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鲜为人知的巴顿求学生活,一个倒楣的富二代如何走上人生巅峰?

【字号】    
   标签: tags:

铁血将军巴顿在二战中的故事早已为多数军迷所熟知,他坚定、狂热甚至有些鲁莽、一根筋的形象也深入人心。巴顿最终成为这样一位独特的军人,与他的童年、青少年时期的经历以及初入军营时所受到磨练有很大的关系,下面我们就来梳理一下巴顿将军是如何从一块“粗钢”被炼成“合金”的过程。

▲巴顿将军的标准像
▲巴顿将军的标准像

先天不足的贵族小子

巴顿的全名是小乔治·史密斯·巴顿(George Smith Patton, Jr.),1885年11月11日(居然出生于光棍节,不过人家可没成光棍)出生于今天圣玛利诺附近的一个农场。巴顿家族可谓军人世家,巴顿的爷爷和大伯父均在南北战争中战死沙场,其父老乔治·史密斯·巴顿(George Smith Patton Sr.)毕业于弗吉尼亚军事学校,但最后并未从军,而是成为了一名律师和检察官。老巴顿拥有810公顷的大庄园,生活优渥,家境殷实,无论经济条件还是社会地位,老巴顿一家都属于当时的上流社会,所以可以说巴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贵族小子。由于受到军人世家的影响,再加上小男孩的天性,巴顿从小就非常喜爱军事,经常做的事情就是阅读各类军事书籍、舞枪弄棒。在他7岁的时候,父亲给了巴顿一把.22步枪,巴顿竟然用这支枪射中了放在篱笆上的橘子,老巴顿非常高兴,从此这支步枪就成了巴顿童年的玩具(这真是好多小男孩的梦想啊)。

上帝似乎要有意考验巴顿。巴顿虽然家境不错,但是却有一个重大的缺限——阅读失常症,这是一种神经性疾病,症状包括让人对学习和书本有沮丧感、只能维持局部注意力,发作与恢复不由人掌握。这种疾病当时并未被当成一种“病”,患有此种疾病的人多数情况下被认为是品性有问题,不是“笨”就是“懒惰”。所幸巴顿的父亲并不认为儿子是“低能儿”或“纨绔子弟”,而是认为巴顿只是需要调整,进而做出一个保护小巴顿的决策——推迟上学。因为按正常年龄上学的巴顿肯定会因为阅读和读写方面的缺陷导致歧视和嘲笑,进而会丧失自信(好多被家长逼疯了的苦孩子们看到这里要羡慕了吧……)。事实上巴顿直到12岁才正式上学,就读于克拉克学校,这比普通孩子要晚得很多了。当然,在这段时间中,巴顿也并没有闲着——他一直接受家庭教师的教育和体育教练的训练。能长期聘请“私教”教育子女,自然还是由于老巴顿优越的家境。

毫无疑问,这是巴顿成长的第一个关键,试想如果他的父母不是如此细心地替他考虑了这些问题,即使家境富有,巴顿也将会因为自身而遭到嘲讽讥笑,信心受挫,甚至崩溃,很难成为一个身心正常的人,更不要说成为一名成功的将军了。

少年巴顿和父亲,小巴顿一脸稚气,但已经有了父亲一般的眼神
▲少年巴顿和父亲,小巴顿一脸稚气,但已经有了父亲一般的眼神

但即使12岁才上学,巴顿仍然受到了同学们的羞辱和嘲笑——他的阅读失常症仍然困扰着他——同学们模仿他别扭的发音,出错的拼写,还有不少同学的成绩也超过了他。这让从小争强好胜的巴顿感到了巨大的反差和压力,他难以接受这一切,甚至在夜晚独自流泪(毕竟还是孩子),为此他不得不写信向父亲诉苦。老巴顿其实也不知道该如何解释,只能以家族荣誉相激励,用“巴顿家族的人永远不能输给别人”来鼓舞儿子。在以崇尚个性独立为传统的美国,这种说法显得有点另类,不像典型的美国人,倒有点中华文化中“光宗耀祖”的意思。不过事实证明,这种另类的激励对巴顿是有效的,巴顿硬是凭着一股子牛劲抵抗住了阅读失常症的折磨,成绩不断提高,其中尤以操行成绩为佳,显示了他过人的自律精神。

