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跨洋渡海 陆港台三移民青年的独特挑战

适应新环境、制度与价值观 曾一度患忧郁症 因理解父母为己打拼渐渐释然

(左起)曾颖驰、花薇淳、骆诗茵与讲座主持人、心理安康家属互援会执行董事殷美玲博士。 (蔡溶/大纪元)

人气: 15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2017年07月24日讯】(大纪元记者蔡溶纽约报导)从东方到美国,是一个很大的跨度,这种跨越不仅仅是换个地方读书,或者换个地方生活,移民青年面对的独特挑战,是全方位的,面对不同的言语、文化及思想模式,种种冲击,加上沟通障碍,新移民群体普遍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值得关注。

三名青少年时期来美的华裔,22日在心理安康家属互援会(CAFAMH)举办的健康活动日上,分享他们各自的移民故事。

“纽约大哥哥大姊姊计划”(Big Brothers Big Sisters of NYC)社工骆诗茵11岁时跟随父母从广州移民来美,最初的兴奋期过去,发觉向往了多年的事情到了眼前,与想像中的不同,有的喜欢,有的不喜欢,她的失落感开始浮现,抱怨父母没有征得她的同意,将她从原本的成长历史中强行抽身而出,重新面对一个新环境、新制度、新价值的空间,重新来过,对于什么都不懂的新移民来说,不是件容易事。

骆诗茵说,直到她18岁时参加义工项目,教老年人基本的电脑知识,感受到正面的心态,才渐渐度过低潮期,然后到外州上大学,开始享受新生活带来的新变化。

对于心志未成熟的青少年,来到异乡生活最先经历的是心理阶段的挫折,而对20多岁的留学生来说,语言障碍则是最显而易见的挑战。

专长临床心理学与学校心理学的纽约州注册心理医师花薇淳回忆,11年前她独自从台湾来纽约读研究所,面对多元的班级同学背景,教室气氛也与台湾大为不同,美国教育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挑战权威,她第一年好不容易跟上学习进度,适应这种英文的环境,第二年逼着自己用英文提问、参加课堂讨论,随着时间的流逝,语言能力、学业及与人沟通的能力加强,如此她才渐渐走出局外人的感觉,融入社会。

电影制作人曾颖驰(Alvin Tsang)9岁时移民美国与母亲团聚,生活随即出现巨变,一度患上忧郁症。他把个人经历拍成纪录片《家庭团聚(Reunification)》,成为他自我疗伤的过程。

曾颖驰表示,他的母亲、妹妹和哥哥1982年从香港移民来美,留下他和父亲在香港。当时他非常孤独,每天的梦想就是要和母亲以及兄弟姊妹团聚。3年后,当9岁的他和父亲来到美国,但却发现父母已经离婚,他到母亲家与继父共同生活,除了要面对陌生又冷漠的继父之外,由于家境贫困,他从9岁至18岁,一直是边打工边读书,每天下午3点放学,打工到晚上8点才回家吃饭、做功课,无法享有他渴望的家庭时光。

这段心结打不开地压抑持续了17年,直到他上大学修读视觉艺术,心头困惑仍然挥之不去,于是他拿起摄影机拍摄生活点滴,后来通过采访父母家人,听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观感谈论那一段移民经历,他渐渐了解父母为孩子的未来,离乡别井生活的艰辛,压抑他17年的负面情绪才慢慢释然。

《家庭团聚》纪录片在全美放映后,观众反应热烈,曾颖驰获得不少奖项。反思这段历史,他希望移民父母不要一味把赚钱当第一目标,父母移民到美国,无非是想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但也不能忽视与孩子的心灵沟通。◇

责任编辑:艾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