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塌陷”再成焦点 学者谈破局的关键

人气 12480

【大纪元2017年09月14日讯】(大纪元记者高亦清采访报导)经济规模占东北近一半的辽宁,2016年的GDP增长为负值,东北“塌陷”再度成为焦点。最近,林毅夫团队发布的《吉林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报告(征求意见稿)》(下称《吉林报告》)引发广泛关注。有学者认为,东北问题的根在投资环境上,而不在发展什么产业。

解决根本问题的关键

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艾肯商学院讲席教授谢田在接受大纪元记者采访时表示,《吉林报告》是根据中共统治,在国家操控基础上提出来的,不可能提出解决吉林困境根本的方法,该“药方”只能解决末梢末尾的东西。

他说,不光吉林,整个东三省经济陷入困境就是政府官员决策的结果,让他们压台促经济复活的想法是错误的,指望他们去恢复经济根本不可能。

谢田认为,东三省本来拥有中国最好的土地、有非常好的自然资源,但计划经济给他们带来巨大灾难,而且计划经济体制现在还在影响这地方经济的发展。如果现在还是国有企业主导,没有人会去投资的,它也得不到新技术。只有政治体制改造,放弃共产党垄断性统治,取消共产党特权,全部放开私有化,才可以解决根本问题。­­­­

谢田指出,过去国家把东北的机器、设备、钢铁等以低价或无偿调拨到南方各省,现在东北衰落了,国家应给东北一定补偿。同时,企业、产业、土地、资源必须全部私有化,还财于民、还政于民、还经济于民、还资源于民,由私营企业投资,他们一定会寻找经济增长点和转型方法、投资机会,这样才能真正让东北从经济困境中走出来。

上海证券首席分析师胡月晓认为,东北目前缺乏激化行动的“机制”,如何激发经济行为主体(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对东北而言,“断奶”并不可怕,只要放手,东北自会前行。

中共发改委国土所研究员、原所长肖金成认为,东北的问题,根是在投资环境上,而不是在于发展什么产业。政府要转型。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田国强也认为,最重要的是进行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形成有利于激发人们创业、创新的制度环境。

东三省重工业改轻工业引热议

东北地区在中共建政时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中共夺取政权后,实行计划经济,东三省被指定重点发展重工业,其重工业得到重点投资,由中共发改委(以前的计委)全面掌控。中共所谓改革开放后,东北重工业基本上还是几十年前,至少是三四十年前的投资,技术落后,跟不上发展趋势,也没有投资去让他们进行彻底的技术改造,东三省变成了中国大陆的生锈地带。

2016年5月,中共当局出台投资规模达1.6万亿人民币的东北“除銹”计划。

由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发布的《吉林报告》认为,吉林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短板,是以纺织服装、家电与消费电子为龙头的轻工业集群和相应商业网络严重缺失。加强轻纺工业,吉林才能让产业结构步入良性发展。

《吉林报告》引发大讨论,争论的焦点在于吉林要不要发展现代轻纺这一产业。

谢田认为,现在轻工业在东北没有产业基础,也没有这个产业的工人、技能及培训,现在让东北发展轻工业很难。即使发展轻工业也很难与南方“长三角”、“珠三角”相比,不管是产业基础、供给链上游企业,熟练工人、技术均没有任何优势,很难发展轻工业。

谢田说,中国大陆不是不需要重工业,与其由重工业改轻工业,不如利用国家补偿的资金投资重工业,更新重工业。向德国学习,利用传统的优势追加投资,投入新的环保型、高科技的、高智能的重工业,发展更先进的新的钢铁产业、石油、煤炭等产业。

有学者认为,吉林在全国并不具备发展轻纺产业的明显优势,如果发展轻纺,势必影响优势产业的发展。

也有学者认为,讨论一个地区要发展哪些产业、不发展哪些产业,这实际上是误区。任何产业都可以发展,关键是这个地方能不能发展起来,能不能把投资者引过来、能不能把企业引过来。

早在2003年,东北地区经济“塌陷”就曾吸引各界关注。中共国务院还专门成立东北振兴工作领导小组,但出台的各类政策“对症”多、“见效”少,不仅“投资不过山海关”,东北地区的人才、资金等外流一直没有停止迹象。#

责任编辑:李穹

相关新闻
振兴东北 出现东三省热中央冷的反差
骇人揭密 46年共军在东北驱使老百姓打头阵!
雾霾再次席卷中国北方 东北空污指数爆表
陈思敏:吉林省“回头看”或有第三名前书记倒下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