两所军校、三个一年级的磨炼

巴顿在克拉克学校上了六年学后,已经十七岁了,到了中学毕业的年龄,面临着人生的再次选择。经过长期的观察,校长克拉克博士认为巴顿是一个有远大志向和特殊天赋的人,但是也有短处。于是他找到老巴顿,表示应该让巴顿寻找一条能够扬长避短的道路,或许能成就一番事业。非常了解儿子的老巴顿自然也是心知肚明,立即准备让巴顿报考军校。

考军校自然以西点军校为首选,但直接考西点对于当时的巴顿来讲却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因为他只上了六年学,知识积累不够,另外他的成绩虽有进步,但仍然受病症影响,拼读还是有问题,通过考试并无把握。于是老巴顿为儿子选择了一条比较稳妥的迂回路线——先就读录取条件较低的预备军官学校弗吉尼亚军校(正好又是老巴顿的母校),再考虑西点。

▲弗吉尼亚军校(Virginia Military Institute)
▲弗吉尼亚军校(Virginia Military Institute)

于是,在1903年9月巴顿顺利考入弗吉尼亚军校,成为一名一年级的“老鼠”(高年级生对一年级生的蔑称)。不过巴顿与众不同,军人世家的传统、成为军官的理想、中学时养成的自律习惯发挥了作用,使得他并没有像通常的一年级生那样惶恐和胆小,而是很快适应了军校生活。巴顿严守纪律,着装整齐,颇有天生的军人范儿,甚至被等级森严、一贯蔑视一年级生的高年级学员视为“自己人”,并拉他入伙,加入了“兄弟会”。这对巴顿来讲,能够被同学们另眼相看,获得认同,是精神上的一大激励和收获。

老巴顿为儿子设计的路线后来得到了成功,经过几个月军校的锤炼,巴顿进步明显,并于1904年1月通过了获取议员推荐上西点军校资格的竞争考试,由于同时还获得了弗吉尼亚军校教务处的学业优秀证明,使巴顿无需再参加西点的入学考试就可以直接被录取,巴顿一家顿时为之欣喜若狂。

▲ 二十世纪初的西点军校,
▲ 二十世纪初的西点军校,

巴顿在这里踏上了真正的军人之路

1904年9月,巴顿终于如愿以偿地来到了梦想中的西点军校,又成了一名一年级“老鼠”。与预备军官学校不同,西点的训练和要求要严酷很多,学员的淘汰率也很高,以至于有“哈德逊地狱”之称,不过这似乎正合巴顿好勇斗狠的个性。经过弗吉尼亚军校的锻炼,巴顿对于西点的严酷生活不仅没有丝毫畏惧,反而自我加压,尤其在军事、体育方面表现很突出。但巴顿患有的阅读失调症在此时显出了不利影响——他的文化课,数学、外语等,都比较吃力。一年级结束时,巴顿的数学成绩竟然排名全班倒数第一,按常规巴顿将被淘汰出局,但校方考虑巴顿别的方面比较优秀,允许他回读一年。所谓“回读”,其实就是留级,这意味着他还得再当一年“老鼠”。

▲西点军校时期的巴顿(帅哥)
▲西点军校时期的巴顿(帅哥)

因为成绩差而被留级对于任何一个学生来讲,都是重大打击,对好强的巴顿来讲更是如此,正如他在日记中写道的那样:“有时我恐怕是可怜的幻想者中的一员……一个总是向往成功而从未成功的人,如果我确实如此那么这不会让我在十年前就离开世界仁慈,因为我无法想像有什么比活着承认自己失败更不可接受的。”如果不是有要成为伟大军人的雄心壮志,巴顿很可能就要打退堂鼓了。不过争强好胜的巴顿显然不愿放弃,缓过劲来的他在暑假请了一名家庭教师,发疯般地补习,在接下来的一学年中更是如此。当巴顿的第三个一年级结束时,他的文化课成绩终于达到前三分之一的水平,得以顺利升入二年级。

