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诗醇:〈江夜〉的艺术技巧

作者:唐莲

(fotolia)

font print 人气: 115
【字号】    
   标签: tags:

张可久〈越调凭阑人.江夜〉
江水澄澄江月明,
江上何人掐玉筝?
隔江和泪听,
满江长叹声!

【注解】

澄澄(音呈):明净清澈。
掐玉筝:用手指弹拨筝乐。有以筝诉苦之意。

【赏析】

这是用小令诗的语言所描绘出的一幅《江夜闻筝图》。一轮明月当空,千里澄江似练。忽然传来乐音,竟是筝弦拔颤。其声如哀,如怨;如诉,如叹!

这是哪一位玉人在弹奏玉筝啊?只能听到她弹的乐音,却无法见到她的玉颜!隔着漫漫的江水,听她弹奏的人们,都被她暗暗感染,不禁珠泪涟涟。就连整个的江水,都发出了深长的哀叹!————这种意境是多么扣人心弦、令人深思回味啊!

中国的古诗,是最讲究表现技巧的,元人小令正是继承了这一优秀的艺术传统。本篇运用“同文多复法”(把一个字或几个字,反复地多次使用,以增强表达效果)十分出色。

诗歌在有限的字数里,一般须要避免字面上的重复。这样才能使语言精炼优美,辞采繁华。但是,如果诗人“艺高人胆大”,偏偏要在一首诗中,重复某一个字词,重复得恰到好处,“重复得比不重复还美”,这就形成一种“险奇”的艺术境界。此种技巧就是“同文多复法”。本篇题为〈江夜〉,总共只有二十二个字,但是一个“江”字,便重复了五次之多。诗人越是重复使用这个“江”字,人们读起来,越觉得诗味浓郁。

为了论证这种技巧,我们且来“旁征博引”一番。先看唐代元稹的五言绝句〈行宫〉:

寥落古行宫,
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

这首诗,在短短二十字中,“宫”字便重复了三次。但是,我们读来并不觉其多,不厌其复。相反,突出了诗歌的意境,把“宫中”的今昔之变、盛衰之迹,十分显豁地烘托了出来。

宋代词人蒋捷,在〈虞美人.听雨〉中写道: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诗人通过“听雨”一词的三次重复,写出了生活历程中的三个时期,把少年、壮年和老年的漫长生活,都集中在“听雨”中写出。

《红楼梦》第四十五回,写林黛玉在秋天“心有所感”,“发为章句”,作〈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
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
哪堪风雨助秋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
惊破秋窗秋梦续;
抱得秋情不忍眠,
自向秋屏移泪烛……

这首诗总共二十句,一百四十字,其中竟将“秋”字重复了十五次之多。由于运用了“同文多复”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林黛玉秋日凄苦的心情。

运用“同文多复”的艺术技巧,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多次重复的字词,都应与所写题旨有关。不能随心所欲去任意重复那些无关紧要的字词。如〈秋窗风雨夕〉,独独选出一个“秋”来重复,张可久的这首〈江夜〉单单选出一个“江”字来重复,均与作品的题旨有重大关联。

二、多次重复的字词,必须安排在恰当位置,读起来才会琅琅爽口,铿锵悦耳,以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否则,诗篇会被弄得佶屈聱牙,满口钉饾。

最后,让我们再读一遍这首小令:

江水澄澄江月明,(好水好月好环境!)
江上何人掐玉筝?(世上还有不幸人。掐玉筝:以筝诉苦!)
隔江和泪听,满江长叹声!
(世上苦人多,大家都有同情心——)@*#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诗人李白有远大的抱负,一直怀才不遇,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孤寂苦闷。但他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不沉沦,不合污,一直追求自由,向往光明,在他的诗歌中多有歌颂太阳、吟咏明月之作。这首诗是把明月引为知己,对月抒怀。
  • 官况甜, 公途险, 虎豹重关整威严。
  • 这位势利者,很有机谋,颇善钻营,所谓“苟苟营营,直上青云”,就是此种人物。你看他,时来运至,青云得路,“腰缠十万”,有钱得很;“鹏搏九万”,乘势得很;“扬州鹤背骑来惯”,官运亨通,逍遥得很!
  • 诗的首联第1、2句,“手握乾坤杀伐权,斩邪留正解民悬”,明确表明其志在推翻满清的邪恶统治(斩邪),解除人民的痛苦。
  • 数十年的时间,千万里的空间,被词人压缩在寥寥数十字之中。而社会从相对安定,到动荡离乱、劫后荒凉的演变过程,也被压缩在少年的浪漫生涯、壮年的流离哀愁、晚年的悲苦凄凉这三幅画中。
  • 这首小令,写“俺”爱劳动“不羡荣华”,生活得自由如意;而“恁”(您,指贪官)一味追求高官厚禄、到头来却没有个好结局。
  • 夜已深了,有人“独”卧江楼,思绪万端,百感交集,夜不能寐。此人为什么睡不着呢?这是因为他心怀家国之忧,有一种“国已不国,家已不家”的难遣之愁。
  • 喻说:人生在世如行船,顺逆快慢皆由天。人应该顺天应命,道法自然,随遇而安,知足常乐。以舟的沿洄不定,比喻人无力回天,不可逆天意而妄为!
  • 李白在此诗中,反映出一种既轻视功名利禄,又觉得机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东西。尾联二句:“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揭示出:人生在世,贪图功名富贵,是不牢不稳,非久非长的不实之务。
  • 李白此诗纯然写实,是一首卓绝千古的“云阳纤夫曲”。开头两句总写背景,作好铺垫;接下八句,从酷热的自然环境、水浊的恶劣生活、拉船号子的触动悲心、和拉石靠岸的筋疲力竭,层层深入地描画了“拖船一何苦”的具体情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