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300问】

五世纪时怎样过端午? 承上启下源远流长

作者:怀荏荏
端午龙舟竞渡承传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陈仲明/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1641
【字号】    
   标签: tags: , , , ,

端午节习俗展现古风貌

端午节在中华文化中起源甚为久远,过节习俗也很多。今人过端午的习俗大多沿袭自南北朝时代,而南朝荆楚一带的风尚很多又保留了周代的古风尚。

南朝时代端午习俗

南朝梁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专门记载古代岁时节令的专著,留下了不少珍贵风土记,可以看到南北朝当代的端午节俗和承袭的风俗来源或古代传说。

“荆楚”的地域本指楚族或楚国,后来以楚国的境域约相当于古荆州,故而用以泛称长江中游一带。在魏晋南北朝时代,长江中游一代已经是四通八达、四方凑会、人口聚集的繁华地区。《南齐书.州郡下》记载:“江左大镇,莫过荆、扬。”所以《荆楚岁时记》呈现的节俗风物,很具有时代的代表性。并且通过《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和流传,许多原本只是荆楚地区地方性的节俗,也进而成为流行全中国的岁时节俗。

应节应景,先来说说南朝时代的端午节俗风物。

悬挂艾草戴艾虎  五彩丝系臂

艾草是医病良药,而史料有载的第一位用艾叶治病的神医,恰是鲍姑。(大纪元合成图)
艾草是医病良药,而史料有载的第一位用艾叶治病的神医是晋代的鲍姑。(大纪元合成图)

端午节采艾悬门上以避邪气习俗在晋周处《风土记》中已有记载。宗懔的曾祖父辈宗则在鸡未鸣前赶早出门去采艾草,悬挂门楣上禳毒,尤其钟爱“人形”的艾草:“见似人处,揽而取之”;而“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渐渐成为社会风尚,终于成为习俗,延续到后代。

也有将艾草扎成虎形,或用丝绸绫彩剪出虎形黏在艾草上戴在身上:“以艾为虎形,或翦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还有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这种戴虎形艾、五彩丝辟瘟病的作法,也是现代人在端午戴艾草香包香囊的一种来源,古人对虎形的香包香囊的钟情传递到今天!

菖蒲

菖蒲。 (容乃加)
日本仁爱赏的唐菖蒲。(容乃加/大纪元)

那时人作菖蒲酒,这种作法是遵照《大戴礼》所记载古俗:“以菖蒲或镂或屑以泛酒”。

浴兰汤

6月9日,韩国首尔南山韩屋村举行端午节庆典千名中国游客体验韩国传统文化与习俗。图为用菖蒲水洗头。(全景林/大纪元)
用菖蒲水洗头。(全景林/大纪元)

除了用艾草禳毒,还以菖蒲入浴洗身,叫“浴兰汤”,沿袭了战国时代楚辞记载的风尚:“蓄兰为沐浴。楚辞曰浴兰汤兮沐芳华,今谓之浴兰节。”兰是“福兰”也就是菖蒲的别称。

划舟竞渡

清缂丝龙舟竞渡图,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公有领域)
清  缂丝龙舟竞渡图,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公有领域)

划舟竞渡纪念屈原、伍子胥。当时人用以竞渡的是轻巧便利的“舸舟”,又称“飞凫”。“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竞渡的规模很盛大,官人、知识分子和老百姓都聚集水边观赛。

而在东吴一地,竞渡的习俗是在纪念伍子胥;在越国地域竞渡的习俗则和越王勾践有关,这些习俗都是上溯到战国时代的历史了:“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越地传云,起于越王勾践,不可详矣”。

吃粽子

《荆楚岁时记·第二部佚文辑录》记载:“荆楚之俗,五月五日,民并断竹笋为筒粽。”那是把米和馅料塞入竹筒的作法。

吃粽子的起源很早,另一南朝著作《续齐谐记》纪录了端午吃粽子源自楚人殇祭屈原、把筒粽投水祭之:“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到了汉代,筒粽盖上了楝树叶并缚以五色丝绳,据说是来自屈原的托梦,因苦粽子为水中蛟龙所窃,《续齐谐记》曰:“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采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囘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采杂药斗草