升上高年级的巴顿要负责带领低年级生,由于他对于成为一名出色军官的愿望十分执著,对属下的要求也很严格,甚至有些刻板,因此并不受人欢迎,被称为“豪猪刺”。不过巴顿对此并不在意,他只在乎自己能不能做一个标准的军官,显示出十足的自负。就这样,凭着这股蛮劲和近乎苛刻的自律,巴顿在军事和体育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跨栏纪录保持者、优秀的击剑运动员、步枪手枪特级射手……,同时还以着装标准、军姿优美和勇气十足而闻名全校。1909年夏,巴顿从西点毕业,并且选择了他认为富有骑士精神和绅士风度的兵种——骑兵,被分配到芝加哥附近的谢里登堡(Fort Sheridan)第15骑兵团,授予少尉军衔。自此巴顿开始了真正的职业军官生涯。

小试身手,初露锋芒

在巴顿成为军官的最初几年里,并无战事发生。1912年,巴顿代表军队参加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夏季奥运会中的现代五项比赛。在43名参赛者中,巴顿总成绩排名第5。1915年,巴顿为了避免被派往遥远而闲暇的菲律宾,通过自己的游说,被重新分派到驻扎于德克萨斯州布利斯堡(Fort Bliss)的第8骑兵团。该团部署在此是因为当时墨西哥的政局不稳,可能爆发内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巴顿很快迎来了他军旅生涯的第一仗,尽管规模不大,但却奠定了巴顿的作战风格,开启了从此以后的胜利模式。

位于美墨边境的布利斯堡
位于美墨边境的布利斯堡

当时墨西哥历史上著名的大独裁者波费里奥·迪亚斯已经统治了30年,被另一位领袖人物弗朗西斯科.马德罗推翻,马德罗有一个武装支持者——潘乔.比利亚。

▲潘乔.比利亚
▲潘乔.比利亚

三年后,马德罗被其部下韦尔塔杀害,韦尔塔自封总统,并迅速建立起一个变本加厉的独裁政权。潘乔.比利亚也在被清除的名单中,但他侥幸脱险并逃往美国,在寻求到了一些援助后潜回墨西哥,又拉起了一支武装,准备推翻韦尔塔后自任总统。但令其意外的是美国总统威尔逊却不支持他,而是支持另一支武装的首领卡萨兰。1914年卡萨兰成功推翻韦尔塔,当上新总统。失意的潘乔.比利亚老无所依,逐渐沦为在美墨边境上流窜的武装团伙。

▲潘乔.比利亚的队伍颇具规模
▲潘乔.比利亚的队伍颇具规模

而最终令美国恼怒的是,潘乔.比利亚于1916年3月越境洗劫了新墨西哥州的哥伦比亚小镇,而且喊出了“多杀美国人”的口号。美国总统终于下决心派潘兴将军率军深入墨西哥清剿比利亚。早就非常渴望参战的巴顿如同看见了猎物的狮子一样兴奋,并且主动请缨,说服潘兴将军把他派到了对比利亚的追捕行动中,而不是担任原先分派的巡逻任务。

▲在墨西哥营地里的巴顿, 已经颇有些后来铁血将军的模样了
▲在墨西哥营地里的巴顿,已经颇有些后来铁血将军的模样了

在这里有必要先介绍一下巴顿的武器。他的配枪本来是当时美军的制式装备M1911手枪,但巴顿觉得该枪扳机力过大,于是自行打磨击发机构,但是研磨过度,扳机力又变得太小,导致手枪走火,打伤了自己的大腿。

从此巴顿就不再使用自动手枪,而是自己掏了大约50美元购买了一支采用象牙握把并刻有花纹的M1873柯尔特单动左轮手枪,该枪又被称为“和平缔造者(和事佬)”,从此成为巴顿的重要象征。

▲在博物馆中展出的巴顿 配枪—柯尔特M1873
▲在博物馆中展出的巴顿配枪—柯尔特M1873

 

▲二战中的巴顿。注意其腰间所挂的仍是 装有象牙握把的定制版柯尔特M1873
▲二战中的巴顿。注意其腰间所挂的仍是装有象牙握把的定制版柯尔特M1873

1916年5月,巴顿领受的新任务是追捕比利亚的保镖头目卡德纳斯。一天,巴顿获知一个情报,称卡德纳斯可能藏身于鲁维奥村附近的农场。巴顿决定来一次侦察,他率领7名士兵和一名翻译,乘坐3辆汽车,以购买马匹的名义进入村庄,向村民打探消息。先前得到的情报很快被确认,巴顿率部来到农场,将其中两辆车布置在西南方向,自己则率领两名士兵乘车到达农场西北方向。到达位置后,他命令两名士兵到西部和北部侦察,自己则下车徒步侦察,没想到这正好使巴顿与敌人狭路相逢。

