有很多二月节“与花草有约”的踏草、赏花、扑蝶的赏春游憩之事,多叫做“花朝节”,也有称“踏草节”或“挑菜节”。
  • 惊蛰二月节,二月啊花朝月!花草欣欣向荣。有一年,黄庭坚珍藏了江南二月天。黄庭坚熙宁元年罢官后,难得闲居荆州家中。……宋代哲学大家邵雍观察天地,识天地之玄、道古今之理卓然一家。他感应大自然造化的二月天,欣然喟叹!
  • 春天,五行属木,养生以护肝为主。而木克土,土为脾胃,吃些甘甜的食物,可健脾化湿养肝。立春时节,也应早些起床以吸收太阳的能量,并且吃些时令蔬菜来给身体“充电”。本文的七点小提示,可进一步唤醒你的身体,并帮你排除冬季积存的毒素。
  • 雨水到来之时,人体的荷尔蒙和酶非常活跃,无论是积存的体液,还是多余的脂肪,都很容易排出体外。如果你在早春时节勤于锻炼、起居有节,并且遵循本文的五个简单提示,一定会为自己身体的变化感到惊喜。
  • 古人非常重视“春分”,展现诞生、新生和爱护生命的精神。春分和蛋都象征诞生、新生,东西方在春分时节都有和蛋相关连的习俗,意义非凡。春分时节天地人和合,中国文化中的春分行事法天地精神,祭祀请子、行仁政安养生命、校正度量衡。春分节气天气俗谚久传…。唐代元稹节气诗:“二气莫交争,春分雨处行。梁间玄鸟语,欲似解人情。”
  • 说到春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早先就有的疾病会在此时显形,就像春草生发一样。这在睡眠质量、心理健康、更年期症状、循环系统以及眼睛、血液和心脏等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