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迈向百年花莲老店 古法酿造酱油传三代

酱油老店走向新世代 坚守理念历久弥新

花莲酱油老店走向新世代,豆香传承三代90年,由第二代许南东(右2)交棒给儿子第三代许桓巽(左1)接手家族事业,继续传承好味道,花莲市长魏嘉贤(左2)为他们加油打气。(詹亦菱/大纪元)

人气: 2156
【字号】    
   标签: tags: , , ,

【大纪元2017年08月22日讯】(大纪元记者詹亦菱花莲报导)人的一生会不断转换跑道,找出自己的工作价值,而传统的手工酱油、为何可以传承三代?在5、60年代,虎标、鹿标、狮标等酱油,是昔日花莲人老字号家庭必备调味料,随着时代的更迭与产业变化,传统制造业,逐渐消失而没落,花莲在地的酱油传统工厂,从50年代的20多家,凋零到现在仅存一家,其酿造技法的老师傅也随之失传,新味酱油的老头家许南东坚持用手工酿造,要让90年“虎标”酱油历久弥新。

花莲仅存的传统酱油工厂,昔日称为珍芳酱油,家住彰化鹿港的许日是第一代创办人,就是酱油大王许圆的弟弟,20岁的许日是随着哥哥1927年来到花莲,一起制作酱油,当时因市场小开设传统柑仔店,零售酱油、酱菜、米和木炭,在日治时代许圆、许日两兄弟开始研发酱油,并买下日人经营高美香酱工厂的生产器具,生意蒸蒸日上,并将店改名日华、振华酱油,之后又改为珍芳,并以“虎标”为商标,在花莲占有一席之地。

1974年酱油工厂发生大火,酿制生产器具差点付之一炬,许南东在隔年更改厂房设备及改良生产动线,但仍坚持以古法酿造,并将重生过后的工厂取名为新味酱油,让老字号酱油工厂在花莲能够屹立不摇,并跟着产业在地化、精致化,转型使用非基改黄豆原料,持续挺过40多个年头,再交棒给第三代许南东儿子许桓巽手中。

许南东说,秉持繁琐的古法做出健康的酱油,用父亲留下的杉木桶提醒他要坚守理念,用传统方式继续传承下去。(詹亦菱/大纪元)
许南东说,秉持繁琐的古法做出健康的酱油,用父亲留下的杉木桶提醒他要坚守理念,用传统方式继续传承下去。(詹亦菱/大纪元)

风光一时、难敌社会变迁,古法酿制酱油过程繁琐、费时又费工,花莲市区酱油老店在10多年前都一一关门,只剩下许南东苦撑,他表示,民众日益重视食安问题,酱油制造也备受关注,虽然曾经一度被低价的化学酱油侵占市场,不过他们的坚持有了回报,包括花莲知名的液香扁食、南华面店使用的酱油调味、德利豆干卤豆干的酱油及葱油饼街的炸弹葱油饼,连结花莲在地产业链。

花莲“新味酱油”90年秉持古法酿造,耗时费工。(詹亦菱/大纪元)
花莲“新味酱油”90年秉持古法酿造,耗时费工。(詹亦菱/大纪元)

许日育有5男4女,许南东说,在民国59年间回到花莲,兄弟间没人愿意承接老爸的担子,那时他父亲已届70岁,有次他无意中看见父亲骑着单车载着5打酱油(约60公斤)运送,到上坡路段,一步一步踏着脚踏板往上骑,体力的考验父亲,许南东心里真是五味杂陈,回头想想幺弟还在读书,但父亲不认输的个性,酿造酱油绝不轻易放手,兄弟姊妹都是靠爸爸的手艺维生,于是答应接下酱油工厂,1970年开始由许日的三子许南东接手。

78岁许南东说,过去纯酿酱油工皆是人工操作,完全用双手做苦力,粗重的工作天天都等着做,早期工厂使用蒸气锅炉烧的是木屑、煤炭、榖壳,用来蒸煮大豆与小麦,粉尘落地常是乌烟瘴气的,厂房环境条件很差;酱缸里的发酵黄豆都是用人工来搅拌,尤其是玻璃瓶酱油容器是要清洗回收的,常堆积在角落脏乱不堪的。