只身侦察的巴顿很快遭遇了三名骑马的武装人员,此三人发现巴顿后也很吃惊,一开始并未打算与巴顿交锋,而是转身脱离。但很快就发现农场已被包围,而巴顿是一个人,还没有步枪,是包围圈中最弱的一环,于是三人策马向着巴顿而来。此时的情况对巴顿很不利,人数是一对三,而这三人的火力还很强,有手枪和毛瑟步枪。但是一心渴望战斗、勇敢无畏的巴顿哪里会惧怕这些。他直接迎了上去,在对方抢先开火的情况下,用手中唯一的M1873(柯尔特单动左轮手枪)还击。由于对方是在骑马颠簸的情况下射击,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准头,而在西点就是特级射手的巴顿很快就击伤其中一人的手臂,但此人并未从马上跌下。巴顿立刻意识到应该先打击敌人的马匹,在很快就击毙了一匹马并躲进灌木丛中再次装弹后,巴顿又击倒了另两匹马。其中一人在马匹倒地后挣脱出来,被巴顿一枪打倒。另一人试图逃跑,被闻讯赶来的另两名士兵击毙。而第一个被巴顿击伤手臂,马匹也被打倒的人,在发现脱身无望后举枪自尽。通过搜检尸体,发现此人正是主要目标卡德纳斯。此时巴顿手下的士兵都已赶到,为避免比利亚的报复,巴顿下令立刻撤离,他命令士兵将三具尸体绑在车上,在摆脱了闻声而来的四十多名骑兵的追击后,于当天下午返回营地。

潘兴将军对巴顿的战绩非常满意,大加赞赏,并送给他一个“匪徒”的绰号。这次小战斗实际也是美军第一次在实战中乘车作战,巴顿无意中开创了摩托化作战的先河,也奠定了巴顿之后的作战风格——坚决果断地快速突进,不给敌人以喘息之机。这样的风格倒是与中国汉代名将霍去病很类似,都强调机动性,强调速度和果敢,他们的第一战也都是自主寻找战机,带领小股部队,靠机动作战取得战果。

巴顿是这样炼成的

巴顿在性格方面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有一股勇敢到近乎莽撞的劲头,在实战中对捕捉战机有着高度的敏感,对自己有苛刻的自律,傲慢到有些自负,对战斗之渴望冠乎古今——他曾公开宣称自己最幸福的事就是“被战争快结束时的最后一颗子弹打死”,无仗可打就心痒难耐,这简直就是“天生”为战斗而生的理想军人。然而,这样的巴顿真的是“天生”的吗?

如果把人生比喻为火炮发射,那么只要在炮弹在膛内运动时被赋予了足够的速度和正确的方向,出膛后的炮弹只需凭借惯性前进,就会飞向正确的目标,外面的风吹雨打只会产生很小的影响。巴顿之所以成为巴顿,是他的家庭、学校、自己以及军事实践共同形成的合力所塑造,如果要说哪个因素更重要一些,那么排名第一的一定是他的父亲,或者说他的原生家庭。

如果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老巴顿差不多是一位比较完美的父亲。小时候的巴顿实际上是有个明显缺限的孩子,世上多数父母在面对这样的孩子时,往往不容易找到正确的处理之道。但老巴顿却能够用自己有理性的爱,看似粗放实则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儿子的成长,没有让巴顿在幼年留下心理创伤,同时还把许多对人生有益的特质,比如勇敢、自信、不惧困难等,“刷”进了巴顿的心中,成为了后来“铁血巴顿”的种子。可以这样讲,在老巴顿的引导下,即使巴顿最后没有从军,他亦会在别的方面做出一番事业。