南朝人在当日除了起早采艾之外也有竞采草药、蓄药以驱除毒气保健的风俗,《荆楚岁时记》说这种风俗在三代之书《夏小正》中有记载:“是日竞采杂药。夏小正云,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

从采草药而衍生出一种游戏,叫做“蹋百草”。“端午,蹋百草,即令人有斗百草之戏也”,可见南朝时人玩的“斗草”游戏也是承传自前人的“蹋百草”游戏。端午日采得百草归大伙玩起游戏,比赛多寡优劣,一来要识得采来的植物名称,同时要具有名词“对仗”的素养,比如这个说“我有狗尾草”,那个对上“我有鸡冠花”;这个又说“我有君子竹”,那个又对上“我有美人蕉”,一来一往,真是养生又益智的全民文化游戏。

从记载可以看到,五世纪左右南北朝时代,中国境内繁华丰盛的长江中游一代端午节的节俗许多是承传了三代的礼俗,大部分在现代社会还是延续着,真是承上启下源远流长,这也是传统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珍贵本色。@*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责任编辑:方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到了汉代及魏晋南北朝时代,印章的使用范围更为扩大,印章艺术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代。开始,西汉印章承袭秦印制度,明显的标志是白文印用边框,后来渐渐去掉边框,在文字上也更方整、工致,表现出一种端正庄严的气象,反映了汉代强大昌盛的威仪。到了东汉,由于手工业更为发达,印章制作趋于精致。印章文字在摹印篆的基础上,笔画加以屈曲延伸,叫做“缪篆”。如果说把秦印的改革比喻为“品种的改良”,那么汉印可说是这种“品种改良”结出的硕果。后来魏晋、南北朝的印章,基本上承袭汉印。不过,由于文字演变发展,隶书、楷书相继出现后,人们对篆书的书写距离远了,所以印章中篆书的书法水平不及汉印。
  • 西安南郊发掘的一处南北朝墓葬里,22日出土彩色女乐俑栩栩如生,其上盘高耸的发式造型生动地透露出当时女子以戴假发为时尚的资讯。
  • 自此以后,北方承平将近八十年,不仅国学、乡学都比较南朝为完备,即私人讲学的风气,也是盛极一时。这个时候,正当南朝梁武帝提倡学校教育的时候,介于五、六世纪之间,我们若是统观南北朝的教育,要算这个时期为最发达。
  • 现今有迹可考日本的第一件书迹《法华义疏》,是纯粹中国风的书迹,产生在七世纪初,带有中国南北朝的书风。
  • 3个具有千年历史和重要考古价值的南北朝时代彩绘石俑,最近在济南出土。
  • 汉代宫廷舞的发展,为中国宫廷舞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而介于这之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则是高潮来临前的准备阶段。
  • 古来神传文化世世代代的增益使得端午节俗非常丰富。在中华文化中端午节是三大传统民俗节日之一,不仅在华人圈,包含韩国、日本等等早年受到中华文化浸润之国都有端午节庆的习俗。中国古传“菖蒲汤”驱瘟辟邪成了东亚文化圈的特色。
  • 中国古代宫廷怎样过端午节?唐太宗御笔亲书“飞白扇”赠予功臣司徒长孙无忌及吏部尚书杨师道,“庶动清风,以增美德”。在庆祝端午的宫中行事中,皇帝在端午日多会以“服玩相贺”,以随身使用或游艺的小东西赏赐臣下。这个中华传统文化影响了民间也影响了近邻的韩国。
  •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端午节吃什么呢?粽子、咸鸭蛋、皮蛋等陆续登场逐渐成为饭桌上的“常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