当年35岁许南东原本是在机车大厂担任经理职务,他说,每天都穿西装打领带上班,谁知在自家酱油店干活、一副工人的打扮,还被从前的同事讥笑,原以为找到更好的工作就关掉酱油厂,那时他父亲身体还很硬朗,所以就一直被延续下来,接手到现在已过47个年头了。

接触酱油后才知道发酵的菌种是有生命的,许南东说,手工酿造是天然发酵 ,人工制麹发酵,不含化学添加物,麹种是养在黄豆或米上,所以形态是豆粒或米粒的状态,而不是粉末状,豆麹、米麹都可以做麹种用来拌黄豆,每一批酱油,都至少得花上360天的熟成,虽成本提升4倍,但秉持繁琐的古法做出健康的酱油,用父亲留下的杉木桶提醒他要坚守理念,用传统方式继续传承下去。

许南东指出,一般酱油是以黄豆、小麦等原料,加入盐水以麹菌进行酦酵约半年到一年时间成为生酱油。二次酿造则是以生酱油代替盐水,再次加入黄豆、小麦进行酦酵,因此整个过程再耗时一年。两倍的时间、更多的原料,功夫加倍让酱香更为醇厚,这是最高端的酿造工法。

许南东说,手工酿造酱油有历史的老味道,制作过程太辛苦,越来越少人要接班,但面对新时代冲击,想要继续有发展,最重要的是交棒给第三代,还有要靠自己的创意,将传统注入新生命,面对市场的竞争;从提炼酿造到填充包装,老酱油厂还维持纯手工方式,用人情味加持,味道不变还有加值,确保在地酱油特有的风味。

在60年前,东部农村的家庭养一大堆孩子,吃饭的时候都围着圆桌坐满,以前餐桌上是没鱼没肉的,除了青菜、豆腐外,就会端上一碗酱油,小孩夹菜蘸酱油就吃的津津有味;许南东说,小时候就有农村妇女用老人家经验酿造传统酱油,拌饭就特别香,纯酿造酱油很花工夫,和一般酱油相比差异很大,全程酿造的酱油是很滑顺可口,没有尖锐的死咸味,而且浓度非常高。

酱油是老祖先传下来的文化资产,酿造酱油,是技术也是艺术,许南东说,黄豆加小麦的酿造酱油称为豆麦酱油,黑豆酱油则为荫油;台湾是先有荫油才有豆麦酱油,彰化以南到屏东,黑豆与黄豆酿造各占有1/2,新竹以北到花莲、台东大部是以黄豆、小麦酿造的豆麦酱油;酱油是由中国传入日本,台湾因被日本占据,而带进豆麦酱油的技术,黄豆酿造口感较清香、丰富,但酿造时间较长。

“黑矸仔装酱油,没底看。”台语俗谚用来形容人“实力深不可测”,却也是传统酱油酿造的实际写照。装在瓶内酱油好坏完全不知,许南东说,吃过你就知道,可以到在地酱油厂参观制作过程,看得到、听得到、问得到,手工酱油制作过程全公开,不要相信华丽的广告。

前阵子相当受欢迎的豆油伯,引发的是另一个话题,产品上没有安全上问题,而是向某知名酱油店购买生酱汁,让不少消费者觉得很受伤,难以接受自己以较高价格买到的酱油,却因不是全程自制的,如果产品没太大差别,价差却是到好几倍,许南东强调,自己坚持手作不假他人之手,另外行销必须以诚信为基础。

老店走向新世代,最怕没创新被淘汰,目前由第三代许桓巽透过新思维让老店旧室翻新,为让传统酱油工厂更加精致化,也因他的父亲许南东曾罹患皮肤癌,让他们更加坚持不能用任何化学添加剂制作酱油,他与父亲不断尝试选用天然食材,还加入海洋深层水走养生路线,在食安风暴肆虐的年代,特别显出老店坚持传统的珍贵。

责任编辑:郑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