除此之外,美国成熟的军官培养体系成为了“锤炼”巴顿的关键因素。经过一百多年的建设,美国各军种的军校已经比较成熟和高效了,可以像流水线一样培养出高质量的军官。西点就是这样一部“生产线”,巴顿经过这样一番“制造”后,“杂质”被清除得更干净,还被加进了许多有益的“成分”,比如卓越的领导力、高超的射击术等,毕业后的巴顿就已经是一块发亮、成型的“合金钢”了。再经过实战的考验,就像又“镀”了一层金,更加耀眼。

▲一战时的巴顿
▲一战时的巴顿

在二战时期,进攻齐格菲防线时巴顿下达了一道世界战争史罕见的命令;“只要能弄到油料,使我们的坦克冲锋,不管是偷美军的,还是偷德军的,我就放他三天假 ”。

13

在战场上,巴顿经常亲驾坦克、吉普冲在一线,他以“军人因奋勇向前而死的概率远远小于被动防御而亡概率”的观点,赢得了一次又一次战役的胜利。

1944年12月,做困兽之斗的希特勒下令发动阿登战役,德军中路突进过快,形成了剑状的“突出部”。这就是极其惨烈的“突出部”战役,利用恶劣天气,集中最后一点优势兵力向盟军发动反击。措手不及的美军连连败退,只有101空降师在被包围的情况下坚守住了巴斯托涅小城,但他们也急需救援。

此时巴顿率领的第3集团军正在萨尔布吕肯与德军战斗,在战局发生急剧变化时,盟军统帅部决定让巴顿北上救援。由于巴顿事先已经让参谋部提前制定好了应对不同情况的方案,因此行动迅速,立即脱离了与当前敌人的战斗,在天气非常恶劣的情况下,于两天内到达巴斯托涅,为守城美军打通了补给线。

▲巴顿北上求援路线
▲巴顿北上求援路线

无论是他的上级和盟友,还是敌人,都对此感到不可思议,而这也再次显示了巴顿高超成熟的指挥艺术。巴顿自己也对此战非常满意,称解救巴斯托涅是“我们迄今为止所进行的最辉煌的行动,而且在我看来也是这场战争中最杰出的成就,这是我最大的一战。”

阿登战役结束后,德军精锐尽失,巴顿实施长途奔袭的阻力更小,行动更加迅速,以至于出现过在接到命令前就已经攻占了某地的情况。从1944年8月1日加入战斗开始,到1945年5月9日德军投降为止,第3集团军共计连续作战281天。这一期间跨过了24条大河、占领了21万1000平方公里土地,12000个城镇。击毙、击伤和俘虏了181万1388名德军士兵,相当于第3集团军人数的6倍。

1945年5月初,巴顿的第3集团军一直推进到奥地利边境。在9个月的推进过程中,巴顿部队歼敌140余万。4月16日,巴顿被晋升为四星上将。斯大林对第3集团军给予了最高的赞扬,他当着红军参谋长的面说,“像第3集团军横跨法国的进军,对红军来说是不可想像的,而且肯定是做不到的。

名将陨落:

▲巴顿车祸座驾
▲巴顿车祸座驾

1945年12月9日,巴顿在外出打猎时突遇车祸而受重伤,布雷德利将军在回忆录中说:“的确很少有哪位将军的战场指挥才能可以超越巴顿,但巴顿也有自己难以征服的对手:他管不住自己那张大嘴”。12月21日在德国海德堡医院安眠在妻子比阿特丽丝的怀中,巴顿去世,享年60岁,古典意义的战争随着巴顿的去世在世界范围内全面终结了。

巴顿生前表示过,只要有一个弟兄留在阿登,他今后就葬在那里。几天后,他的遗体被安葬在卢森堡哈姆的美军公墓中一处被确认“弹坑”的地方,因大部分阵亡人员已迁回美国故土,巴顿陪着第三集团军剩余5076名“突出部”作战阵亡弟兄一起长眠在异乡卢森堡。巴顿是唯一一位葬于祖国之外的将军,紧挨巴顿的是一位上等兵:底特律人约翰赫齐瓦恩。

在巴顿去世那天,他的爱犬“威利”仿佛感受到了主人的离去,趴在地上呜咽……

▲威利在巴顿去世当天,卧地呜咽
▲威利在巴顿去世当天,卧地呜咽

(读者Joyna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