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音乐治疗 舞动孩子生命旋律

自闭症小朋友不讲话或表达能力差,可利用旋律、节拍与即兴歌词带孩子一起唱。(李怡欣/大纪元)

人气: 455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2017年07月09日讯】(大纪元记者李怡欣台湾高雄报导)众所周知,音乐对身心有益。几年前蔚为风潮的“莫札特效应”,由美国加州大学学者罗契尔(Frances Rauscher)等人在1993年发表于《自然》科学期刊。实验指出,大学生聆听10分钟莫札特音乐后马上接受空间测验,分数高于聆听放松法指南组与静默组,不过只有短暂性效果。有学者则认为,此效应的另一种可能解释,应与“听音乐后心情变好”有关。

澳洲麦觉理大学研究更发现,儿童学习音乐有助大脑发育。受试儿童的脑部断层扫描图显示,受过音乐训练的儿童在听觉和视觉上,比对照组更易识别周围事物模式和规律性,加强认知、预测后续并做出反应的能力。

此外,“音乐治疗”(Music Therapy)更是一门专业领域,是由合格治疗师依据个案设计课程,应用在特殊教育、临床医疗、复健及心理治疗等领域皆有显着成效。

台湾音乐治疗协会(MTAT)监事 、高雄长庚纪念医院音乐治疗师李蕙如表示,音乐治疗有医学实证为辅,电脑摄影显示“旋律”在上颞叶活动、“和弦”显示在右脑回,而“节奏”则在小脑和基底核,还有主掌“情绪”的大脑皮质、海马回、杏仁核和前额叶。于是,当我们用耳朵接收声音,听神经会将所听到的讯息输送到负责听觉的颞叶,大脑分析讯息后,我们便理解“听到了什么”。

音乐治疗师李蕙如表示,音乐治疗在台湾需要更多人的了解,期望政府尽快建立法规制度。(李怡欣/大纪元)

她强调,音乐治疗重在“互动”关系建立,治疗师须与个案有共同专注力,个案不须懂音乐,过程使用乐器带领个案学习认知、情绪、社交、肢体及沟通。根据个案差异,以听、唱、节奏、律动或即兴方式,用不同形状、音色与功能的乐器来互动。

例如:手部动作差,就用铃鼓训练抓握与节奏;孩子若可理解治疗师指令,一首简单的歌词哼唱加上乐器,一边玩一边跟着旋律完成指令,“不知不觉,孩子渐渐就能专注在进行的活动中并诱发语言。”

有着白皙皮肤与可爱大眼的4岁男孩凯凯,2岁时检查出自闭症迟缓现象,半年前开始上音乐治疗,凯凯妈妈说,“凯凯喜欢音乐,之前性子急、专注力不够,现在已学会控制自己、不哭闹,进步很快。”目前凯凯评估虽仍生长落后,可是已听得懂、会表达。妈妈表示,一周陪孩子上3、4种治疗课,就是为了未来衔接学校教育时,可以听懂老师的话,“乖乖坐着”。◇

音乐治疗取材乐器因个案需求不同而运用,与孩子一同吹小喇叭发声、一边吹泡泡。(李怡欣/大纪元)

责任编辑:杜文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